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酸概述】
吞酸,俗称“泛酸”,是指酸水由胃中上泛,以致咽嗌之间,不及吐出而咽下。本症多由情志不遂,肝火犯胃,或过食辛辣,胃火素盛,或脾胃虚弱等因素引起胃气不和所致。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胃食管返流病、返流性食管炎、慢性消化不良、溃疡病和慢性胃炎等患者,是一个临床上很常见的病症。
【症状】
(l)肝气犯胃:吞酸,胃内有烧灼感,反复发作,兼见胸胁不舒,口苦咽干,心烦易怒,舌苔薄黄,脉弦数。
(2)饮食积滞:吞酸,胃内有烧灼感,嗳腐食臭,胃脘痞闷,厌食,舌苔黄厚而腻,脉滑。
(3)寒湿内停:吞酸,脘痞胸闷,不欲饮食,舌苔白滑,脉象弦滑。
【病因分析与鉴别】
(l)肝气犯胃吞酸与饮食积滞吞酸:二者均有烧灼感。前者因情志所伤,后者因饮食所伤。肝气犯胃吞酸,由于郁怒伤肝,肝郁气滞,横逆犯胃,故吞酸,并胃内有烧灼感,同时兼见胸胁不舒,心烦易怒,口苦咽干等肝气郁结的表现,饮食积滞吞酸,由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中焦气机受阻,胃失和降,故吞酸,胃内有烧灼感,同时兼见腐食臭,胃脘痞闷,厌食,苔厚腻等伤食证的表现。
(2)寒湿内停吞酸:病因为过食生冷,或外受湿邪,湿阻中焦,脾胃纳运失常.故见脘痞胸闷,不欲饮食。与前两症易于鉴别。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中脘 | 54 | 50 | 单穴 |
足三里 | 48 | 4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2天 | 期门 | 52 | 40 | 双穴 |
太冲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3天 | 下脘 | 54 | 50 | 单穴 |
天枢 | 54 | 50 | 双穴 | |
气海 | 54 | 60 | 单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4天 | 胃俞 | 54 | 40 | 双穴 |
不容 | 54 | 4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5天 | 肝俞 | 54 | 40 | 双穴 |
章门 | 52 | 4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6天 | 脾俞 | 54 | 50 | 双穴 |
三阴交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7天 | 乳根 | 52 | 30 | 双穴 |
大陵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8天 | 膈俞 | 54 | 50 | 双穴 |
膻中 | 54 | 50 | 单穴 | |
巨阙 | 54 | 40 | 单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9天 | 肾俞 | 54 | 60 | 双穴 |
照海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艾灸体会】
本症患者应避免风寒暑湿之邪或秽浊之气的侵袭;避免精神刺激;勿进食腥秽之物,不可暴饮暴食,忌食生冷、辛辣、香燥之品。
主穴:中院、内关、公孙、足三里.
配穴:肝气犯胃加太冲、期门;饮食积滞加天枢、下脘;寒湿内阻加合谷、阴陵泉.
操作:中院直刺1~1.5寸,内关直刺o.3--0.5寸;足三里直刺1—1.5,均采用提插捻转泻法;其他配穴均采用泻法,留针30分钟.
方义:中院健脾和胃,调中消食;内关、公孙为八脉交会穴相配伍治疗胃心胸疾患,健脾和胃;足三里通络调中;肝气犯胃加太冲、期门平抑肝气之冲逆,降逆和胃;饮食积滞加天枢、下脘通调腑气,使食滞下行;寒湿内阻加合谷、阴陵泉祛散风寒,健脾除湿.
(—)热证
1,临床表现:吞酸时作,嗳臭腐气,胃脘痞满,口干、口渴,口苦心烦,两胁胀浦,大
便秘结或臭秽。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滑。
2,病因病机:肝火内郁,痰湿内聚,胃失和降。
3,治法:泄肝和胃,苦辛通降。
4,方剂:左金丸(《丹溪心法》)加乌贝散(验方).
药物:黄连6g,昊黄2g,乌贼骨15g(打),川贝母3g.
方义,黄连清热泄肝,吴黄通降和胃。乌贼骨、川贝为验方乌贝散,有止酸功效,
加减:伴烧心者加蒲公英,有清热制酸功效;胃痛者加白芍、甘草缓急止痛;胃酸过多者加
煅牡蛎、瓦楞子止酸;便秘者,加杏仁、当归润肠;兼夹食滞,嗳臭腐气者。加谷麦芽、鸡内金消食;胃胱痞满者,加全瓜篓、法半夏和中除痞。
5,变通法:兼肝气郁结者,用逍遥散(《局方》)合左金丸,疏肝理气,降逆和胃;兼痰湿
者,用温胆汤(《千金要方》)合左金丸,化痰和胃,降逆制酸。
(二)寒证
1,临床表现;吞酸时作时止,胸闷脘痞,喜唾涎沫,饮食喜热,四肢乏力,大便溏薄。舌
淡红,昔薄白,脉沉迟。
2,病因病机:寒邪内盛,阻于中焦,胃失和降。
3,治法:温中散寒,和胃制酸。
4,方剂:香砂六君子汤(《时方歌括》)合昊茱萸汤(《伤寒论》),
药物:木香3g,砂仁3g,陈皮5~10g,姜半夏10g,党参10g。白术lOg,茯苓10—
15g,昊黄3~5g,甘草5g。
方义: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陈皮、半夏和胃;吴黄、半夏温中和冒,降逆而能制
酸;砂仁、木香理气。
加减;兼湿滞苔白腻者,加苍术、藿香,佩兰、厚朴燥湿化浊;寒甚胱腹冷痛者。加川椒、
白蔻仁温巾散寒。
5,变通法:见寒热错杂,脘痞腹胀,吞酸,泄泻,舌淡,苔白润或薄黄者,可用半夏泻
心汤(《伤寒论》)加昊茱黄,辛开苦泄,温中清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