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热概述】
低热中医称为虚热,是指体温在37.5-38.5℃ 之间,持续两周以上的长期低烧。
【症状】
(l)阴虚发热:低热每于午后出现,傍晚达到高潮,以后逐渐下降。兼有五心烦热,口干咽燥,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少力等症。
(2)阳虚发热:低热持续并有面浮肢肿,形寒肢冷,神疲乏力,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质淡嫩,脉沉迟等症
(3)气虚发热:低热出现于热病后正气耗伤,脏腑功能衰退,每见面色咣白,饮食不化,乏力,自汗,懒言声低,劳倦则更,舌质偏淡,脉细软无力等症.
(4)血虚发热:低热出现于大失血和饮食劳倦,脾胃虚弱后,每见面色少华,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自觉肌肤发热,唇舌色淡,脉细而虚数等症.
【病因分析与鉴别】
内伤发热治疗的诊断要点:病史及发病特点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一般均有情志抑郁,或饮食劳倦,跌仆损伤,积聚包块,出血,或脏腑阴阳气血亏损病史。临床表现以低热为多,或仅自觉发热,发热时作时止,或发无定时,发热不恶寒,或感手足心热,常伴头晕、神疲、自汗或盗汗、脉细弱无力等症。内伤发热治疗的辨证分析,内伤发热主要由劳倦、饮食、情志、瘀血等因素而引起,其基本病机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临床应与外感发热作鉴别,外感发热因感受外邪而起,发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时常伴有恶寒,一般为持续性发热,外邪不除则发热不退,起病初期常有头痛、鼻塞等表证。本病临床证候主要有阴虚、血虚、气虚、气郁、血瘀等类型。前三者属虚证,后两者为实证或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的证候。各种证候之间,往往可以互相转化或兼夹出现。根据不同情况而以解郁、活血、益气、养血、滋阴为内伤发热的基本治法。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中脘 | 54 | 50 | 单穴 |
足三里 | 48 | 4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2天 | 大椎 | 52 | 40 | 单穴 |
肾俞 | 54 | 60 | 双穴 | |
气海 | 54 | 60 | 单穴 | |
第3天 | 膏肓 | 54 | 60 | 双穴 |
肝俞 | 54 | 40 | 双穴 | |
三阴交 | 48 | 30 | 双穴 | |
第4天 | 膈俞 | 54 | 50 | 双穴 |
脾俞 | 54 | 50 | 双穴 | |
血海 | 48 | 30 | 双穴 |
【艾灸体会】
艾灸对本症状疗效肯定,但本症多虚,且发病时间较长,并可虚实转化,在艾灸治疗的同时,应该结合病因,或服用相应中药治疗。
主穴;足三里、气海.
配穴:阴虚发热,加肝俞、肾俞、膏肓、二阴交;阳虚发热加大椎、肾俞、脾俞;气虚发热加脾俞、三阴交;血虚发热加膈俞、脾俞、太冲、血海.
操作:取俯卧位.进针得气后,诸穴施以补法.
气海、大椎可用灸法.先取俯卧位,后取仰卧位.进针得气后,施以补法.留针15~20分钟.
方义:低热病机多为虚证,治疗当以补虚为要.
足三里、气海补益气血.配肝俞、肾俞、膏肓、三阴交滋阴清热;灸大椎温通阳气,肾俞、脾俞补肾阳、温脾阳;配脾俞、三阴交益气补虚清热;配膈俞、脾俞、太冲、血海养血补虚,血海得充,发热自退.
(一)外感
【邪犯少阳】
【症状】证见低热、咽干口苦,心烦呕吐,食欲不振,头晕目眩,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方案】治宜和解少阳,扶正邪。
【治法】小柴胡汤化裁。
【处方】柴胡15克,黄芩15克,半夏10克,党参15克,甘草6克陈皮10克,生姜15克,大枣5枚。
【湿热伤表】
【症状】证见低热,头重如裹,肢体酸楚,倦怠乏力,胸闷腹胀,嗜睡,腻,脉濡。
【方案】治宜清热化湿。
【治法】方用藿朴夏苓汤三仁汤化裁。
【处方】藿香15克,半夏15克,佩兰15克,厚朴10克,茯苓15克,白蔻仁15克,连翘15克,黄芩15克,茵陈20克,石菖蒲10克,滑石30克,甘草6元,薏仁30克。
(二)内伤
【阴虚内热】
【症状】证见低热,午后潮热,阵发头面火热感,烦躁、盗汗、咽干、舌红、脉细数。
【方案】治宜养阴清热
【治法】方用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化裁
【处方】青蒿30克,地骨皮15克,知母15克,牡丹皮12克,秦艽10克鳖甲15克,银柴胡15克,甘草6克,生地黄15克。
【血虚发热】
【症状】证见低热,面色苍白疲倦,头晕,心悸,月经量或少或过多,舌淡,脉细弱。
【方案】治宜补血益气。
【治法】方用归脾汤,当归补血汤化裁。
【处方】黄芪30克,当归10克,党参15克,熟地黄15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枸杞子15克,制首乌30克,甘草9克。
【气虚阳浮】
【症状】证见长期低热,肢倦懒言,易出汗,大便稀,食少,舌质淡,脉大无力。
【方案】治宜益气健脾,甘湿除热。
【治法】方用补中益气汤化裁。
【处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橘皮12克,升麻6克,柴胡9克,当归12克,甘草6克,防风9克,山药15克。
【气郁发热】
【症状】证见低热,阵见微热或情绪波动时身热,情绪抑郁,心烦易怒,头痛、胁痛,饮食不下,月经不调、口苦、苔微黄、脉弦。
【方案】治宜疏肝解郁,清肝泄热。
【治法】方用丹栀逍遥散化裁。
【处方】当归12克白芍15克,柴胡15克,茯苓15克,牡丹皮15克,山栀子10克,浮小麦30克,大枣5枚,生姜15克,薄荷6克,甘草6克。
【血淤发热】
【症状】证见低热,昼轻夜重,体内局部刺痛,面色晦黯,肌肤甲错,月经不调,量少或闭经,经行腹痛或有淤块,舌紫暗或有淤斑点,脉细涩。
【方案】治宜活血化淤。
【治法】方用血府逐淤汤化裁。
【处方】桃仁10克,红花10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当归12克,柴胡15克,枳壳12克,桔梗15克,生地黄15克,牛膝12克,甘草6克,丹参30克。
【痰郁发热】
【症状】证见低热,胸闷呕恶,或肢体中发热难忍,咽喉或有哽塞,咳或有痰,苔腻,脉滑。
【方案】治宜理气化痰。
【治法】方用二陈汤加减:
【方案】法半夏15克,陈皮15克,茯苓15克,枳实15克,竹茹15克,石菖蒲1克,苍术10克,白术15克,木香10克,甘草6克。
【气血亏虚低热】
一般症状:宝贝会出现午后发热,入夜后尤甚。体温在37.4℃~38℃之间,不过后半夜则热退身凉,和平常一样。宝贝会出现纳呆少食、面色萎黄、便溏。
中医诊断:观察面色苍白无华,唇淡。宝贝精神疲惫,舌淡苔薄白,脉细微,夜间入睡困难易醒多梦,一般是血虚发热。
推荐方:
1、酥蜜粥:取蜂蜜各30克、大米100克。将大米淘净,煮粥,待熟时调入蜂蜜、酥油,再煮一两分即成,每日1剂,连续3~5天。
2、党参山药煲瘦肉:取党参12克、山药30克、瘦肉250克。文火煲1小时,加入盐等调味后,饮汤吃肉及山药。
【阴虚低热】
一般症状:宝贝出现低热,体温一般在37.4℃,动则汗出,而且咽干口渴,喜欢不断地饮水,精神疲惫,手足心热、便秘等。
中医诊断:于体内阴液亏虚,水不制火所致的发热症。症见两颧红赤,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夜热早凉,口澡咽干,舌红少苔,脉细微。治宜养阴清热,或滋阴降火。
推荐方:
1、沙参麦冬粥:取沙参、麦冬各15克。加水煎汤,去渣取汁加入粳米50克,煮粥食用。
2、玉竹山药煲老鸭汤:取玉竹15克、山药30克、老鸭半只。加黄酒、生姜、盐少许,文火煲2小时,饮汤吃鸭及山药。
【暑热症】
一般症状:到了炎热的夏季,婴幼儿体温调节功能差,一般在盛夏大热天缓慢起病,表现为长期迁延性发热,热型不定,体温常在38℃~40℃之间。有的宝贝表现为持续发热,有的宝贝表现为不规则发热。随着气温下降,低热可逐渐消退。
中医诊断:发热为突出表现,同时伴有口渴多饮、多尿、少汗或无汗。
推荐方:
黄瓜蜜条:取黄瓜1500克、蜂蜜100克。将黄瓜洗净,去蒂把,剖开去瓤,切成条状,放锅内,加少许水,用中火煮沸后,去掉汤汁,趁热加入蜂蜜调匀,再煮沸即成。
【湿热低热】
一般症状:宝贝出现口苦咽干,目赤。大便干结、小便黄赤,心烦易怒等症。
中医诊断:舌红苔黄腻,脉滑儒数,湿热内伏,出现浑身无力、舌苔浊腻、脾胃不合、食欲下降、心烦焦躁、头身困重、口渴恶心等。
推荐方:
海带炖排骨:海带1000克、猪排骨500克。海带用温水泡发、洗净,切成菱形;猪排骨切块用沸水焯一下洗净,加水和海带,用小火炖烂,加盐、麻油调味。
【气虚低热】
一般症状:宝贝平素体弱多病,倦怠懒动,易感冒自汗,饮食不佳,大便溏薄。
中医诊断:观其舌质淡,苔薄白,诊气脉细数,气短气怯。
推荐方:
黄芪蒸鹌鹑:取黄芪6~9克、鹌鹑2只。共蒸1小时,加盐、麻油调味。
【伤食低热】
一般症状:宝贝因饮食或乳食过量,导致胃肠功能障碍,有胃肠内热,积滞不化,常有低热不退、厌食、呕吐、大便干、臭味大、有口臭等。
中医诊断:腹部胀满,肚腹热甚,焦躁哭闹,舌红苔厚腻,脉滑等症状。
推荐方:
山楂粥:取山楂30克、大米100克、砂糖10克。将山楂煮水后取汁适量,加入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砂糖煮沸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