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背痈肿概述】
肩背痈肿是指肩背处红肿热痛,溃脓之症。肩,为手足三阳经交会之所;背,属督脉、膀胱经。本症多因外感六淫,及过食膏粱厚味,内蕴湿热火毒,或外来伤害,感受邪毒等原因而致邪热瘀于皮肉之间,气血运行不畅,营卫不和,聚而成形,发为痈肿。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肩背部急性化脓性疾病。
【症状】
肩背痈肿按其病情进展可分为三期:
(1)初期:初起局部突然肿胀不适,光软无头,表皮掀红(少数病例初起皮色不红,而到酿脓期才转为红色),灼热疼痛,逐渐扩大变成高肿坚硬,此期轻者无全身症状,经治疗后肿硬变软而消散;重者可有恶寒发热,头痛泛恶,舌苔黄腻,脉象洪数等症状。
(2)中期:成脓期约7天左右,即使体质较差,气虚不易托毒外出成脓,亦不会超过2周。当化脓时局部肿势高突,疼痛加剧,痛如鸡啄,全身则有发热持续不退等现象。若局部按之中软应指者,为脓已成。
(3)后期:常易在皮肤最薄处自行破溃,溃后流出脓液,多为稠厚黄白色,亦有夹赤紫色血块的。若溃后排脓透畅,则局部肿消痛止,全身症状也随之消失,再经10日左右收口而愈。若溃后疮口四周仍坚硬,或脓水稀薄,疮面新肉不生,应考虚是否疮口过小,排脓不畅,或体质虚弱影响新肉生长,以致不能收口。
本症按其病因病机可分为三型:
(l)火毒凝结:肩背部随处可生,多因过食膏梁厚味,六腑积热所致。局部各期症状和全身症状见上文的三期。
(2)湿热蕴结:发于夏、秋季节,发生部位常背部多于肩部。初起背有红晕,继则肿痛,局部各期症状与上证略同,但全身可出现发热无时,昼夜不止,头晕目眩,口舌干苦,心胸烦闷,背热,肢体倦怠,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洪数等症状。
(3)瘀血凝结:发生部位常肩部多于背部。初起局部结块掀痛,发热恶寒,肿痛增剧,既而成脓。局部各期症状和全身症状与火毒凝结证大致相同。
【病因分析与鉴别】
火毒凝结、湿热蕴结与瘀血凝结之肩背痈肿,均因邪热阻于皮肉之间,气机运行失常,血行不畅,营卫不和,聚而成形,发为痛肿。但是导致以上三证气血不畅的原因各有不同,应当加以鉴别。
(1)火毒凝结之肩背痈肿:多因过食膏梁厚味,六腑积热,湿热火毒蕴结,营气不和,营卫稽留,气血壅遏不行。其辨证要点为:局部红热灼痛明显,全身有恶寒发热,头痛泛恶,舌苔黄,脉洪数等症状。
(2)湿热蕴结之肩背痈肿:多因夏、秋季节气候炎热,或在酷热的太阳下暴晒,感受暑毒,加之汗泄不畅,暑湿蕴于肌肤.或因抓痒划破皮肤,感染毒气,以致营气不从,毒气稽留,气血壅遏不行。其辨证要点为:发病于夏、秋季节,发热无时,昼夜不止,头目眩晕,舌干口苦,心胸烦闷,背热,肢体倦怠,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洪数。
(3)瘀血凝结之肩背痛肿:多因肩负重担,瘀血凝结,血瘀气滞,气血不畅,或感染毒气以致营气不从,卫气稽留,气血塑遏不行。其辨证要点为:局部结肿明显,肿块变软较前两证缓慢,全身症状不明显,此外,本症在临床上还应与肩背部的有头疽(又称发背疽)相鉴别。有头疽亦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本症的特点是初起时局部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红热肿胀疼痛,易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亦相继增多,溃烂之后状如莲蓬、蜂窝。病变范围常超过9cm ,甚至大于30 cm ,多见于成年后及中老年患者。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风门 | 54 | 40 | 双穴 |
大陵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2天 | 二白 | 48 | 30 | 双穴 |
束骨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3天 | 肝俞 | 54 | 40 | 双穴 |
太冲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4天 | 膈俞 | 54 | 50 | 双穴 |
少海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5天 | 心俞 | 54 | 50 | 双穴 |
神门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6天 | 肘尖 | 48 | 30 | 双穴 |
内踝尖 | 48 | 4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艾灸体会】
针灸治疗本症疗效较为满意。治疗期间,注意饮食调配,宜清淡,忌辛辣肥甘之品,疮口周围皮肤应保持清洁干燥,以免并发湿疮,高热时应卧床休息,多饮开水,促进体内热毒排出,平时注意个入卫生.若有皮肤破损或感染病灶时宜积极治疗,以免毒邪循经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