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湿脐疮

所属科室:儿科
所属部位:腹部

更新时间 : 2/4/2021 10:53:38 AM

【脐湿脐疮概述】
脐带脱落前后,脐部湿润浸淫久而不干,称为脐湿,在《颅囱经》中脐湿称“脐中不干”。脐疮是指小儿脐带脱落前,脐部为邪毒感染红肿热痛,或有脓水溢出。若脐周红肿,发生于脐带脱落后,则称为落脐疮。 严格来讲,本症初起脐部湿润浸淫之时.可称为脐湿,而脐周红肿热痛成脓之时,方可称为脐疮。此为一个疾病的两个阶段中不同证候的表现。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新生儿脐炎,并为新生儿硬肿症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症状】

(l)湿热浸淫:脐带脱落以后,脐部创面湿润,浸渍不干,或略见红肿。
(2)热毒壅结:脐部红肿热痛,甚则糜烂,化脓水流溢。
(3)毒热内盛:脐部红肿热痛,化腐成脓,甚则糜烂,常伴见壮热,烦急,啼哭,口干,唇红,舌红苔黄厚,指纹紫滞。
(4)气血不足:脐部溃烂,脓血外溢,久不收口,脐周色黯或紫红,伴见低热,面色萎黄,汗出,腹胀。不欲吮乳,舌淡红,或黯红,苔少,指纹淡红。

【病因分析与鉴别】

(l)湿热浸淫脐湿与热毒壅结脐湿:因为此两者是一个疾病的两个不同阶段,前者为后者的初起阶段,后者是前者的继续发展和进一步加重。两者都是由断脐后护理不当所致。湿热浸淫为水湿或尿湿浸谈,见脐部创面湿润,浸渍不干。热毒壅结为水湿、邪毒相聚,气血凝滞,化瘀生腐,常见脐部红、肿、热、痛,甚则糜烂,脓水外溢。
(2)脐疮的发生乃因断脐之后,洗浴时不慎,致脐伤湿,或水进入脐中,或因脐带护理不当,致脐带被衣服磨擦,或暴力牵拉而过早脘落,使水湿邪毒侵入,或因尿布湿溃,久渍脐部,致使脐湿润不干,湿邪蕴毒,壅滞脐周,化热生腐而致脐疮。毒热内盛与气血不足一为实证,一为虚证。实者,脐周红肿热痛,壮热,唇红,舌红等为实热之征;虚者,脐周紫黯,久不收口又面黄汗出,食少纳呆,舌淡等皆为气血不足的症状。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天枢4850双穴
气海4860单穴
委中4830双穴
第2天中脘4850单穴
足三里4840双穴
三阴交4830双穴
第3天大椎4840单穴
曲池4830双穴
鱼际4830双穴


注:隔两层以上衣服灸,夏天施灸,也必须隔两层以上布灸,温度46~48度即可

【艾灸体会】

脐湿脐疮多采用脐部的外治疗法,新生儿断脐后,应注意脐部残端的保护,防止尿便及洗浴浸渍,保持清洁干澡,脐部残端让其自然脱落。保持内衣和尿布的清洁、干燥、柔软,如有污染,及时更换。脐部换药时要注意局部的消毒,若有干痴形成,切不可强剥,以免发生出血和伤及肉芽,防止脐疮脓液外溢污染健康皮肤.造成其他感染。


主穴:天枢、气海、中脘、委中.

配穴:湿热浸淫者加曲池、鱼际;热毒壅结者加合谷、水道;毒热内盛者加曲池、大椎;气血不足者加足三里、三阴交.

操作:天枢、气海、中脘针用泻法,委中、大椎穴点刺放m,实证诸穴.针用泻法,足三里、三阴交针用补法.

方义:天枢、气海、中脘为局部取穴,疏通局部气血,泻热解毒,委中为血郄,功善清热解毒.四穴合用,共奏清热消肿、泻火解毒之功.加曲池、鱼际可利湿除热,合谷、水道活血解毒,曲池、大椎相配可泻火解毒,足三里、三阴交可补血养血.


(一)常证

【湿秽渍脐 】

【证候表现 】脐带脱落后,脐窝仍湿润浸渍不干,创面微红、肿胀,全身状况良好。 

【辨证要点】 为脐湿症状,脐部微红、肿胀,湿润浸渍为湿秽感染,属轻证。 

【治法主方】清热祛湿,收敛固涩。渗脐散干撒脐部.  

【方药运用 】常用药:煅龙骨、麝香共研粉,撤脐部.脐部红肿明显加服黄柏、赤芍药煎液。 

【毒热内侵 】  

【证候表现 】脐部红肿热痛,甚则糜烂,脓水流溢,恶寒壮热,啼哭烦躁,口干欲饮,唇红舌燥。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  

【辨证要点 】此为脐疮重症,除见脐部红肿热痛外,伴有全身热毒症状。治法主方 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五味消毒饮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银花、野菊花、天葵子、蒲公英、紫花地丁、黄连、黄芩、山栀。肿甚加防风、蝉蜕,便秘加生大黄、玄明粉,脐部渗出混有血液加紫草,另用景天三七研末口服。 

【邪伤气血 】

【证候表现】 脐部溃烂,色暗红、甚则色紫,脓血流出,久不收口。低热汗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不欲吮乳,腹部胀满,夜卧不安,大便干结,舌质淡,苔厚白,指纹紫。 

【辨证要点 】此证病程迁延,全身状况差,为气血两亏之象,故疮面久久不能愈合。  

【治法主方 】益气养血,解毒生肌。解毒内托汤。  

【方药运用】 常用药:黄芪、当归、赤芍、银花等.低热加青蒿、胡黄连;多汗加太子参、白芍;腹胀加枳壳、佛手。

 (二)变证

【邪陷厥阴】

【证候表现 】脐部红肿破溃,流溢脓血,波及脐周,不乳,嗜睡或昏迷,抽搐.  

【辨证要点 】本证系邪毒炽盛,内陷心肝之变证.热蒙心包,神明失主故嗜睡或昏迷,引动肝风故抽搐。

【治法主方】清热开窍,熄风镇惊。羚角钩藤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羚羊角粉(另服)、钩藤、菊花、银花、黄连、白僵蚕.神昏加服安宫牛黄丸;皮肤瘀点加赤芍、丹皮、玄参、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