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痛概述】
面痛,是指整个或部分面部肌肉、骨骼及面部其他组织疼痛的症状。疼痛发作时面部之口唇、颊车、发际等处痛不可触,甚至妨碍言语饮食。本症病位在面部,常由风热挟痰阻络、风寒挟痰阻络、肝郁化火、气虚血瘀而引起。如痄腮、牙痛、眼部疾病、鼻部疾病等也可引起面部疼痛,但这些病症还伴有局部红肿胀痛,与本节所讨论的面部单纯的痛症不同,本节不予讨论。
面痛常涉及现代医学中的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病。
【症状】
(1)风热挟痰阻络:多呈阵发性、烧灼性或刀割性疼痛而且难以忍受,鼻旁或唇旁有痛点,发作前并无明显先兆,发作时突然疼痛,以颜面中、下部疼痛者较多,也可为一侧面部疼痛,但左右疼痛较为少见,疼痛发作时,可见面红、出汗、眼结膜充血等;发热口干,小便赤涩,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等症状。痰郁日久生热,痰火阻络则见面部疼痛,伴见头晕,目眩,胸闷,肌体麻木,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风寒挟痰阻络:多为发作性、抽掣样疼痛,疼痛多为剧烈难忍,疼痛时面色苍白,疼痛遇冷则甚,得温痛减,舌质淡,苔薄白,脉紧。
(3)肝郁化火:面部灼热疼痛,疼痛多因情志抑郁而诱发,发作呈突发性,疼痛遇热加重,心烦易怒,胸胁胀满,咽干口苦,时有叹息,手足心热,夜寐不安,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煤,脉弦数.
(4)气虚血瘀:面痛日久,后期疼痛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疼痛呈刺痛,痛处不移,而色晦滞,舌淡白或有瘀血斑点,脉沉细而弱。
【病因分析与鉴别】
(1)风热挟痰阻络面痛与风寒挟痰阻络面痛:头面部乃一身阳经所会,足三阳经筋结合于面颊部,手三阳经筋则会于侧面部。若素体脾虑,痰湿内盛,复受风热或风寒浸袭,风邪挟痰闭阻经络,脉络不通,“不通则痛”。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风邪挟痰,因而疼痛乍作乍间,如系风热挟痰则兼见外感风热之象。如面红目赤,喜冷,舌红苔黄,脉数,或伴有发热微恶风寒如系风寒挟痰则兼见外感风寒之象,如面不红,喜温,舌淡,苔薄白而阔,脉紧或伴有发热及较重之恶寒。
(2)肝郁化火面痛:从病因分析,肝郁化火多由忧思怒伤肝,木失条达,郁而化火,肝火上犯,遂致面部疼痛;且具明显肝火的症状,如目赤面红、胁痛、胀满、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苦黄躁、脉弦数等。气虚血瘀面痛:气虚血淤常是面痛多年,气血亏损,病邪人血入络,脉络瘀阻,故舌淡白或有瘀斑,脉沉细而弱。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地仓 | 48 | 30 | 双穴 |
合谷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2天 | 曲差 | 50 | 30 | 双穴 |
列缺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3天 | 神庭 | 52 | 30 | 单穴 |
承浆 | 48 | 30 | 单穴 | |
冲阳 | 48 | 30 | 双穴 | |
第4天 | 风池 | 52 | 30 | 双穴 |
悬钟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5天 | 瞳子髎 | 48 | 30 | 双穴 |
丘墟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6天 | 颊车 | 48 | 30 | 双穴 |
足三里 | 48 | 4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艾灸体会】
面痛的发生与肝、肾、胆、脾、胃有关。由于肝郁化火上冲,或过食炙博辛热之物,引起胃火熏蒸,循经上攻头面,或风寒外侵,寒凝血滞头面,或痰浊内盛,郁滞化火,痰随火升,气血与痰上凝于头面,或瘀血内阻,肝阳上亢而发为此病。
面痛的辨证有虚有实,病程较短,疼痛偶然表现为胀痛,掣痛,灼痛,且痛势剧烈者属实,其治疗当以“通”为主。如祛风、清热、散寒、理气、化痰等法,或一法独进,或数法合施,务使脏腑气血调和而疼痛自止。凡病程较长,疼痛频发,以隐痛、空痛为特征。且痛势悠悠者属虚证,须视其气虚、血亏、阴伤、阳损之各异,选用益气养血、辛甘通阳、滋阴活络等法。更有虚实错杂,又当视其证候特点,或以补虚为主,兼以祛邪,或以祛邪为主,兼以补虚,以达补正琪邪,攻不损正的目的。
治法 疏通经络,祛风止痛。以足太阳及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攒竹 四白 下关 地仓 合谷 风池
配穴 眼部疼痛者,加丝竹空、阳白、外关;上颌部痛者,加颧髎、迎香;下颌部痛者,加承浆、颊车、翳风、内庭;风寒证者,加列缺;风热证者,加曲池、尺泽;气血瘀滞者,加太冲、三阴交。
操作 毫针泻法。针刺时宜先取远端穴,局部穴位在急性发作期宜轻刺。
方义 攒竹、四白、下关、地仓,疏通面部经络气血。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穴,“面口合谷收”,与风池相配可祛风、通络、止痛。
1.风寒侵袭
临床表现:面颊阵发性刀割样疼痛,颜面紧束,面色苍白,畏寒恶风,舌苔薄白,脉浮紧,立法:疏风散寒,止痛。
主方:川芎茶调敷(《和剂局方》),加全蝎、蜈蚣,加减:伴有发热者,加麻黄,桂枝。
2.风热搏击
临床表现:颜面胀痛如裂,灼热,伴恶凤发热,口干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立法:疏风清热,止痛。
主方;芎芷石膏汤(《医宗金鉴》)。
加减:风甚伴面肌抽搐者,加全蝎、钩藤、蔓荆子;热甚而口咽干痛者,加桑白皮,玄参。
3.痰火上攻
临床表现:,面部阵阵灼热胀痛,兼见头晕重痛,胸脘闷满,恶心呕哕,咳吐顽痰,苔白厚腻,脉滑数。
立法:化痰泻火,通络止痛。
主方:顺气导汤(经验方),加栀子、黄芩、厚朴。
加减:伴有目赤者,加石决明、白菊花;咳痰不利者,加桑白皮、地骨皮;疼痛剧烈者,加地龙、郁金、元胡。
4.阳明胃火
临床表现:面痛如刺如燎,痛苦难忍,兼见消谷善饥,口臭嘈杂,烦渴,便结搜黄,舌质红绛、苔黄少津,脉洪大。
立法:清胃泻火,祛风止痛。
主方:清胃泻火汤(《实用中医口腔病学》),加僵蚕、全蝎。
加减:疼痛重者,加元胡、地龙.
5.肝经实火
临床表现:面颊剧痛如钻刀割,伴有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立法:清泻肝火,祛风止痛。
主方: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加代赭石,紫贝齿。
加减:胁下痛者,加金铃子、青皮、郁金;大便干燥者,加生大黄、桃仁、瓜蒌仁。
6.气血瘀阻
临床表现:颜面阵阵刺痛或胀痛欲裂+病程迁延日久:胸胁痞满,舌质紫暗,脉弦涩.
立法:行气散瘀,通经止痛。
主方: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加减:胀痛显著者,加木香、青皮、佛手:剧痛难忍者,加全蝎、细辛、罂粟壳。
7.阴虚阳亢
临床表现:面痛阵阵发作,势如闪电,兼见两颧潮红,五心顺热,口咽干燥,失眠健忘,腰膝萎软,舌红少苔,脉弦细。
立法:滋阴潜阳,熄风止痛.
主方: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加减:烦热不眠明显者,加知母、黄柏、栀子;伴有面肌抽摇者,加蝶蚣、地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