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酸

所属科室:胸腹症状
所属部位:腹部

更新时间 : 2/4/2021 10:59:08 AM

【吞酸概述】
吞酸,俗称“泛酸”,是指酸水由胃中上泛,以致咽嗌之间,不及吐出而咽下。本症多由情志不遂,肝火犯胃,或过食辛辣,胃火素盛,或脾胃虚弱等因素引起胃气不和所致。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胃食管返流病、返流性食管炎、慢性消化不良、溃疡病和慢性胃炎等患者,是一个临床上很常见的病症。

【症状】

(l)肝气犯胃:吞酸,胃内有烧灼感,反复发作,兼见胸胁不舒,口苦咽干,心烦易怒,舌苔薄黄,脉弦数。
(2)饮食积滞:吞酸,胃内有烧灼感,嗳腐食臭,胃脘痞闷,厌食,舌苔黄厚而腻,脉滑。
(3)寒湿内停:吞酸,脘痞胸闷,不欲饮食,舌苔白滑,脉象弦滑。

【病因分析与鉴别】

(l)肝气犯胃吞酸与饮食积滞吞酸:二者均有烧灼感。前者因情志所伤,后者因饮食所伤。肝气犯胃吞酸,由于郁怒伤肝,肝郁气滞,横逆犯胃,故吞酸,并胃内有烧灼感,同时兼见胸胁不舒,心烦易怒,口苦咽干等肝气郁结的表现,饮食积滞吞酸,由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中焦气机受阻,胃失和降,故吞酸,胃内有烧灼感,同时兼见腐食臭,胃脘痞闷,厌食,苔厚腻等伤食证的表现。
(2)寒湿内停吞酸:病因为过食生冷,或外受湿邪,湿阻中焦,脾胃纳运失常.故见脘痞胸闷,不欲饮食。与前两症易于鉴别。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中脘5450单穴
足三里484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2天期门5240双穴
太冲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3天下脘5450单穴
天枢5450双穴
气海5460单穴
神阙5460单穴
第4天胃俞5440双穴
不容544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5天肝俞5440双穴
章门524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6天脾俞5450双穴
三阴交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7天乳根5230双穴
大陵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8天膈俞5450双穴
膻中5450单穴
巨阙5440单穴
神阙5460单穴
第9天肾俞5460双穴
照海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艾灸体会】

本症患者应避免风寒暑湿之邪或秽浊之气的侵袭;避免精神刺激;勿进食腥秽之物,不可暴饮暴食,忌食生冷、辛辣、香燥之品。

主穴:中院、内关、公孙、足三里.

配穴:肝气犯胃加太冲、期门;饮食积滞加天枢、下脘;寒湿内阻加合谷、阴陵泉.

操作:中院直刺1~1.5寸,内关直刺o.3--0.5寸;足三里直刺1—1.5,均采用提插捻转泻法;其他配穴均采用泻法,留针30分钟.

方义:中院健脾和胃,调中消食;内关、公孙为八脉交会穴相配伍治疗胃心胸疾患,健脾和胃;足三里通络调中;肝气犯胃加太冲、期门平抑肝气之冲逆,降逆和胃;饮食积滞加天枢、下脘通调腑气,使食滞下行;寒湿内阻加合谷、阴陵泉祛散风寒,健脾除湿.


(—)热证

1,临床表现:吞酸时作,嗳臭腐气,胃脘痞满,口干、口渴,口苦心烦,两胁胀浦,大

便秘结或臭秽。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滑。

2,病因病机:肝火内郁,痰湿内聚,胃失和降。

3,治法:泄肝和胃,苦辛通降。

4,方剂:左金丸(《丹溪心法》)加乌贝散(验方).

药物:黄连6g,昊黄2g,乌贼骨15g(打),川贝母3g.

方义,黄连清热泄肝,吴黄通降和胃。乌贼骨、川贝为验方乌贝散,有止酸功效,

加减:伴烧心者加蒲公英,有清热制酸功效;胃痛者加白芍、甘草缓急止痛;胃酸过多者加

煅牡蛎、瓦楞子止酸;便秘者,加杏仁、当归润肠;兼夹食滞,嗳臭腐气者。加谷麦芽、鸡内金消食;胃胱痞满者,加全瓜篓、法半夏和中除痞。

5,变通法:兼肝气郁结者,用逍遥散(《局方》)合左金丸,疏肝理气,降逆和胃;兼痰湿

者,用温胆汤(《千金要方》)合左金丸,化痰和胃,降逆制酸。

(二)寒证

1,临床表现;吞酸时作时止,胸闷脘痞,喜唾涎沫,饮食喜热,四肢乏力,大便溏薄。舌

淡红,昔薄白,脉沉迟。

2,病因病机:寒邪内盛,阻于中焦,胃失和降。

3,治法:温中散寒,和胃制酸。

4,方剂:香砂六君子汤(《时方歌括》)合昊茱萸汤(《伤寒论》),

药物:木香3g,砂仁3g,陈皮5~10g,姜半夏10g,党参10g。白术lOg,茯苓10—

15g,昊黄3~5g,甘草5g。

方义: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陈皮、半夏和胃;吴黄、半夏温中和冒,降逆而能制

酸;砂仁、木香理气。

加减;兼湿滞苔白腻者,加苍术、藿香,佩兰、厚朴燥湿化浊;寒甚胱腹冷痛者。加川椒、

白蔻仁温巾散寒。

5,变通法:见寒热错杂,脘痞腹胀,吞酸,泄泻,舌淡,苔白润或薄黄者,可用半夏泻

心汤(《伤寒论》)加昊茱黄,辛开苦泄,温中清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