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风疹概述】
小儿风疹,是一种症状轻微的发疹性传染病,多见于冬春两季,5岁以下小儿多见,多因卫分邪热、气分邪热等所致。
风疹又称“风痧”,《金匮要略》中称“瘾疹”。
本症相当于西医的小儿荨麻疹。
【症状】
(l)卫分邪热:初起恶风咳嗽,喷嚏,流梯,发热,发热一般不高,发热1~2天,即全身出现疹点,首先见于头面、躯干,随即遏及四肢,大多在1天以内,疹色浅红,疹点细小稀疏,并有痒感,耳后及枕骨部有筋核肿大,伴有咽痛,目赤等,舌苔薄白,指纹红紫,脉象浮数。
(2)气分邪热:发热较高,疹色鲜红,疹点较密,口渴欲饮,烦躁不安,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苔薄黄,脉数有力,指纹红紫透达气关。
【病因分析与鉴别】
(1)卫分邪热风疹:主要由于外感时邪,与气血相搏,郁于肌腠,发于皮肤,但由于邪毒较轻,一般只伤及卫分。其主要特点是:发热之初,或一二日内即出现疹点,疹出甚快,通常在1天内出齐。其疹型是细小疏散粒状红点,颜色淡红,先于头面,逐渐至躯干、四肢,以达全身,手足心无疹,疹出一二日即依出疹先后次序逐渐消退,出疹的同时皮肤有瘙痒感,疹退后无脱屑及斑痕,且全身症状轻微,可见耳后有筋核肿大。
(2)气分邪热风疹:由于热毒炽盛,热邪传入气分,此时症状逐渐加重。其鉴别点是:发热高,热盛于内,从而透发于外,其色由淡红转为鲜红,其型由细小疏散变为稠密,多伴有口渴欲饮,烦躁不安,大便干燥,小便短赤等症状。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曲池 | 48 | 30 | 双穴 |
合谷 | 48 | 30 | 双穴 | |
血海 | 48 | 30 | 双穴 | |
第2天 | 大椎 | 50 | 40 | 单穴 |
尺泽 | 48 | 30 | 双穴 | |
鱼际 | 48 | 30 | 双穴 |
注:隔两层以上衣服灸,夏天施灸,也必须隔两层以上布灸,温度46~50度即可
【艾灸体会】
患儿应注意卧床休息,多喝开水。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即牛奶、稀粥等。做好五官的护理:可用棉花沾生理盐水清洗五官,年龄大的患儿可用盐开水漱口;在清洗完鼻腔分泌物后,可涂以石蜡油或金霉索软膏,以保护鼻腔粘膜。风疹已有疫苗,但尚未普遍应用。在流行季节,不要带孩子到人群集中的地方去玩,不要带孩子到患儿家中串门。
1、针灸疗法处方
主穴:曲池、合谷、血海、天井、膈前。
配穴:肺俞、支沟、丰隆。
2、梅花针疗法
取穴:肺俞、膈俞、血海、委中、曲池、三阴交、足三里。
操作:用中度刺激强度,采取点刺叩打方法,每日1-2次。
3、耳针疗法
取穴:肺、肝、肾上腺、内分泌。
操作:毫针浅刺不留针,每日1次。
【邪郁肺卫】
【治则】疏风清热。
【主方】桑菊饮加减。
【加减】热盛,加生石膏30克、鸭跖草15克;咳嗽痰多色黄,加黄芩10克、象贝母10克、杏仁10克;目赤,加木贼草5克、防风10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辛凉轻剂。方用桑叶、菊花疏风清热,薄荷解表散邪;杏仁、桔梗宣肺止咳;连翘清热透表;芦根清热生津;桔梗、甘草清利咽喉。
【处方举例】桑叶10克 菊花10克 银花10克 连翘10克 薄荷3克(后下)芦根30克 蝉衣6克 牛蒡子6克 桔梗3克 甘草6克
【邪毒内盛】
【治则】清热解毒。
【主方】透疹凉解汤加减。
【加减】口渴甚者,加天花粉10克、鲜芦根30克;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6~10克(后下)、芒硝6~10克(冲);疹色暗紫而密者,加生地10克、丹皮10克;纳呆食少者,加神曲10克、谷芽30克。
【主方分析】本证由卫入气,正气托毒外出,应因势利导,故用清热解毒佐以透疹。方中桑叶、菊花、薄荷、牛蒡子、蝉蜕疏风清热,连翘、黄连、紫花地了清热解毒,赤芍、红花凉营活血。
【处方举例】桑叶10克 蒲公英15克 菊花10克 薄荷3克(后下)牛蒡子10克 蝉衣6克 紫花地丁10克 连翘10克 赤芍10克 甘草6克
1、鲜香菜30克,水煎去渣取汁;粳米30克,加水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香菜汁,拌匀再煮至烂熟,分2~3次服食,连服两天。
2、胡萝卜60克、荸荠60克。切薄片,炒熟,加调味品分次服食,连服3天。
3、蒲公英30克,加水煮半个小时,去渣取汁,放入绿豆30克,煮至豆烂,加入适量白糖,将水和豆一起食用,每天一次,连服3天。
4、鲫鱼250克、豆腐250克,一起放入沙锅内加水煮烂成羹,加调味品分2~3次服食,每天一剂,可连服3天。
5、荸荠250克加水煎汤,并加入白糖适量,频频饮服,每天一剂,连服3天。
6、青皮甘蔗1000克,去皮后榨取汁,每日饮小半茶杯,每天两次,连服3~4天。
7、梨一个去核,加入蜂蜜两匙,隔水炖煮,食用梨肉并喝梨汤,每天一次,连服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