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痛概述】
四肢疼痛是指患者上肢或下肢,或上下肢筋脉、肌肉、关节疼痛的症状。
《内经》当中所论述的痹症,如“行痹(风痹)”、“痛痹(寒痹)”、“著痹(湿痹)”、热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骨痹”、“周痹”、“众痹”等也是以四肢疼痛为主证的证候。
常见于现代医学的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症状】
(1)风邪阻络: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痛无定处,以腕、肘、膝、裸等处为多见,关节屈伸不利,兼见寒热表证,舌苔薄白或腻,脉多浮。属行痹。
(2)寒邪阻络:四肢关节冷痛,痛处固定不移,形寒肢冷,局部皮肤颜色不红,遇寒加重,得热痛减,舌苔白,脉弦紧,属痛痹。
(3)湿邪阻络:关节痠楚疼痛,重着不移,或者肌肤麻木不仁,日久失治则肌肉顽硬,骨节变形,甚至造成残废,舌苔白腻,脉濡缓。属着痹。
(4)热邪阻络:四肢关节疼痛,局部红肿胀,伴有发热、口渴、烦躁、舌红苔黄燥,脉数。
(5)湿热阻络:关节红肿,小便赤浊,四肢困重疼痛,舌质红,舌苔黄腻,可伴有肌肤红色结节,脉滑或濡数。
(6)气血亏虚:关节疼痛,劳累后加重,可见肌肉瘦削,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无华,神疲倦怠,少气懒言,眩晕,畏风自汗,舌质淡,苔薄,脉细弱。兼挟瘀血者则关节疼痛如锥刺,痛处不移,拒按,肌肤甲错,形体赢瘦或关节变形顽硬,舌质黯有瘀点,苔薄腻,脉细涩。兼痰浊者则肢臂疼痛,身体困重,头重如裹,舌质胖,苔白腻,脉弦滑。
(7)肝肾亏虚:筋骨弛缓或拘急、痠痛,头晕目眩,爪甲枯脆,腰膝痠软,耳鸣失聪,齿损发脱,阳痿遗精,尺脉弦细沉弱,偏阴虚则四肢关节热痛喜凉,骨痛夜甚,颧红唇赤,舌红少苔,或红绛少津,偏阳虚则兼见两足浮肿无力,大便溏泄,小便清长,手足不温。
【病因分析与鉴别】
风寒湿邪闭阻经络引起的四肢疼痛最为常见,即所谓痹证。痹者,闭也,闭阻不通则痛。《素问•痹论》 中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上肢、下肢乃手足六经循行所过,风寒湿邪最易侵袭,因此《济生方•诸痹门》 说:”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因其病邪偏胜不同,所以临证首须明辨,方能对证施治。
(1)风邪阻络者:疼痛常累及多个肢体关节,游走不定。多伴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紧等表证。
(2)寒邪阻络者:疼痛较甚而有定处,必兼四肢寒冷。多见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舌苔薄白,脉沉紧等寒证表现。
(3)湿邪阻络者:疼痛重着不移,或伴有麻木,痠楚。多兼见四肢困重、胸闷、舌苔白腻,脉濡缓等湿证表现。
(4)热邪及湿邪痹阻经络,均可导致四肢疼痛。前者由于素体偏热,阳气偏盛,内有蕴热,虽也感受风寒湿邪,但临床表现与风寒湿痹不同。以四肢关节掀红疼痛为主。若邪热化火则可见关节红肿,筋脉拘急,壮热烦渴。热邪或湿热闭阻经络的病机为阳气多而阴气少,临床可见明显的热象,与风寒湿痹的症状较为容易鉴别。
(5)气血亏虚四肢痛乃因为气血虚弱无以温煦濡养经脉,而发为四肢关节疼痛,常伴面色苍白,肌肉瘦削,神疲懒言等症状。由于血随气行,气行不畅,经脉瘀阻,则可见四肢疼痛如锥刺,痛处不移,形体赢瘦,骨节顽硬,肌肤甲错,舌边有瘀点等血瘀之象。
(6)气弱则脾失于健运,气血生化乏源,易导致痰浊内停,症见肢痹疼痛,身重,舌苔白腻。
(7)肝肾亏虚四肢痛,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则筋骨失养,表现为筋骨弛缓或拘急硬痛,腰膝痠软。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中脘 | 54 | 50 | 单穴 |
足三里 | 48 | 4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2天 | 环跳 | 48 | 30 | 双穴 |
阳陵泉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3天 | 风市 | 48 | 30 | 双穴 |
申脉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4天 | 肩髃 | 50 | 30 | 双穴 |
曲池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5天 | 风池 | 52 | 30 | 双穴 |
悬钟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6天 | 身柱 | 54 | 50 | 单穴 |
腰阳关 | 54 | 60 | 单穴 | |
三阴交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7天 | 委中 | 48 | 30 | 双穴 |
照海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8天 | 百会 | 52 | 30 | 单穴 |
哑门 | 52 | 30 | 单穴 | |
列缺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9天 | 肾俞 | 54 | 60 | 双穴 |
太溪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10天 | 大杼 | 54 | 50 | 单穴 |
飞扬 | 48 | 4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11天 | 胆俞 | 54 | 40 | 双穴 |
阳辅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艾灸体会】
针灸治疗四肢疼痛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在治疗前应排除骨结核、骨肿瘤等疾病,以免延误病情。另外,四肢疼痛患者在平时还应注意关节的保暖,由于本症多缠绵反复,故四肢疼痛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树立信心。
一、散风宣痹法
即用疏散风邪的方药来治疗由于风邪外袭,邪留肌表、经络所致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行痹。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窜痛为特点,可伴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脉象多浮,舌苔正常。常用方剂有
防风汤:
【组成】防风(去芦)60克川独活(去芦,洗)川当归(去芦,洗)赤茯苓(去皮)秦芜(去芦、,洗)赤芍药黄芩各30克桂心(不见火)杏仁(去皮、尖)甘草(炙)各15克
【用法】上药哎咀。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主治】血痹,皮肤不仁。
独活寄生汤:
独活9g,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艺、茯苓、肉桂心、防风、川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6g。
常用中药如虎骨、白花蛇、独活、羌活、防风。
二、祛寒通痹法
即用药性温热,能祛除寒邪的方药来治疗由于寒邪外袭,或素体阳虚、寒邪乘虚深入所致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痛痹。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剧痛,痛处固定为特点自觉局部发凉或触之冰冷,得温痛减,遇寒痛增。脉象多弦或紧或迟,舌体胖大,舌苔薄白或白润。常用方剂有
乌头汤:乌头蜜;
麻附子细辛汤:麻黄炮附子细辛
当归四逆汤:当归12g,桂枝9g,芍药9g,细辛3g,通草6g,大枣8枚,炙甘草6g。
常用中药如桂枝、麻黄、附子乌头、细辛。
三、除湿躅痹法
即用具有除湿作用的方药来治疗以湿邪为主所致之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著痹。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重着,痛有定处为特点。脉象濡缓或滑,舌胖有齿痕,苔白或白腻或水滑。常用方剂有
薏苡仁汤:
【处方】薏苡仁〈一两〉当归(一两〉芍药(一两)麻黄(一两)官桂(一两)甘草(炙.一两)苍术(米泪浸一宿.去皮.挫炒.一两)
【功能与主治】治中风手足流注疼痛,麻痹不仁,难以屈伸。
【用法与用量】上挫,每服七钱半,水二盏,生姜七片,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温服。自汗减麻黄﹔热减官桂。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去节,汤泡[6g]杏仁十个,去皮尖,炒[6g]甘草,炙[3g]薏苡仁[12g]
常用中药如薏苡仁、防已、苍术、威灵仙、草解、蚕砂。
四、清热散痹法
即用除热燥湿、清热利湿、清热凉血方药来治疗热邪为主所致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热痹,当其它诸痹在邪郁化热时也可配合使用。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烦痛,局部红肿灼热为特点。痛处游走,痛不可及,尤如刀割,不能屈伸,得冷则舒。脉多滑数,舌质或红,舌苔黄或黄厚腻。常用方剂有
白虎加桂枝汤:知母180克、甘草(炙)60克、石膏500克、粳米60克、桂枝(去皮)90克。
二妙散:白术,苍术,黄柏
三妙丸:白术―苍术―黄柏牛膝
宣痹汤:防己15克(五钱)﹔杏仁15克(五钱〉﹔滑石15克(五钱)﹔连翘9克(三钱〉﹔山栀9克(三钱〉﹔薏苡15克〈五钱)﹔半夏(妙〉9克(三钱〉﹔晚蚕少9克(三钱)﹔赤小豆皮〈取五谷中之赤小豆,凉水浸,取皮用》9克(三钱)。
常用中药如生石膏、知母、苍术、黄柏、防已、薏苡仁、金银藤、生地、亦芍、丹皮。
五、化痰散结法
即用具有祛痰或消痰作用的方药来治疗痹证病人因痰湿流注经络、关节、四肢而出现的结节、囊肿及痹块的方法,是一种辅助疗法。凡痹证病人出现皮下结节、事前肿及瘦块时均可配合应用此法。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关节周围或肢体伸侧出现皮下结节,或见关节周围囊肿或关节肿大畸形而成痕块。脉象多滑,舌质或暗,舌苔白、白腻、水滑或黄。常用方剂有
二陈汤:茯苓陈皮﹐半夏炙甘草。
常用中药如半夏、茯苓、陈皮、南星、白芥子、白附子、贝母、僵蚕。
六、活血祛淤法
即用活血祛淤药来以治定痹证兼有血淤痰的结的方法。病人素有淤证,又罹患痹证,现久痹缠绵,气滞血淤,或痹证痰结,痰淤互阻者,皆可配合此法治疗。亦可用于淤血征象不明显,但痛痛较剧者。临床多见于病久不愈,关节肢体有明显疼痛,状若针刺,且部位固定,夜间痛甚。或夜间定时痛者。脉象沉涩,舌质暗、有淤斑或淤点,苔薄。常用方剂有
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药当归川芎白芍熟地
活络妙灵丹:当归;丹参;生明乳香﹔生明没药;各15克(五钱〉。
常用中药如红花、桃仁、乳香、没药、地龙、牛膝、赤芍、穿山甲。
七、健脾益气法
即用具有健脾益气作用的药物来扶助正气,强壮身体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凡病痹证,脾虚气亏、肢体麻木者,即应辅此法;蕃痹患者,也应适当配合此法以治其本。久痹肌肉萎缩废用,伴脾虚气弱症状。脉象软弱,舌胖质淡,有齿痕,舌苔薄、白、白腻或水滑。常用方剂有
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参苓白术散:白扁豆、白术、茯苓、甘草、桔梗、莲子、人参、砂仁、山药、薏苡仁。
常用中药如黄芪、党参、白术、甘草、茯苓。
八、补肾壮骨法
即用具有温补肾阳,滋养肾阴,强壮筋骨作用的药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主要治疗素体肾虚,罹患痹证,缠绵不愈者,或久病伤肾,形体虚衰,筋骨失养者。临床表现为体质柔弱,病程较长,筋骨关节疼痛、变形、伴有肾阳虚或肾阴虚见证。肾阳虚者,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两尺尤弱。肾阴虚者,舌红苔少而干,脉沉细数。常用方剂有
肾气丸;右归丸;六味地黄丸;右归丸﹔知柏地黄丸
常用中药如地黄、山萸、补肾脂、骨碎补、淫羊藿、肉太蓉、狗脊、川断、桑寄生。
九、养肝补血法
即用具有养肝补血作用的药物来养血濡筋,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用于平素血虚,复又感邪而患痹证者,或久痹不已,日久气虚血亏而肝血不足者,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经脉挛急,伴肝血虚症状。脉细,舌质淡。常用方剂有
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熟地
当归补血汤:黄芪50当归10(五比一)。
常用中药如熟地、当归、白芍、川芎、何首乌。
十、通经活络法
即用具有通经活络作用的药物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不论何种痹证,除针对病因施治外,均应辅以通经活络法。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麻木为特点。
常用中药:风湿热痹用秦芫、稀签草、络石藤、金银藤;风寒湿痹用松节。另外,根据疼痛、麻木部位可选用适宜引经药。上肢用羌活、川芎、姜黄、桂枝、桑枝、下肢用牛膝、木瓜、防已、木通;颈项用葛根;腰脊用寄生、狗脊、杜仲;全身用鸡血藤、金银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