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脐突概述】
小儿脐突,又名“脐疝”,是指因小肠或腹腔脂膜突入脐中,致使脐部呈半球状或囊状突起,大小不一的一种症状。本病属先天发育缺陷。女婴患此症者多于男婴。
本症包括西医学所称脐疝、脐膨出。
【症状】
(1)胎禀亏虚:小儿啼哭,咳嗽,或腹部用力努挣(如排大便)时,脐部呈半球状,或囊状突起,虚大光浮,大小不一,以指按之,肿物可推回腹内,待再次啼哭、努挣时,脐复突出,舌淡红,苔薄白,指纹淡红。
(2)胎热:小儿啼哭,睡卧不宁,烦躁不安,脐肿,虚大光浮。舌质红,苔白,指纹紫。
【病因分析与鉴别】
胎禀亏虚小儿脐突与胎热小儿脐突:小儿脐突发生的主要病因为先天不足,脐部薄弱,但在临床中有因胎热所致,有无热因用力而致的。胎热者,一定兼有热象,如烦急,夜寐不宁,啼哭躁扰,舌质红,指纹紫。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天枢 | 48 | 40 | 双穴 |
关元 | 48 | 50 | 单穴 | |
第2天 | 命门 | 48 | 60 | 单穴 |
大横 | 48 | 30 | 双穴 | |
第3天 | 大椎 | 48 | 40 | 单穴 |
阳陵泉 | 48 | 30 | 双穴 |
注:隔两层以上衣服灸,夏天施灸,也必须隔两层以上布灸,温度46~48度即可
【案例】
何晓琴艾灸大横治疗婴儿脐疝案。李某,出生后两月出现脐部膨出,逐渐增大,至出生后70天安静时膨出直径3cm,啼哭时增大至4cm,用压迫包扎法无效,于出生75天开始治疗。将艾绒搓成圆锥形艾炷,底部直径约1cm,直接灸双侧大横穴,每日1次,每次每侧灸5~8个艾炷。第一次治疗开始2~3分钟即出现脐部膨出部时而凹陷如肠管蠕动样,治疗5天因无地道艾叶而中断,后改为市面出售之含药艾条,虽灸至皮肤发热,但膨出部无任何变化,至出生后110天再次继续用艾炷灸,治疗10天治愈,巩固3天,后无复发。
【艾灸体会】
应该注意断脐消毒,断脐后加强护理,防止24小时内脐带扎处松脱。脐带脱落前勿沾水湿。对脐突患儿,可用胶布黏贴脐孔,或用硬币,塑料硬片等物,用棉花包裹,顶压脐孔部位,以阻止脐突,使脐部组织自然生长修复,操作时宜注意预防损伤皮肤。如果脐突直径大于2cnl以上,年龄大子2岁,用上述治疗方法无效时,可考虚外科手术,以修补腹壁缺损。
方剂l
1.组成吴茱萸、苍术各12g,丁香3g,白胡椒12粒。
2.用法文火焙干,研成细末,瓶装密封备用。外用时每次3—4g,用麻油调成糊状,敷于脐疝,上面,覆以消毒纱布,绷带固定,l~2天换药1次。有局部发红等过敏反应者,川‘间隔l—2天再用,直至病愈为止。
3.说明本方主治虚寒型脐疝。表现为面色咣白,哭声低微,疝色青,局部冷,唇淡苔白,指纹不显。
方剂2
1.组成淡豆豉12g,赤小豆20g,天南星6g,白敛10g,芭蕉根汁适量。
2.用法将诸药研为细末,过筛后,与芭蕉汁调拌均匀,制成膏,备用。用时取上药膏适量,直接敷在患儿脐孔上,外用纱布覆盖,再加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敷5—7天即可痊愈。
3.说明本方适用于实热型脐突。症状表现为脐突红肿、热、痛,或者伴有发热、烦躁、啼哭不止,唇红、舌赤,口干,指纹红紫。
方剂3
1.组成露蜂房6g。
2.用法上药焙枯为末,蜜调敷脐上,上盖纱布,绷带包扎固定,24h除去。每日换药1次。
3.说明主治小儿脐突。
方剂4
1.组成白胡椒、淡豆豉各7粒,艾叶7片。
2.用法上药共捣烂,加热饭一刚和匀。敷脐包扎,过1夜取去,轻者1次即可痊愈,重者连敷3晚即可痊愈。
3.说明主治脐突。
方剂5
1.组成杏仁6g。
2.用法杏仁打烂做饼,贴脐眼上,用束腰带裹紧。
3.说明主治小儿脐突。本方也可以治疗脐疮,用香汕调敷。
方剂6
1.组成乌药适量。
2.用法取适量用水调糊敷脐上层口收缩。
3.说明主治小儿脐突出。
方剂7
1.组成牡蛎、大黄各15g,朴硝3g。
2.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田螺漱水,调前药末,包裹肚脐。
3.说明主治小儿脐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