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嘈杂概述】
嘈杂,是指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的一种胃病的常见症状,又称嘈心。本症多由过食辛辣、香燥、肥甘等物,积滞中焦,痰湿内聚,郁而化热,痰热内扰而致;或忧郁恼怒,肝气不舒,横逆犯胃,或病后胃气未复;或过食生冷寒凉,损伤脾阳:或失血过多等,营血不足,胃失濡润,心失所养而致。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黏膜出血、胃食管反流等。
【症状】
(1)胃寒:嘈杂,口泛酸水,清稀,或胃脘疼痛,遇寒则重,得热则缓,脘腹痞满,或食欲不振,体倦肢乏,面白,少气懒言,舌淡,脉细。
(2)胃热:嘈杂,胃内有辛辣感,或有酸热感觉,吞酸,或每晨起吐酸水,口臭,或便秘,舌苔黄,脉洪或滑。
(3)伤食:嘈杂,嗳腐吞酸,胃中兀兀欲吐,恶闻食臭,脘腹胀满。若吐出则诸症缓减,或口臭,苔腻,或大便酸臭,舌苔脉象也可正常。
(4)肝胃不和:嘈杂,吞酸,胸闷脘胀,胁痛,口苦,恶心,舌苔薄黄,脉弦细。
【病因分析与鉴别】
(l)胃寒嘈杂与胃热嘈杂:二者前者为寒证,后者为热证。胃寒者,嘈杂口泛清水而酸,得嗳则减;胃热者,嘈杂吞酸而有辛辣感。
(2)伤食嘈杂:系由伤食所致者,必有饮食伐伤胃脘的病史,故表现为脘胀欲吐、恶闻食臭的伤食症状,若能吐出,则诸症悉减。
(3)肝胃不和嘈杂:若肝郁气滞,肝气横逆犯胃,而致肝胃不和嘈杂者,即嘈杂如饥状,每求食以自救,苟得少食,则嘈杂少止,止则复作,而且必兼肝气郁滞,如胸闷、胁痛、口苦、恶心、脉弦诸症。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中脘 | 54 | 50 | 单穴 |
足三里 | 48 | 4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2天 | 期门 | 52 | 40 | 双穴 |
太冲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3天 | 下脘 | 54 | 50 | 单穴 |
天枢 | 54 | 50 | 双穴 | |
气海 | 54 | 60 | 单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4天 | 胃俞 | 54 | 40 | 双穴 |
不容 | 54 | 4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5天 | 肝俞 | 54 | 40 | 双穴 |
章门 | 52 | 4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6天 | 脾俞 | 54 | 50 | 双穴 |
三阴交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7天 | 乳根 | 52 | 30 | 双穴 |
大陵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8天 | 膈俞 | 54 | 50 | 双穴 |
膻中 | 54 | 50 | 单穴 | |
巨阙 | 54 | 40 | 单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9天 | 肾俞 | 54 | 60 | 双穴 |
照海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艾灸体会】
本症重在调理保养。应注意避免食如过辣、过酸、过甜、过咸等可刺激胃酸过多分泌,而造成对胃黏膜的损伤,减少精神紧张,抑郁等情绪,以防诱发本病的发作。听以倡导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对预防本病有重要意义。
主穴:中脘、内关、足三里.
配穴:胃寒加脾俞、胃俞;胃热加内庭;伤食加下脘、里内庭;肝胃不和加肝俞、期门.
操作中院直刺1~15寸.采用提播插捻转冯法内关直刺0.3--.5寸;足三里直刺】~1.5.均采用平补平泻法;其他配穴均采用虚补实泻的方法针刺,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
方义冲膀调中和胃内关健牌和胃除烦足三里为足阳明经之台穴健澳和臀胃寒加腆俞、胃俞补益痹胃]温胃散寒胃热加内庭清解阳明之热伤食加下院、里内庭岿食导滞;肝胃不和加肝俞、期门平活抑气
(一)胃热斑火
l,临床表现:嘈杂而兼恶心吞酸,口渴喜冷,口臭心烦,或胸闷痰多,多食善饥。或似饥非饥,胸闷院痞,不思饮食。舌质红,舌苔黄而干,脉滑数。
2,病因病机:戗食伤胃,痰湿内留,久而生热;或肝气部结,气滞不畅,郁而化火。
3,治法:清胃泄热,和胃化痰。
4,方剂:温胆汤(《千金要方》)加减。
药物;姜半夏10g,陈皮5g,茯苓10g,枳实5g,竹茹10g,生姜3片,黄连10g,姜炒山栀10g,甘草5g。
方义:黄连、山栀、竹茹清胃泄热降逆,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和胃化痰调中。半夏、生姜辛通,黄连、山栀苦降,有调寒热、和升降之义。
加减:伴脘痞胸闷者,加黄芩以泄热;吞酸者,加吴苑、白芍以止酸;兼夹食滞者加鸡内金、山楂、神曲消食导滞。
5,变通法:若嘈杂、呕吐,院腹痞满,吐涎沫清水,舌淡苔白,属痰饮兼寒者,可用茯苓饮(《外台秘要》),药用茯苓、白术、积实,陈皮、生姜、人参。上方用于胃热兼痰,本方用于胃寒有效。
(二)脾胃虚弱
1,临床表现:嘈杂时作时止,得食则减,食后又嘈,口淡无味,时吐涎沫,疲倦乏力。舌淡红,脉虚缓。
2,病因病机:脾胃不足,气机不畅,扰乱中宫,饮食不化。
3,治法:益气健脾,和胃调中。
4,方剂: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加碱。
药物: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姜半夏10g,陈皮5~~10g。炙甘草5g。
方义: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半夏、陈皮和胃降逆。
加减:食不知味者,加向蔻仁、厚朴花理气开胃;呕吐涎沫者,加吴萸、生姜止呕;脘痞者加木香、砂仁理气。
5,变通法:饥则胃痛者,用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加减,建中补虚,缓急止痛。若见脾虚嘈杂便溏者,用六神散(《三因方》),即四君子汤加山药、扁豆,以益脾气、养脾阴。
(三)胃阴不足
1,临床表现:嘈杂时作时止,口干舌燥。不思饮食或饥而不食,食后饱胀。大便于。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2,病因病机:胃阴不足,津液亏损。燥热内生。
3,治法:养阴和胃,生津润燥。
4,方剂;益胃汤(《温病条辨》)加减。
药物:北沙参0~15g,麦冬10~15g,生地10g,玉竹10g,白芍I0~15g。甘草5g。
方义:沙参、麦冬养阴和胃,生地、玉竹生津润燥,白芍、甘草酸甘化阴。
加减:口干舌燥者加石斛、天冬,不恩饮食者加乌梅、术瓜,大便干者加柏子仁。
5,变通法;亦可用麦门冬汤(《金匮要略》)加减。上方以养阴生津为主,本方则以和胃降逆为主。
(四)肝郁血虚
1,临床表现:嘈杂院痞,似饥非饥,胸闷胁胀。精神抑郁或心烦易怒,时有吞酸、吐酸,或口苦口干。舌苔薄,脉弦。
2,病因病机:七情不和,肝气郁结,胃气不和。
3,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和冒。
4,方剂:逍遥散(《局方》)合左金丸(《丹溪心法》)。
药物;柴胡10g,白芍10g,当归10g。茯苓10g,白术10g,生姜3片,薄荷3g,甘草3~5g。黄连3~5g,吴萸2~3g。
方义:柴胡疏肝理气,当归、白芍和血养肝,茯苓、白术健脾化湿,薄荷、生姜调和升降,黄连、吴萸泄肝和胃。
加减:口苦心烦,有火者加炒山栀泄热;胸闷胁胀。气滞者加香附理气;苔腻纳呆,有痰湿者加陈皮、苍术化痰;有食滞者,加神曲、答麦芽消食。亦即合越鞫丸(《丹溪心法》)。
5,变通法:若见营血亏虚、心脾不足之虚嘈,见面色无华、心悸失眠,头晕健忘,舌淡脉弱者,可用归脾汤(《济生方》)加减。既有肝郁,又有心脾不足者,可用逍遥散合归脾汤。
【胃寒嘈杂】
鲜姜、白糖
鲜姜500克(细末),白糖250克,腌在一起;每日3次,饭前吃,每次吃1勺(普通汤匙),当吃—星期,一般者都能见效,如没彻底好,再继卖吃,直至好为止。
②白酒烧鸡蛋
二锅头白酒50克,倒在茶盅里,打1个鸡蛋,把酒点燃,酒烧干了鸡蛋也熟了,早晨空吃。轻者吃一、二次可煎。注意鸡蛋不加任何调料。
③蜂蜜泡春砂仁
春砂仁和蜜泡制,其中有成品﹐可直接吃用,效果明显,食用胃很快舒服了,绿色安全副作用,可治愈胃寒嘈杂。
【胃热嘈杂】
1、玉米、玉米须、炖汤喝、可去湿热、健脾。
2、莲子、芡实、补肾养胃、健脾开胃之物。
3、川莲、灯芯花、莲子芯、麦冬等,金银花、菊花、薄荷、鲜芦根等煎水当茶喝,具有泻胃火、清热祛署、生津止渴、健胃利尿等优点,对热症、伤署、心烦、口渴、头痛、咽肿、鼻血、胃热、呕吐等病症有显着的预防和治疗保健作用。
4、用鲜芦根、白菊花(干品)、鲜茅根、鲜芙荠、鲜桑叶、鲜竹叶、鲜薄荷叶、鲜金银花熬水喝。具有清热祛署、生津止渴、健胃利尿等优点,对热症、伤署、心烦、口渴、头痛、咽肿、鼻血、胃热、呕吐等病症有显着的预防和治疗保健作用。
5、苦瓜100克,开水焯后切片,素油少许烧开,将苦瓜煽熟,西红柿洗净切月牙片同炒,酌加盐及调料、味精少许化开、与蒜末同时加入,翻后起锅。此菜可清胃健脾。
6、鲜芦根100克,竹茹2Q克,粳米100克,生姜10克。将鲜芦根洗净切成小段,与竹茹同煎去渣取汁,加入粳米同煮成粥,粥将熟时加入生姜,略煮即可。
7、枇杷15个。将枇杷入锅,加适量水,以文火煎煮即可。每日早晚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