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热概述】
夏季热,又称“暑热”,为婴幼儿时期一种特有的疾病,尤以1~2岁的小儿发病最多,临床以长期发热,口干多饮,多尿,汗闭或少汗为主要症状。因其发生于夏季,故名夏季热。
【症状】
(1)暑伤肺胃:发热持续不退,热势多午后增高,或稽留不退,气候越热,发热越高,口渴引饮,无汗或少汗,皮肤干燥灼热,精神烦躁不宁,小便频数而清长或淡黄,唇红干燥,舌质较红,舌苔薄腻或薄黄,脉数。
(2)上盛下虚:精神委靡,面色苍白,虚烦不安,下肢清冷,食欲不振,身热不退,小便澄清,频数无度,大便稀溏,口渴多饮,朝盛暮衰,舌淡苔黄,脉沉数无力。
【病因分析与鉴别】
(1)暑伤肺胃夏季热:多见于疾病初期或中期。多由于小儿禀赋不足,冒受暑气,蕴于肺胃,灼伤阴津,津伤而内热炽盛,暑气熏蒸,所以长期发热,口渴引饮,烦躁不安。气候越热,不耐暑气,所以发热越高。肺津伤则气血生化不足,水液无以敷布,故肌肤灼热,无汗或少汗。暑伤气,则气不化水,频频渴饮,而水液下趋膀胱,出现尿多而清长。口唇干燥,舌质红,均为肺阴津液被灼之象。舌苔薄黄,脉数,亦为暑气所伤之证。
(2)上盛下虚夏季热:多见于机体虚弱,病势缠绵的后期,虚实并见,虚多于实。系由小儿脾胃素亏,脾土虚败,或病后损及脾阳,脾土虚败,故精神委靡,面色苍白,食欲不振,下肢清冷,大便稀溏;阴寒盛于下,水不化气,肾不摄水,直趋于下,而小便澄清,频数无度。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中脘 | 50 | 50 | 单穴 |
足三里 | 48 | 40 | 双穴 | |
曲泽 | 48 | 30 | 双穴 | |
第2天 | 肾俞 | 50 | 50 | 双穴 |
委中 | 48 | 30 | 双穴 | |
太冲 | 48 | 30 | 双穴 | |
第3天 | 肺俞 | 50 | 50 | 双穴 |
大椎 | 50 | 40 | 单穴 | |
百会 | 50 | 30 | 单穴 |
注:隔两层以上衣服灸,夏天施灸,也必须隔两层以上布灸,温度46~50度即可
【艾灸体会】
本症以针刺为主。室内宜通风凉爽,饮食宜清淡,富于营养而易于消化,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主穴足三里、中腕、肾俞、大椎、风池、合谷等,视病情行补泻手法,不留针。如元阳不足下寒者,针后加灸,每穴2~3分钟。每日针灸1次,7次工疗程,疗程间休息2"--3天。并配以西瓜汁代茶饮。
1.暑伤肺胃型
症状:主症除身热,渴饮、多尿、汗闭以外,烦躁较明显,精神食欲改变不大。
但无头痛恶风寒等表征。病程虽长,亦无化火入营神昏痉厥等症状发生。舌苔薄白或薄黄,口唇干燥,脉滑数。(本型多见于病程初中期,其病机为禀赋阴虚复受暑热,气阴两伤)治法: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方药:清暑益气汤加减。
处方:太子参10克、麦冬10克、知母6克、甘草5克、鲜竹叶10克、川黄连10克、扁豆花15克、石斛10克,西瓜皮30克、粳米15克、荷花3朵、玉竹10克。加减:烦躁不安,加银花15克、夜交藤15克、合欢皮10克、湖黄连10克;如挟表症无汗可加香薷、青蒿、豆卷。如气虚挟湿者可加扁豆、六一散佩兰叶;如长期久热不退,渴饮无汗尿多者用蒿苓清暑汤加白薇、石斛之属。(自拟方)处方:鲜青蒿30克、黄芩10克、银花10克、扁豆花15克、石斛10克,西瓜皮30克,粳米15克,菊花3朵,玉竹10克。加减:烦躁不安,加银花15克、夜交藤15克、合欢皮10克、胡黄连10克;如挟表证无汗可加香薷、青蒿豆卷。如气虚挟湿者可加扁豆,六一散佩兰叶;如长期久热不退,渴饮无汗尿多者,用蒿苓清暑汤加白薇、石斛之属。(自拟方)处方:鲜青蒿30克、黄芩10克、银花10克扁豆花10克、山药10克、玉竹15克、麦冬10克、地骨皮10克、白薇10克石斛10克、生谷芽15克、乌梅10克。
2.下虚上盛型(少见属疰夏证型)
症状:病程日久,除上述症状外,患儿多见精神萎靡不振,面色苍白不华,下肢显见清冷,食欲减退虚烦不安小便频数无度,大便稀溏,舌淡苔少,脉濡细而数。(本型多见于病程中后期。其病机为脾肾阳虚复受暑热所致。)治法:温下清上,护阴潜阳。
处方:太子参10克、白术10克、胡黄连8克、乌梅10克、山药10克、黄芪10克、五味子6克、菟丝子10克、故脂10克、益智仁10克、芡实10克、桑螵蛸10克、附块5克、莲须10克、覆盆子10克、生龙骨20克。
在后期气阴两亏时,用生脉散加龙牡黄芪之属;见脾虚症状为主者,用四君子汤加补肾固涩之品
【荷叶山楂茶】
材料:干荷叶5克,干山楂5克,陈皮3克。
制法:上3味放茶缸内,沸水冲泡15分钟,加糖适量调味,代茶饮。
功效:清热化浊,理气开胃。适合湿热内阻,食欲欠佳之人饮用。
【薏仁绿豆粥】
材料:薏仁100克,绿豆100克,白米150克。
制法:薏仁、绿豆洗净分别浸泡1小时,白米淘洗干净,在煲中加水2500ml,先煮绿豆至裂开,然后加入薏仁、白米,适时搅拌,煮至粥成,加糖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利湿,清热解毒。适合湿热内阻,外发疮毒之人食用。
【木棉赤豆脊骨汤】
材料:千木棉花60克,赤小豆50克,陈皮10克,蜜枣3枚,生姜3片,猪脊骨500克。
制法:上述材料洗净后放入煲内,加水适量,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煲2小时,加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适合湿热内盛,皮肤疮痒之人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