【耳衄概述】
耳衄,是指耳内出血的症状,多因肝火上逆、阴虚火旺所致。常与聤耳并见。
本症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外耳、中耳损伤,颞骨骨折,大疱性鼓膜炎,外耳道肿物,中耳及内耳肿物等。
【症状】
(1)肝火上逆:耳中突然流血,耳部疼痛,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目赤,头痛,小便黄,脉弦数有力,舌质红。
(2)阴虚火旺:血从耳中缓缓流出,时作时止,量不多,耳部不肿痛,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膝痠软,神疲乏力,舌质红,脉细数。
【病因分析与鉴别】
(1)肝火上逆:多因七情过激,肝失条达,气郁化火,循经上扰耳窍,迫血妄行,发作急骤。肝胆火热搏结,气血壅滞,故耳部疼痛。并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目赤,头痛,小便黄等肝经火旺之症。
(2)阴虚火旺:多由肾阴不足,水不济火,相火上炎,迫血妄行所致。发作缓慢,时作时止。肾阴虚则髓海不足,故头晕,目眩,耳鸣,腰痠乏力。因肾经不循于耳,故耳部无气血壅滞之肿胀疼痛。脉细数,舌质红,为阴虚火旺表现。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阳陵泉 | 48 | 30 | 双穴 |
太冲 | 48 | 30 | 双穴 | |
头窍阴 | 52 | 30 | 双穴 | |
第2天 | 太溪 | 48 | 30 | 双穴 |
三阴交 | 48 | 30 | 双穴 | |
耳门 | 48 | 30 | 双穴 | |
第3天 | 翳风 | 48 | 30 | 双穴 |
支沟 | 48 | 30 | 双穴 | |
外关 | 48 | 30 | 双穴 |
【艾灸体会】
针灸治疗耳衄有较好的止血,消炎的作用,但治疗时要把握时机,尽早治疗,若已化脓,则疗程稍长,不要随意向耳内滴药或冲洗外耳道,以免不慎将细菌带入中耳,引起中耳炎。不要用堵塞外耳道的方法止血,否则会给中耳道造成压力,还可能引起逆行感染。
【处方】柴胡5钱,黄芩1两半(炒),人参1钱,生地5钱,当归1两,赤芍1两,连翘3两,甘草5钱,山栀1两半(炒)。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调血清火。主肝火伤营,耳蛆,脉弦数者。【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煎,去滓,微温服。
【各家论述】山栀清肝,能降曲屈之火;黄芩清肺,善涤胸中之热;归、芍调营气以降血;参、草扶元气以缓肝;柴胡疏肝解热;连翘清心泻热;生地凉血以止耳吧。此调血清火之剂,为肝火伤营站之专方。
【摘录】《医略六书》卷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