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异感症(梅核气)概述】
咽部异物感是由于某些局部的和全身的因素或精神因素引起的病症,表现为咽部和颈部出现异常的自我感觉。本病也称癔球症、咽球综合征,咽喉神经官能症等。病人多为中年人,女性更为多见。病因有器质性、非器质性之分。非器质性者中医则称“梅核气”,认为是由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循经上逆,结于咽喉;或肝郁脾滞,津液不得输布而成痰。痰气结于咽喉引起。
【症状】
患者自觉症状特别严重。咽部有多种异常感觉,如瘙痒感、黏附感、蚁行感、紧迫感、压迫感,憋胀感等,感觉异物有如米粒,破絮、豆类等,多方检查无阳性体征和器质病变,咽喉中有异物感而无疼痛,咳之不出。咽之不下,不碍饮食,时轻时重,伴精神抑郁,胸胁胀痛,纳呆,困倦,消瘦,妇女月经不调.舌黯,脉弦。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中脘 | 48-54 | 50-70 | 单穴 |
足三里 | 45-52 | 50-60 | 双穴 | |
天突 | 45-48 | 40 | 单穴 | |
膻中 | 45-50 | 40-50 | 单穴 | |
第2天 | 期门 | 45-50 | 50 | 双穴 |
太冲 | 45-48 | 5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
第3天 | 食窦 | 42-48 | 50 | 双穴 |
三阴交 | 42-48 | 5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注:以上穴位循环灸。
【按语】
艾灸治疗咽异感症有一定效果。良好的心理状态、规律的生活、宽松的环境有助于本病康复。患者的饮食不宜大寒大热。应戒辛辣刺激,禁烟酒,调畅情志。还应远离粉尘、油烟,并积极治疗诱发本证的疾病,如慢性咽炎、食管炎、扁桃体肥大、鼻炎等。
【案例】
杨某,女,42岁。
主诉:咽部有异物感4年。自述咽部如一破布阻塞,紧迫难忍,痛苦异常。西医检查已排除器质性病变。
诊见:症见身体略瘦,容易激动,疲乏无力,两胁胀痛,月经先后不定期,舌红苔薄白,脉弦细。
艾灸:隔物灸仪施灸,处方见上。嘱其注意心理调整,艾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新病多属实证,久病多属虚实夹杂症。
(二)治疗原则:行气解郁,散结除痰。
(三)分型治疗
1.肝气郁滞型
症状:自觉咽部有异物感,如物梗塞,喀之不岀,咽之不下,没有疼痛,不碍饮食,胸胁胀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冶法:疏肝行气解郁。
方药:越掬丸加减。
处方:苍术10克,栀子10克,川芎10克,香附10克,神曲10克,白芍10克。
2.肝脾虚型
症状:自觉咽部有异物感,纳呆,困倦消瘦,妇女月经不调,舌淡苔薄白,脉弦少力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养血。
方药:逍遥散加减。
处方:柴胡10克,当归12克,白芍15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薄荷6克,炙甘草6克,香附15克,水煎服。
3.脾胃气滞型
症状:咽部异物感咯之不出,如有物梗,胃脘不适或满闷,纳呆困倦食谷难消或便溏,舌淡红,苔白厚脉弦而缓。
治法:行气解郁,散结除痰,
方药:半夏厚朴汤加减。
处方:半夏15克,厚朴10克,茯苓15克,苏梗10克,郁金10克,生姜10克。
按语:本病一般无咽喉器质性病变存在,属于一种神经官能症,临床多见以上三型。
(四)单方、验方
1.加味旋伏花汤,处方:旋伏花10克(布包)代赭石30克,法半夏15克,厚朴10克,茯苓15克,绿萼梅10克,合欢皮15克,苏子10克,水煎服。(适用于脾胃气滞,胄气上逆者)。
2.梅核气汤:处方:香附15克,青陈皮各12克,木香12克,郁金10克,天台鸟10克,法半夏15克,山豆根,射干各10克,甘草6克,厚朴花15克。水煎服,日1剂。
主治:痰湿中阻气痰上逆型的病机所致。
3.自拟梅核气方(自拟方,验方)
处方:柴胡10克,厚朴花10克,绿萼梅10克,薄荷6克,橘络10克,法半夏15克,僵蚕10克,茯苓15克,枇杷叶12克,玄参15克,丹参15克,当归10克,白芍12克,麦冬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适用于咽异感症者(梅核气)。
(1)合欢花蒸猪肝欢花(干品)10~12克,放碟中,加清水少许,泡浸4~6小时,再将猪肝100~150克切片,同放碟中,加食盐少许调味,隔水蒸熟,食猪肝。
(2)玫瑰花茶玫瑰花瓣(于品)6~10克,放茶盅内,冲人沸水,加盖片刻,代茶饮。
(3)葱煮柚皮鲜柚皮1个,在炭火上将外层黄棕色烧焦,刮去表层,然后放人清水中泡浸1日,使其苦味析出。再切块加水煮,将熟时以葱两棵切碎加入,用油、盐调味,佐膳。
(4)将青梅含于口中,取汁下咽,有利咽生津的功效。
(5)枯络、厚朴、红茶各3g,党参6g,共为粉末,放茶杯中,沸水冲泡,代茶频饮,能理气化痰祛湿。
(6)绿尊梅、绿茶、橘络各3g,女贞子6g,开水冲泡,频频饮之,功能解郁清热化痰。
(7)绿粤梅、绿茶、合欢花各3g,枸杞子5g,沸水冲泡,代茶频饮,宜于气郁不舒,兼见胸闷胁胀者。
(8)厚朴花、佛手花、红绿茶各3g,党参、炒麦芽各6g,捣成粗末沸水泡,代茶徐徐饮,宜于气郁不舒,兼见痰食积滞者。
(9)绿粤梅、佛手花、玫瑰花、橘络、茯神、金柑皮各3g,泡茶饮,可理气解郁安神,有助于消除咽梗症状。
(10)厚朴花10g,焙干,沸水冲泡,代茶频饮。有理气解郁宽中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