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肿毒

所属科室:外科
所属部位:全身

更新时间 : 2/4/2021 10:22:26 AM

【无名肿毒概述】
无名肿毒,是指体表任何部位均可发生的肿块,非痈非疖,或红或白,或痛或痒而无特定名称者,本症多因风寒外侵或热毒壅聚所致。 无名肿毒,又名肿疡,虚疡。《医学入门,无名肿毒》中记载“非痈、非疽、非疮、非癣、状如恶疮,或瘥或剧,即名无名肿毒”,《外科大成》则谓:“无名肿毒者,以其随处而生,不按穴位,不可以命名也。” 本症常见于以体表局部骤发肿痛为主要表现的疮疡类疾病。

【症状】

(1)风寒外侵:病变局部漫肿,无根无头,触之坚硬,色白不热,时时隐痛。可见恶寒发热,舌苔白,脉紧数或迟紧等全身症状,溃破后脓水清稀,不易收敛。
(2)热毒壅聚:病变局部红肿,界线分明,灼热疼痛。可伴有身热,口渴,便秘,苔黄,脉数等全身症状。肿未消时,可出现脓头即而溃破,溃后脓出稠黄,脓尽即愈。

【病因分析与鉴别】

风寒外侵无名肿毒与热毒壅聚无名肿毒,前者属阴证,后者属阳证,病因及证治各异,临床上易于鉴别。
(1)风寒外侵无名肿毒,是因风寒外邪袭表,经脉凝滞而成。其辨证要点为:局部漫肿坚硬,无头无根,触之坚硬,色白不热,时时隐痛。全身可见恶寒发热,舌苔白,脉紧数或紧迟,溃后脓水清稀,疮口难敛。
(2)热毒壅聚无名肿毒,多因过食膏粱厚味,辛辣炙博,内郁湿热火毒,复外感六浮之邪或外来伤害,感受毒气,邪毒壅聚,致使营卫不和,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其辨证要点为: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有脓头,溃破后脓出稠黄,脓尽即愈。全身可有身热,口渴,便秘,苔黄,脉数等热象。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风门5440双穴
大陵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2天二白4830双穴
束骨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3天肝俞5440双穴
太冲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4天膈俞5450双穴
少海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5天心俞5450双穴
神门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6天肘尖4830双穴
内踝尖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艾灸体会】

针灸治疗无名肿毒具有较好疗效,有调理气血,疏通经络,化瘀散结之作用,治疗期间,注意饮食调配,宜清淡,忌辛辣肥甘之品,肿毒周围皮肤应保持清洁干燥,以免并发湿疮,多饮开水,促进体内热毒排出。


1.穿山甲120克,牛皮胶30克,当归15克,红花、皂荚、紫草、苏木、黄芩、连翘、防风、羌活、蝉蜕、僵蚕各10克,大黄、荆芥、桔梗、制乳香、制没药各6克,全蝎3克,雄黄2克,蜈蚣4条。共研为末,米醋和丸(如绿豆大),朱砂为衣,每次服3~4克,每日2~3次。主治无名肿毒。

2.生石膏、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青叶各30克,生地黄15克,黄柏、赤芍、牛膝各9克,黄连5克,三七3克(研,分次冲服)。每日1剂,水煎15分钟,滤出药液,加水再煎20分钟,去渣,两次煎液兑匀,分服。主治无名肿毒。

3.雄羊角200克(煅),血余炭、皂角刺炭各100克,穿山甲50克。共研为末,每次服9克,每日2~3次。主治无名肿毒。

4.鸡蛋1枚(去壳),芒硝3克。调匀,炖熟服食,饮高粱酒,每日1剂。主治无名肿毒。

5.蜈蚣1条(为末)。装鸡蛋内煨熟,顿服,每日3次。主治无名肿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