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颤概述】
手颤是指一手独发,或两手并发的手震颇颤动摇。本症可见于现代医学中的震颤性麻痹、帕金森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
【症状】
(l)肝风内动:手震颤不已,伴有头晕头痛,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弦数有力,或沉细数。
(2)风寒入络:手颤并有痛感,恶风寒,颈项不舒,有汗或无汗,苔薄白,脉浮或弦紧。
(3)风痰入络:手颤兼有麻木,胸胁满闷,恶心干呕,口黏,时有烦怒,苔白腻,脉弦滑。
(4)脾虚动风:手颤迟缓,握力减弱,四肢困倦,伴有腹胀泄泻,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无力,或弦缓。
(5)血虚风袭:手颤发麻,面色苍白无华,头眩,心悸,不寐,唇舌淡白,苔薄白,脉细无力。
(6)阴虚动风:手指蠕动,心悸,神疲无力,咽干,形体消瘦,舌红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病因分析与鉴别】
(1)肝风内动与阴虚动风者相鉴别,从病因上看,前者责于肝,属实证,多见于肝阳素旺者,肝主筋,肝阳亢盛,阳动生风,随风而动,故见手颤;后者责于肾,属虚证,多见于素体阴虚内热或热邪久羁下焦者,肝肾之阴被灼,阴虚不能潜阳,阳动生风,也可出现手颤。两者在症状上鉴别在于实证手颤多骤然发作,且震颤较为剧烈,伴有头晕头痛,脉有力,舌体偏硬,舌质黔红;虚证手颤发生于热病后期者多见,震颤较缓,多伴有精神不振,心悸,咽干口燥,舌干绛少苔,脉细数。
(2)风痰入络与风寒袭络二者皆由外风浸袭所引起,不同的是风痰入络者其经络中多内有深伏之痰饮,可见多形体肥胖,面部虚浮,时而指端发麻,或四肢郁胀,伸展不舒,或咽喉不爽,舌体肥大,苔白腻,发病后,手颤多兼有麻木,多见于老年入。风寒袭络者为营卫不和,风寒直接客于手部所致,一般有明显的外界气候因素,起病后兼有外感风寒的症状,手颤且伴有疼痛,多见于青年入。
(3)脾虚动风与风痰入络二者病机均为脾气虚馁。因为“脾为生痰之源”,脾虚湿聚,则易于生痰,痰饮内伏,痰动生风,而见手颤,但脾虚动风系土虚风木动而手颇;风痰入络者是由于风痰互结,搏于经络,经脉失于约束所致。二者在症状上区别为脾虚动风手颤时颤时止,手握无力,不能持物,疲劳困乏,纳差,口淡等。
(5)血虚风袭与阴虚动风都是在阴血不足的基础上产生的,但两者相比,前者手颤较轻,后者手颤重,血虚风袭多发生于慢性亏损疾病,偏于心肝血虚,特点是手颤发麻,皮肤发痒,兼见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等血虚症状;阴虚动风多发生于热病后期,多为肝肾阴虚,特点是手颤伴有明显的内热证.如口咽发干,皮肤干燥,脉细数,舌红绛.甚而舌卷。
手颤多发生于成年入,但小儿也有发生,原因是由于惊恐伤肾,肾累及肝,筋脉失却任持,而发手颤。临证可见手颤不止,平举更甚,尺脉虚,舌红无苔。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中脘 | 54 | 50 | 单穴 |
足三里 | 48 | 40 | 双穴 | |
消颤穴 | 50 | 5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2天 | 期门 | 52 | 40 | 双穴 |
太冲 | 48 | 30 | 双穴 | |
外关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3天 | 风池 | 52 | 30 | 双穴 |
曲池 | 48 | 30 | 双穴 | |
合谷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4天 | 肝俞 | 54 | 40 | 双穴 |
阳陵泉 | 48 | 30 | 双穴 | |
后溪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5天 | 肾俞 | 54 | 60 | 双穴 |
关元 | 54 | 60 | 单穴 | |
太溪 | 48 | 30 | 双穴 | |
百会 | 52 | 30 | 单穴 | |
第6天 | 脾俞 | 54 | 50 | 双穴 |
血海 | 48 | 30 | 双穴 | |
三阴交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注:消颤穴在少海穴下1.5寸处。
【艾灸体会】
手颤虽然局限于手部,但往往是内脏病变的征象,特别是肝风内动与风痰入络相搏的手颤,多为中风先兆。艾灸治疗本症有一定的疗效,但对手颤一症患者要积极治疗,防微杜渐,以防中风的发生。常饮酒贪杯之入多见颤手,较为难治,应戒酒或尽最少饮酒。
主穴:风池、后溪、合谷、曲池、阳陵泉、太冲.
配穴:肝风内动加肝俞、行间;风寒入络加外关;风痰入络加丰隆、中脘;脾虚动风加脾俞、三阴交;血虚风袭加血海、膈俞;阴虚动风加太溪、肾俞.
操作:风池向对侧眼方向针刺1~1.2寸;余穴常规针刺,进针得气后肝风内动、风寒入络、风痰入络者针用泻法;脾虚动风、血虚风袭、阴虚动风者针用补法.
方义:风池祛风、宁神;后溪为手少阳小肠经的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为治疗手颤的常用腧穴;合谷、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阳明经多气多血,针刺此二穴可疏通经脉,行气活血;阳陵泉为八会穴之筋会,能柔养筋脉;太冲为足厥阴肝经之原穴,可疏肝熄风.肝风内动者加肝俞、行间以泻肝经实邪;风寒入络者加外关以疏风散寒;风痰入络者加丰隆中脘以温中祛痰;脾虚动风者加脾俞、三阴交以补益脾气;血虚风袭者加血海、膈俞以养血活血;阴虚动风者加太溪、肾俞以滋养肾阴.
【方一】
吴茱萸30g,人参20g(另顿)川芎20g白芷20g细辛6g大枣6枚生姜50g,三剂,日一剂,分三次服用。
头部紧束感明显减轻,手的抖动也明显缓解。
手已无明显抖动,头部紧束感消失,面色已觉前红润,脉微有玄滑之象,予处方:
茯苓40g桂枝30g白术20g吴茱萸15g炙甘草15g四剂,日一剂,三次服。
【方二】
神经功能失常所致的一种老年震颤病,主要表现为手颤抖摇。
丹参60克煎汁,分三次温服,每日一剂。
一般连服7至10剂见效。
【方三】
处方与用法:黄芪30克,川芎、全蝎、当归、地龙各10克,巴戟天、天麻、赤勺各15克,红花6克,蜈蚣6条,丹参20克,木瓜18克。水煎服,每日1剂,30天为1个疗程。
功效:补气活血,养血通络,主治老年人帕金森综合征,手脚颤抖,或伴局部疼痛等。
【糯米红枣山药汤】
【原料】糯米10克,红枣20枚,山药50克
【做法】将糯米、红枣、山药(切片)洗净一同人锅,加适量清水,用小火煮至汤变稠时即可食用。
【功效】糯米、红枣有补气健牌、补肾养血的功效;山药有补脾养胃、补肺益肾的功效。以上食物合用,对防治中枢神经系统变性所致的颤证有较好的功效。
【参归猪心汤】
【原料】人参3克,当归9克,猪心1个
【做法】猪心剖开洗净,将人参、当归装入猪心,放入锅内加适量水,用小火煮至猪心熟烂,去掉当归,吃猪心,嚼人参饮汤。
【功效】人参可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功能,增强大脑的灵活性;当归有补血活血之功效;猪心能补心益气,同用具有宁心益智、健脑止颤之效。
【首乌当归鸡汤】
【原料】何首乌、当归各15克,枸杞子、山萸肉各10克,母鸡1只
【做法】鸡宰杀去毛、内脏洗净。将上述四昧中药洗净,装入鸡腹中,放人沙锅内-,加适量清水,用小火炖至鸡肉酥烂,加食盐调味,吃鸡肉喝汤,
【功效】此款药膳具有补肾益智、健脑止颤的功效。
【百合龙眼煲鸡蛋】
【原料】鲜百合50克,龙眼肉10克,鸡蛋两个,白糖适量
【做法】百合洗净,鸡蛋煮熟去壳。将百合与煮好的鸡蛋同龙眼肉一起入锅,加适量清水,用小火煮至百合熟烂即可,出锅后加入适量白糖。
【功效】龙眼肉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之功;百合能润肺清心,防洽神经衰弱,鸡蛋富含蛋白质及卵磷脂,有补脑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