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鸣概述】
哮鸣,是指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为特征的一个临床常见症状。因为哮必兼喘,所以一般也称为哮喘。本症的发生为宿痰内伏于肺,复感风寒,风热、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以致痰阻气道,肺气上逆所致。
本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或其他急性肺部过敏性疾病所致的哮鸣。
【症状】
(l)冷哮:因寒痰阻肺,故遇寒而发,其临床表现为喉中哮鸣,呼吸急促,胸隔满闷,痰白而黏,或清稀多沫,面色晦滞而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白滑,脉象浮紧,或兼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等表证。
(2)热哮:因热痰阻肺,故遇热而发,其临床表现为喉中哮鸣,呼吸急促,声高气粗,烦闷不安,痰黄稠粘,咳痰不爽,面红自汗,口渴欲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兼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等表证
(3)脾肺气虚:表现为喉中哮鸣,呼吸急促,气短难续,动则尤甚,面白汗出,形寒肢冷,舌质淡白胖嫩,或淡紫,脉沉弱无力。
(4)肾气虚:表现为喉中哮鸣,呼吸急促,动则为甚,腰痠腿软,耳鸣,下肢不温,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
【病因分析与鉴别】
(1)冷哮与热哮:此二证在哮鸣中最为常见。《证治汇补•哮病》谓:”哮为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隔有胶固之痰”为此二证候之共同病机,但其痰的性质一寒一热,有所不同。冷哮,其痰色白而黏,或清稀多泡沫;而热哮,其痰色黄稠黏,咳痰不爽。其次从全身症状来鉴别,冷哮出现面色晦滞而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等寒象,兼表证以恶寒为主。而热哮出现面红自汗,口渴欲饮,舌红苔黄等热象,兼表证以发热为主,而微恶风寒
(2)脾肺气虚哮鸣与肾气虚哮鸣:此二证均为虚证,鉴别应以全身症状为要点。前者多见面白汗出,形寒肢冷,口淡不渴,气短难续,动则尤甚,尿清便溏,舌质淡白,胖嫩,或淡紫,脉沉弱无力等脾肺气虚之证。后者多见腰痠腿软,耳鸣,下肢不温,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等肾气虚之证。
(3)冷哮与脾肺气虚哮鸣:二证均见咯痰色白清稀,全身有明显寒象,但一为实寒,一为虚寒,必须加以鉴别。前者无明显的气虚表现,而后者则有气短难续,倦怠乏力,自汗,动则诸症加重,舌质淡胖,脉沉弱无力等气虚的表现。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风门 | 54 | 40 | 双穴 |
阳陵泉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2天 | 天突 | 50 | 40 | 单穴 |
膻中 | 54 | 50 | 单穴 | |
巨阙 | 54 | 40 | 单穴 | |
中脘 | 54 | 50 | 单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3天 | 肺俞 | 54 | 50 | 双穴 |
尺泽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4天 | 中府 | 52 | 50 | 双穴 |
乳根 | 52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5天 | 膈俞 | 54 | 50 | 双穴 |
太渊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艾灸体会】
哮症是一个发作性疾患,发作后正气必虚,故哮鸣缓解期应予扶正。可从脾、肾二脏着手调治,根据”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的理论,予以健脾、补肾,并兼顾宣肺;应注意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调理,从而减少发作而根治,哮鸣患者,要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忌食易引起哮鸣发作的食物,避免接触诱发因素;戒烟以减少发作和防止病情加重。
(一) 冷哮
1.治则:温肺散寒,豁痰利气。
2. 处方:肺俞、膻中、中脘、列缺。
3.方义:肺俞是肺之背输,取此穴可布肺气消阴寒;胃募中脘配气会膻中,能疏气理中,化痰湿、通气道;列缺,肺经之络穴,宣肺利窍,是治哮之效穴。
4. 治法:肺俞穴,宜先在穴区内按压,于最敏感点针刺,施补法,取针后以艾卷雀啄法灸之。余穴均用泻法,列缺穴须用气至法导出向肘关节部位之放射针感。留针至哮止,其间应反复间断运针。
5.古方辑录
《玉龙歌》:“哮喘之症最难当,夜间不睡气遑遑;天突妙穴宜寻得,膻中着艾便安康”。
《针灸大成·卷九》:“哮吼嗽喘:俞府、天突、膻中、肺俞、(足)三里、中脘”。
《神灸经纶·卷三》:“哮喘:五哮中惟水哮、乳哮、酒哮为难治;璇玑、华盖、俞府、膻中、太渊、足三里、肩井(治冷风哮,有孕勿灸)、肩中俞(治风哮)”。
(二) 热哮
1.治则:宣肺清热,化痰止哮。
2.处方:定喘、璇玑、丰隆、鱼际。
定喘穴位置:大椎穴旁开0.5寸。
3.方义:璇玑属任脉位于胸前,能开胸而通利气机;丰隆络于脾,鱼际乃手太阴之荥,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二穴合用可清化痰热;定喘为近人发现之奇穴,止哮有效。
4.治法:璇玑,先针刺,施平补平泻法,继拔火罐。余穴用凉泻法,定喘宜持续运针2 分钟~3分钟,直至症状略有缓解。均留针(罐)15分钟,如哮症减轻不显,可继续延长留针(罐须去)时间。取针时,鱼际挤去恶血。
5.古方辑录
《肘后歌》:“哮喘发来寝不得,丰隆刺入三分深”。
《循经考穴编》:“期门:又治哮喘气逆。”
1、寒哮型哮鸣音:主要症状为呼吸急促、喉中痰鸣、胸膈堵闷、咳嗽痰白难咯、面色晦暗、形寒怕冷、舌淡、苔白滑、脉弦紧。治宜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方用射干麻黄汤加减:射干、干姜、苏子、苏梗各6克,白僵蚕、半夏、葶苈子、紫菀、炙麻黄各10克,甘草、细辛各3克,水煎服,每日1剂。
2、热哮型哮鸣音:主要症状为呼吸急促、喉中疾鸣、咳痰胶黏难咯、面红气粗、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食辛辣、肥甘饮食加重。治宜清肺化痰,宣肺定喘,方用定喘汤加减:炙麻黄、黄芩各10克,生石膏30克,桑白皮、葶苈子各15克,苏梗6克,地龙、清半夏、杏仁、白芍各10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3、肺虚型哮鸣音:主要症状为平时汗出怕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常因气侵变化而诱发哮喘。治宜补肺固表。方用玉屏风散加味:黄芪、仙鹤草、功劳叶、党参各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防风各6克,水煎服,每日1剂。
银耳 滋阴退虚热
【银耳羹】银耳5克,鸡蛋1个,冰糖60克,猪油适量,银耳发泡好煮熟烂,鸡蛋取蛋清,加冰糖并同时倒入银耳搅匀,起锅,加少许猪油即成,每日酌量食用。
【梨】味甘微酸性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养血生肌,润肺去燥,清心解酒毒等,适用于热病烦渴,肺热咳嗽,痰多,大便秘结等,梨生用清六腑之热,熟用滋五脏之阴。 治疗肺结核咳嗽、气喘、咯血、盗汗、咽干口渴,用秋梨汁、白果汁、鲜藕汁、甘蔗汁、淮山药汁各120ml,霜柿饼120g,捣如膏,生核桃仁泥、蜂蜜各120g。蜂蜜溶化稀释后,先将柿饼膏、核桃仁泥、淮山药汁加入搅匀,微微加热,溶解后,离火稍凉,趁温(勿过热)将其它四汁加入用力搅
【萝卜】 味辛甘性温,具有健脾消食、化痰定喘下气、安胎、宽中理气、止血活血解毒等功用。适用于风寒咳嗽、肺痿咳血、肺结核、消化不良等证。 红皮白心萝卜1000g洗净,擦成细丝,洁净纱布绞汁,萝卜汁放锅内煎熬致较稠粘时加明矾10g(先以水溶化),调匀后加蜂蜜100g,至沸停火,待冷装瓶备用。每次一匙,每日3次,空腹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