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麻木概述】
肌肤知觉消失,不知痛痒,若见于四肢者,则称为四肢麻木。在《内经》 及《金匮要略》中称“不仁”,隶属于“痹”、“中风”等病范畴。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中的脑溢血、脑血栓后遗症、系统性硬化症、多发性神经炎等疾病。
【症状】
(1)风寒入络:四肢麻木,伴有疼痛,遇阴寒天冷加重,恶风寒,手足发凉,腰膝痠沉,舌质淡黯,苔白润,脉浮或弦。
(2)气血失荣:四肢麻木,抬举无力,面色萎黄,伴有心慌气短,头晕失眠,故忘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3)气滞血瘀:四肢麻木,伴有郁胀疼痛,按之则舒,面色晦黯,口唇发紫,舌质紫黯,可见紫色密斑,舌苔薄偏干,脉涩。
(4)肝风内动:四肢麻木,伴有震颤,兼有头晕、头痛、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等,舌质黯,苔少,脉弦劲有力。
(5)风痰阻络:四肢麻木,伴有痒感,或见不时震颤,兼有头眩,肩背沉重,或呕恶,痰多等,舌质偏黯,苔薄腻,脉弦滑或濡。
(6)湿热郁阻:四肢麻木,伴灼热疼痛,患肢扪之发热,甚则两足欲踏凉地,舌质黯,苔黄白而腻,脉弦数或濡数。
【病因分析与鉴别】
(1)风寒入络者多由于腠理疏松,风寒侵袭,经脉失荣,气血不和所致。发病有明显的感受外邪史,但临证有风邪偏盛与寒邪偏盛之分。风邪偏盛者呈走窜性麻木,无固定患处,或伴有轻度的口眼歪斜,脉多浮象;寒邪偏盛者多伴有疼痛,痛处固定,手足发凉,恶寒与腰膝痠沉明显,脉多弦紧。
(2)气血失荣型多发生于劳倦失宜,或见于吐泻伤中,或失血过多,或生育频接,或热病久羁,或出现于其他虚损疾患后。气血双亏,脉络空虚,四肢无所秉,遂可发生麻木。偏于气虚者面色咣白,四肢软弱,抬举无力,伴有心慌气短,舌质淡红,脉弱;偏于血虚者面色无华,皮肤偏干,伴头晕目眩,失眠健忘,舌质嫩红,脉细或脉细数。两者皆为虚证一为气虚,一为血虚,麻木而无疼痛,呈现一派虚象。
(3)气滞血瘀者临证有气滞偏重与血瘀偏重之分。初病在气,病久入血,由气滞而发展到血瘀。气滞偏重的多由于情志失调,气机不利,麻木时轻时重,但少有痛病,脉弦不柔,舌淡黯无瘀斑。血瘀偏重的多见于外伤及病久入络者,麻木而兼疼痛,皮色发翻,口唇青紫,脉沉涩,舌质必有瘀斑。气血郁滞,堵塞经络,营阴失养,卫气失温,见四肢麻木。两者的四肢麻木都兼见郁胀,按之则舒。辨证要点应注意气滞偏重的麻木时轻时重,但少有疼痛,脉弦不柔,舌淡黯而没有瘀斑。血瘀偏重的则表现为麻木兼有疼痛,皮色发黯,口唇青紫,脉沉涩,舌质有瘀斑。
(4)风痰阻络型与肝风内动型均有四肢麻木伴有震颤的特点。风痰阻络为痰饮久伏,风邪引动,风痰搏于经络而发病。其特点为麻木多伴有痒感,并有头眩,背沉,舌苔腻等症状;肝风内动为肝阳素旺,又遇情志失调,阳动生风而发病。其特点为麻木并伴有明显震颤,头晕、头痛、烦躁易怒,脉弦有力。
(5)湿热郁阻型则是由于湿热郁阻,络脉壅塞,气血不能达于四肢末端而致.主要见于下肢麻木,且有灼热疼痛感,尤以两足灼热明显,甚至需踏凉地缓解,脉兼数象,舌苔偏黄腻。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中脘 | 54 | 50 | 单穴 |
足三里 | 48 | 4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2天 | 环跳 | 48 | 30 | 双穴 |
阳陵泉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3天 | 风市 | 48 | 30 | 双穴 |
申脉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4天 | 肩髃 | 50 | 30 | 双穴 |
曲池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5天 | 风池 | 52 | 30 | 双穴 |
悬钟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6天 | 身柱 | 54 | 50 | 单穴 |
腰阳关 | 54 | 60 | 单穴 | |
三阴交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7天 | 委中 | 48 | 30 | 双穴 |
照海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8天 | 百会 | 52 | 30 | 单穴 |
哑门 | 52 | 30 | 单穴 | |
列缺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9天 | 肾俞 | 54 | 60 | 双穴 |
太溪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10天 | 大杼 | 54 | 50 | 单穴 |
飞扬 | 48 | 4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11天 | 胆俞 | 54 | 40 | 双穴 |
阳辅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艾灸体会】
针灸具有较好的调节神经的作用,对由神经系统疾病导致四肢麻木疗效较好。治疗期间应注意配合适当的锻炼。
风邪入络型:
常常是手足或半边脸感到麻木,可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甚至流口水,或伴有怕冷发热,舌苔发白。治疗以解表通络为主。药用:全蝎5克,僵蚕5克,研末冲服。或白附子10克,羌活、防风、独活各15克,苍耳子12克,天麻5克,甘草3克,水煎服。严重者:独活可加至30克以上,再加威灵仙、当归、川穹、白术、苍术各15克,老鹳草30克、茜草20克、乌梢蛇12克。寓血行则风自灭之意。
气虚麻木型:
手足慢慢感到麻木,常常觉得累而且吃得很少,不想说话且声音很低,便溏尿清。治疗宜补气养血,药方用四君子汤加味。药用:人参5克,炖服;或炒白术15克,茯苓20克,炙甘草10克,防风、黄芪各15克,桂枝5克,桑枝5克,水煎服。黄芪可重用至30-60克、加炒苍术30克、炒白术20克、老鹳草30克、生地10、当归15、川穹15.
血虚麻木型:
肢体麻木,伸缩不利,肩背或腰腿麻木,面部、口唇和指甲淡白,眩晕眼花。治疗宜补血生精。药用:熟地20克,白芍15克,赤芍10克,当归15克,川芎5克,独活、桑寄生各12克,牛膝10克,水煎服。独活可重用至30克
气滞麻木型:
肢体酸软麻木沉重,活动或按摩后有所舒缓,或伴有胸闷,舌苔发白,多见于女性病人。治疗宜疏肝解郁,通络养筋。药用:柴胡10克,白芍15克,人参5克,炖服。或当归5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甘草3克,通草3克,桑寄生10克,水煎服。可加枳壳6克、青皮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等
瘀血阻络型:
手脚麻木,痛觉消失,口唇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治疗宜活血化瘀为主。药用:桃仁10克,红花5克(后下),当归10克,赤芍12克,川芎5克,生地15克,络石藤12克,鸡血藤20克,水煎服。可加些理气之药如柴胡、枳壳、香附、香橼等
湿痰阻络型:
手脚麻木,或痛觉消失,四肢很重,恶心呕吐,舌胖苔白腻,多见于肥胖者。治疗宜化痰利湿,通络养血。药用:半夏10克,制南星10克,枳实12克,茯苓12克,陈皮5克,天麻10克,薏苡仁15克,水煎服。炒苍术30克
1.取黑木耳50克,蜂蜜50克,红糖25克。将木耳洗净放碗内,蜂蜜,红糖拌于其中,放锅内蒸熟食用。分3日服完。
⒉用瘦肉50克,黄芪30克,当归10克,田七3克,大枣3枚。共炖汤,服用。
黄芪、当归具有补气、补血、活血化瘀的作用。本方适合中风后遗症肢体软、手足麻木,气虚血瘀的患者。
3.取鲜花椒300克(千品60克),加500毫升水煎至200毫升,盛入碗内,放在房上露一夜,用箩盖上,在太阳将出时取下,冷服。盖被出汗,一般1次即愈。
4.用霜桑叶适量,晒干后用砂锅加水适量煮沸,捞出桑叶,趁热泡手脚15分钟。每日2次,一般3天即可见效。
5.取老丝瓜筋50克,煎汤1碗1次服下,每日2次,连服1星期,有特效。
6.用云南白药粉40克。浸入白酒(50度以上)500毫升内,放置一昼夜后即可。用时将患肢浸入药酒内,并反复揉搓,以肌肤发热为度。每日2次,每次30分钟,在1日内阳气最盛之午时与阴气最盛之子时进行治疗,15日为1疗程。500毫升药酒可用一疗程。治疗期间禁食油腻、冷酸之品,禁涉冷水,勿过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