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睛红赤概述】
白睛红赤,是指一眼(或双眼)白睛红赤,俗称“火眼”、“红眼”。
本症始见于《内经》称之为“目赤”,《伤寒论》沿袭此称。其后历代医家针对目赤的病名分别又有“暴风客热”、“天行赤眼”、“赤丝虬脉”、“大小眦红”、“白睛黄赤”等称。
【症状】
(1)外感风热: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白睛暴赤,羞明隐涩,热泪如汤。兼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舌苔薄白,脉浮数,相当于“暴风客热”。
(2)天行时邪:临床常见白睛红赤灼热,怕光羞明,眵多黏结,眼涩难睁。有的先患一眼而累及两眼,有的两眼齐发,传染性张,常老幼相传,同时发病。相当于“天行赤眼”。
(3)邪热伏络:常见白睛淡红,表面有赤脉纵横蟠曲,粗细稀密不等,经久不愈。兼见羞明流泪,或痒痛不甚,视物容易疲劳,午后更甚。
(4)酒毒内蕴:常发于嗜酒患者,症见白睛渐赤,眼涩干痒,兼见湿热内蕴之症,舌苔黄腻,脉象濡数。属“赤丝虬脉”范畴。相当于“白睛黄赤”。
(5)肝胆火盛:症见白睛红赤热痛,甚则赤脉纵横,热泪多眵。兼见恶热头痛,颠顶为甚,口苦咄干,胁肋胀痛,小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脉弦数。
(6)肝肾阴虚:常发于久病体弱之人。症见白睛淡红,病势缓慢,时作时止,一年数发。兼见腰膝痠软,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脉细数等阴虚内热的表现。
【病因分析与鉴别】
(l)外感风热白睛红赤和天行时邪白睛红赤:两者虽同属外感发病,但在病因、病机、病症、病势等方面仍有区别。前者主要是感受外在风热之邪而发,多偏于风盛,发病虽急,但传染性不甚强,不致形成流行。以白睛红赤,热泪如汤,兼见外感风热症状为辨证要点。后者是因感受时气之毒而发,多偏于热盛。发病急且传染性强,发病后迅即传染,广泛流行。以白睛红赤灼热,眵多黏结,每于晨起时睫毛与两睑胶封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病轻重与受邪深浅以及体质强弱有关,邪不胜正者一周内即可愈,正虚邪胜者需2周方可愈。
(2)邪热伏络白睛红赤和酒毒内蕴白睛红赤:两者皆发病缓慢且目赤不甚。前者多因多种热性眼病失于调治而成,或工作条件不适而致风、火等外邪长期浸袭眼络;或长期从事情微细致工作,导致目力过劳,以致热郁血滞而发病,以白睛淡红,表面赤脉纵横蟠曲,长期不愈为辨证要点。后者则必有长期嗜酒病史,酒毒内蕴,湿热上行,两目渐赤。《张氏医通•目赤》“人有白睛渐渐黄赤者,皆为酒毒,脾经湿伤,肝胆邪火上益肺经姑也”。以两目渐赤,赤脉纵横不甚明显,且有嗜酒史为其特点。
(3)肝胆火盛白睛红赤和肝肾阴虚白睛红赤:两者皆因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但有虚实之别。前者为实,多因火热上冲,双目受累而发。以两目红赤,性急善怒,胁肋作痛,口苦咽干为其特点。后者为虚,多因肝血不足,肾精亏损,精血不能上承于目,加以虚火上炎,故而发为目赤。以白睛淡红,疼痛不甚,时作时止,一年数发,兼见腰膝痠软,潮热盗汗等阴虚症状为其特点。
总之白睛红赤一症,首先要辨明虚实,实则发病急,虚则发病慢。实者又当再辨外感、内伤,外感白睛红赤,传染性较强以致流行者,为天行时邪白睛红赤,传染性较差,不致流行者,只是一般外感风热,因肝火而白睛红赤者兼有里热证,因外感者则兼有表热证。因虚而致者则以肝肾阴虚为多。若见虚实夹杂者,又当酌情予以攻补兼施进行治疗。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中脘 | 54 | 50 | 单穴 |
足三里 | 48 | 4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2天 | 期门 | 52 | 40 | 双穴 |
太冲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3天 | 肝俞 | 54 | 40 | 双穴 |
章门 | 52 | 4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4天 | 筋缩 | 54 | 40 | 单穴 |
命门 | 54 | 60 | 单穴 | |
曲泉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5天 | 瞳子髎 | 48 | 30 | 双穴 |
丘墟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6天 | 头临泣 | 52 | 30 | 双穴 |
光明 | 48 | 4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7天 | 巨髎 | 48 | 30 | 双穴 |
合谷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8天 | 颈四椎旁 | 52 | 40 | 双穴 |
中渚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9天 | 风池 | 52 | 30 | 双穴 |
上星 | 50 | 30 | 单穴 | |
印堂 | 48 | 30 | 单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10天 | 肾俞 | 54 | 60 | 双穴 |
照海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艾灸体会】
本病为眼科常见的急性传染病,常可引起流行,应注意眼的卫生,临床上针灸治疗有显著疗效。可快速缓解病情,明显缩短病程。同时,患者在患病期间应注意休息,睡眠要充足,尽量减少视力活动;忌发怒;戒房劳;不吃辛辣食物。
【天行赤眼针灸治疗】
(一)风热外袭
临床表现】患眼沙涩灼热,羞明流泪,眼眵稀薄,胞睑徴红,白睛红赤,发热头痛,鼻塞,流清涕,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散邪,清热解毒.
【处方】病性取穴:风池肺俞
病位取穴
(1)局部取穴:睛明太阳
(2)循经取穴:合谷少商
【方义】病性取穴为外风证基本处方;睛明、太阳宣泄局部之郁热,通络明目;合谷调阳明经气,疏风泻热;少商为手太阳经井穴,解表泻热,宣通气血.
【刺灸方法】针刺泻法,太阳、少商可点刺放血.
(二)热毒炽盛
【临床表现〗患眼灼热疼痛,热泪如汤,胞睑红肿,白睛红赤壅肿、弥漫溢血,黑睛星翳,口渴心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泻火,散邪解毒.
【处方】病性取穴:行间侠溪大椎
病位取穴:
(1)局部取穴:攒竹瞳子髅太阳
(2)循经取穴:合谷曲池
【方义】病性取穴为火邪炽盛证基本处方,肝开窍于目,取肝胆经荥穴以清泻肝胆之火;攒竹、瞳子镠、太阳局部泄热通络明目;曲池清热解毒,合谷清热凉血,白睛属肺,肺与大肠相表里,针刺泻法或点刺放血以清泻阳明实热而使肺气肃降.
刺灸方法】针刺泻法,太阳、曲池可点刺放血.
一、风重于热
症状:痒涩刺痛,羞明流泪,眼眵清稀,眼睑微肿,结膜充血。兼见头痛鼻塞,恶风发热;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则:疏风解表,兼以清热。
方药:羌活胜风汤。柴胡12克,荆芥6克(后下),防风12克,前胡12克,羌活12克,独活12克,薄荷6克(后下),川芎12克,白芷12克,白术12克,甘草6克,枳壳12克,黄芩12克,桔梗12克。水煎服,每天1剂。随证加减:如风邪不盛,可去羌活、独活。
中成药:可口服防风丸、荆防败毒散、伤风祛毒胶囊、热退眼通片等。
二、热重于风
症状:眼痛难睁开,怕热畏光,眵多黄稠,热泪如汤,眼睑红肿,结膜充血、水肿;兼见口渴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治则:清热泻火解毒,兼以疏风。
方药:泻肺饮。石膏20克,黄芩12克,桑白皮12克,荆芥6克(后下),防风12克,栀子12克,羌活12克,连翘12克,木通9克,赤芍12克,白芷12克,甘草6克,枳壳12克。水煎服,每天1剂。随证加减:如大便秘结,加大黄、芒硝,以泻火通便。
三、风热并重
症状:眼部灼热赤痛,刺痒交作,怕热畏光,泪热眵结,眼睑肿胀,结膜充血水肿,甚则遮掩角膜;兼见头痛鼻塞、恶寒发热、便秘溲赤,口渴引饮;舌红苔黄,脉数。
治则:祛风清热,表里双解。
方药:防风通圣散。荆芥6克(后下),薄荷4克(后下),防风12克,麻黄6克,大黄12克,芒硝12克,栀子12克,黄芩12克,滑石粉12克,甘草6克,桔梗12克,连翘12克,石膏20克(打碎),木通6克,白芍12克,川芎12克,白术12克,当归12克。水煎服,每天1剂。随证加减:如便秘甚,加芒硝,以助泻火通腑;口渴引饮者,加天花粉清热生津,且有助于消肿排脓。
四、邪热伤阴
症状:病后日余,眼干涩不爽,结膜充血;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则:养阴清热。
方药:养阴清肺汤。生地12克,玄参12克,麦门冬12克,白芍12克,牡丹皮12克,浙贝母12克(打碎),薄荷12克(后下),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1剂。随证加减:如结膜充血较重者,加地骨皮、菊花、桑白皮,以加强清肺热、利肺气之功。
【天行赤眼食疗方】
方1
[组成]生姜1 块。
[用法]洗净去皮,用古铜钱刮汁点之,初点时频痛,点后即愈。
[主治]天行赤眼。
方2
[组成]生姜1 块。
[用法]切成薄片,贴于眼周皮肤上,用胶布固定。
[主治]天行赤眼。
方3
[组成]干姜30g。
[用法]研为细末,以水调如糊状,敷于患者双侧足心,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
方4
[组成]葱白1 根、新鲜车前草叶30g、粳米适量。
[用法]前2 味洗净切碎,水煎去渣,放入粳米煮为稀粥,早晚各服1次。
[主治]天行赤眼。
方5
[组成]蜂蜜、羊胆汁各等量。
[用法]上2 味拌匀,文火熬炼成膏,装瓶备用。每日2次,每次10ml,温开水冲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