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风池 | 42-48 | 40-50 | 双穴 |
外关 | 42-45 | 40-5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
第2天 | 翳风 | 45-48 | 40 | 双穴 |
大椎 | 47-52 | 50 | 单穴 | |
曲池 | 45-48 | 4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
第3天 | 肾俞 | 47-53 | 50-70 | 双穴 |
太溪 | 45-48 | 5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
第4天 | 肩井 | 45-50 | 40-50 | 双穴 |
中渚 | 45-50 | 40-5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注:以上穴位循环灸。
【按语】
耳胀若及时发现,施以针灸治疗,可以治愈。如延至耳闭,且听力损失较重,恢复较慢,耳胀、耳闭若治疗不及时,有的可能转为脓耳等疾病,临床上尽可能查清其病因,进行治疗,疗效则更满意。
【案例】
高某,女,30岁。
主诉:左耳胀痛、堵塞,听力下降3天。
现病史:患者1周前患感冒,出现鼻塞,耳鸣如闻风声,听力下降,自声增强。用手指按压耳门则不适稍缓解,检查见左耳鼓膜淡红,轻度内陷,右耳鼓膜正常,鼻部、咽部黏膜红肿。体温38.0℃,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诊断:耳胀、耳闭。
治疗:予以隔物灸仪施灸。处方:1日,灸风池、外关各50分钟;2日,灸翳风、大椎、曲池各50分钟;3日,灸肾俞、太溪各50分钟;4日,灸肩井、中渚各50分钟;以上穴循环灸,每日加灸神阙穴60分钟。灸4日后胀痛、堵塞感减轻。灸2月后痊愈。
1.谢氏五官通经接气针法
【处方】用宣耳散痞针方(谢强经验方)
外关、天牖、翳风。气虚甚,加脾俞、肾俞;虚实夹杂,加肝俞、膈俞。
【操作】先针刺外关穴,针尖朝上,使针感反应向上,强刺激,同时以言语诱导告诉患者针感会向上往翳风处行走,若针感在途中停止,可在针感反应中止处加针以引气,直达翳风接近病所;再针刺天牖、翳风,弱刺激,补法或平补平泻,得气,以激发和感召远端经气,中途不行针;继后,针刺其他腧穴,弱刺激,平补平泻,虚证则用补法,中途不行针;留针期间,在外关穴行针3次,每次1分钟;留针20分钟。急症,在针刺留针期间可配合五官运动针法,嘱患者作缓慢咀嚼运动。每日或隔日1次。
【释义】手足少阳两经的经脉均绕行于耳部前后,取手少阳三焦经天牖、翳风,可疏导少阳经气、驱除耳部风邪;耳部为少阳经经过之处,取外关手少阳三焦经穴可开宣三焦经气、疏通耳部经脉气机,与局部腧穴上下相配,加强通经活络、调畅气血作用。虚证,加脾俞、肾俞,补益气血、升清降浊;邪虚实夹杂,加肝俞、膈俞,肝俞可调理肝经,祛除肝经之湿邪,配合血之会膈俞可调理血分而活血化瘀。外关与天牖、翳风远近相配,上下交感,疏通耳窍经气,调畅气血、散邪益耳;诸穴相配,升清降浊,风邪得散,湿浊得化,使耳窍气血调畅,听力自复。
2.谢氏升阳祛霾灸法
【处方】升阳宣闭灸方(谢强经验方)——命门、悬枢、风府、翳风(患侧)。
【操作用热敏灸艾条,在命门穴处及周围寻找热敏点,先行回旋灸1分钟,温热局部气血,继以雀啄灸1分钟,加强敏化,循经往返灸1分钟激发经气,再施以温和灸发动感传、开通经络,当腧穴处出现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热(或微热)远部热、表面不热(或微热)深部热、或其他非热感(如酸、胀、压、重等)等感传时即可。接着,依法灸悬枢、风府穴,温通及激发督阳上走;最后,依法灸翳风穴。艾灸诸穴,直至经气感传消失、皮肤灼热为止。每日或隔日1次。
【释义】适宜于治疗虚证耳闭。翳风,为局部取穴,以宣窍、通窍;命门、悬枢、风府为督脉腧穴以温督通阳,使阳气上煦养耳,清升浊降,耳窍自开;诸穴相伍,升阳祛霾,开宣耳窍。
3.耳穴疗法
【处方】神门、内耳、皮质下、肝、胆、肺、脾、肾。
【操作】埋针或用生王不留行籽贴压穴位,每次贴1耳,隔日1次,交替取双侧耳穴。
1.风寒束肺
临床表现:耳内憋闷,听力下降,自声增强,耳膜微红、内陷.鼻塞、流清涕、鼻粘膜水肿,口淡不渴,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立法:疏风散寒通窍。
主方:荆防败毒散((外科理例》).
加减;恶寒重.加麻黄、桂枝;鼻塞重,加苍耳子、细辛。
2.风热袭肺
临床表现:耳内胀闷疼痛,耳鸣,听力下降,耳膜红、内陷.鼻塞流黄涕,咽痛,咳嗽。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立法:疏风清热,宜肺开窍。
主方:桑菊饮(*温病条辨》)。
加减:鼻塞重,黄涕多,加苍耳子、辛夷,白芷;耳痛重,加龙胆草、紫花地丁:若有积液,加车前草、桑白皮、葶苈子。
3.肝胆湿热
临床表现:耳胀痛,发病突然,耳鸣声大,听力减退,鼓膜充血,可见液体平面,并伴有同侧头痛,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立法:清泻肝胆。
主方: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
加减:伴有鼻流黄涕者,加苍耳子、紫花地丁;头痛重,加白芷、藁本;大便秘结者,加大黄。
4.脾虚湿困
临床表现:耳内闷胀,耳鸣耳聋,迁延不愈,鼓膜内陷,有积液征,纳差腹胀。舌质淡、体胖有齿痕、苔白而腻,脉濡滑。
立法:健脾利湿开窍。
主方: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
加减:耳闷不通者,加菖蒲、泽泻、通草。
5.肺肾两虚
临床表现:耳内胀闷,耳鸣、耳聋、鼻塞、浊涕,鼓膜内陷、混浊.萎缩,钙化,腰膝髮软,失眠多梦,咽干口渴。舌淡、无苔,脉沉细无力。立法:益肾敛肺,纳气通窍。
主方: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
加减:鼻塞重,加辛夷、菖蒲,
6.气滞血瘀
临床表现:耳内堵闷较重,耳鸣耳聋,鼓膜内陷、混浊、钙化,胸闷胁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脉细或涩。
立法:行气活血,化瘀通窍。
主方: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加减:鼻塞不通,加路路通。
菖蒲猪肚汤
【处方】九节菖蒲60克,猪肚1个,葱500克,食盐12克。
【制用法】洗净猪肚及葱,将菖蒲、食盐共人整个猪肚内与菖蒲同放进砂锅内,同清水适量小火炖,使猪肚炖熟即可,除去菖蒲不要,猪肚及汤在2~3天内吃完。
【主治】耳闭,听力减退。
【方源】《河南省秘验单方集锦》
平肝清热茶
【处方】龙胆草、醋柴胡、川芎各1.8克,甘菊花3克,生地3克。
【制用法】上药共制粗末,煎水代茶饮。
【主治】肝胆热盛,耳窍不畅,听力下降。
【方源】《中国药茶》
二甘散
【处方】甘草、甘遂各1.5克,麝香0.3克。
【制用法】上药研末,入葱管内,塞耳中。
【主治】气闭、耳聋。
【方源】《秘方集验》
加味四苓散
【处方】猪苓13克,茯苓12克,泽泻9克,白术9克,薏苡仁18克,通草6克,石菖蒲9克,当归9克,牛膝9克。
【制用法】水煎服,1日1剂。
【主治】耳内闷胀,头重,耳聋等。
【方源】《中医耳鼻喉口腔科临床手册》
柿饼粳米汤
【处方】柿饼3枚,粳米30克。
【制用法】柿饼切细,加粳米煮粥,空腹食之。
【主治】耳部有堵塞感。
【方源】《秘方集验》
葱姜金石汁
【处方】葱汁3克,姜汁1克,金盆草20克,石菖蒲20克。
【制用法】将药物捣烂取汁,外用滴入耳内。
【主治】耳胀,耳闭。
【方源】经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