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肿痛

所属科室:四肢症状
所属部位:腿部

更新时间 : 2/4/2021 10:16:02 AM

【腿肿痛概述】
腿肿痛是指下肢肿胀疼痛。古代文献中本症多在痹证、痛风等病名中叙述。 本症常见于坐骨神经痛、下肢静脉血栓、臀上皮神经痛等疾病。

【症状】

(l)寒湿:两腿肿痛,或一侧腿肿痛,关节不得屈伸,每遇寒则加重,身体沉重,恶风不欲去衣,脉弦紧或弦迟,苔白滑。
(2)湿热:两腿或单腿肿痛,扪之发热,足心欲踏凉地,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脉弦滑数,苔黄腻。
(3)瘀血:双侧或单侧腿肿胀痛,或肿胀刺痛,按之痛甚,皮色黯紫,脉沉涩,舌紫黯或舌边有瘀斑。

【病因分析与鉴别】

(l)寒湿与湿热:二者皆由外邪所致,或冒雨涉水,或久处湿地,特别是居处潮湿,下肢易受外邪侵袭,湿侵皮肉,随机体气质之异同而变寒化热。若机体阳虚则常从寒化,若机体阴虚则易从热化,不论是寒湿还是湿热,均可阻遏络脉而发为局部肿痛,表现为下肢肿痛,关节屈伸不利,舌有苔。寒湿腿肿痛患肢发凉,遇寒加重,脉弦紧或弦迟,苔白腻或滑。湿热腿肿痛患者发热,尤以足心热甚,疼痛与天气变化关系不大,脉弦滑数,苔黄腻。
(2)瘀血者:病因较为复杂,或因外邪留滞不去,由经入络,络脉瘀滞而发为肿痛;或七情内伤,气机郁滞,血行不畅而致肿痛,或因跌仆闪挫而引起。主要表现为腿肿痛或肿胀刺痛,或夜间加重,伴脉涩、舌紫,患肢皮肤发紧失柔。
(3)若久行或久立伤筋,血走下肢可引起劳伤腿肿痛。表现为局部青筋突起,形如蚯蚓,颜色青紫。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环跳4830双穴
风市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2天髀关4830双穴
阴陵泉4830双穴
气海5460单穴
第3天脾俞5450双穴
血海4830双穴
气海5460单穴
第4天命门5460单穴
足三里4840双穴
三阴交4830双穴


注:1.梅花针叩刺委中出血,加拨罐;
2.每天灸压痛点30分钟。


【艾灸体会】

腿肿痛应根据疼痛的部位积极仔细的辨证进行治疗,针灸有明显的止痛作用,多种疗法综合治疗可获得更好的疗效。

主穴:环跳、髀关、阴陵泉、阿是穴.

配穴:寒湿者加风市;湿热者加足三里;瘀血者加血海.

操作:环跳可根据患者体质不同进针2 --3寸,余穴常规针刺.均采用泻法,行针至腧穴部产生痰、胀感,并向痛处放散.兼有瘀血者可在瘀血处点刺出血.

方义:环跳为足少阳胆经腧穴,其深层有坐骨神经、臀下神经等许多神经,针刺可起到通络止痛之功,为治疗腿肿痛之要穴;髀关为足阳明经腧穴,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针刺此二穴可疏通经络,行气止痛;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合穴,有健脾利湿,消肿止痛之功;配阿是穴通络止痛;寒湿者加风市以疏风散寒;湿热者加足三里疏泄阳明经热;瘀血者加血海以活血通络止痛.诸穴合用以达"通则不痛"之功效.


腿肿中药方

辨证分治:

1)脾肾两虚治则:温阳利水。方药:温阳利水汤:附子10克,肉桂10克,吴茱萸10克,干姜12克,姜黄12克,党参20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猪苓12克,泽夕12克,大腹皮12克,姜皮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桂附丸、参茯丸口服。

2)气滞血瘀治则:行气活血利水消肿。方药:活血利水汤:当归12克,川芎12克,熟地15克,赤芍12克,泽兰12克,柴胡12克,郁金12克,香附12克,桃仁12克,红花12克,丹参20克,泽夕12克,猪苓12克,通草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活血丸、逐於丸口服。

3)痰湿阻滞治则:化痰祛湿,利水消肿。方药:化痰利水汤:陈皮12克,半夏12克,茯苓12克,泽漆12克,白术12克,栖楼12克,桃仁12克,前胡12克,芦根15克,茅根30克,猪苓12克,大腹皮12克,良姜12克,石苇12克,甘草6克,水煎服。八正丸、尿路康口服。

4)湿热壅盛治则:分利湿热。方药:清利湿热汤:金钱草30克,海金沙20克,鸡内金15克,石苇12克,茅根30克,泽夕12克,黄柏12克,黄芩12克,公英20克,地丁20克,通草10克,当归12克,丹参20克,甘草6克,水煎服。清浊丸、五淋丸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