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腹痛概述】
小腹痛,是指脐下正中,当小腹部位疼痛的病症。是临床常见的内科症状,与肾、膀胱、小肠等病变有关。其病因病机为阳气素虚,脏腑虚寒,或情志失调,湿热蕴结,而至膀胱不利等,导致的气机郁滞,经脉失养而成。
《伤寒论》中所说的“少腹急结”、“少腹里急”属于本症的范畴。而外感内寒所致的膀胱蓄水证,则以小便不利、小腹胀满为主,多无明显疼痛,不属于本症的范畴;胞宫及冲任二脉的病变,多可见小腹疼痛,并兼见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等症,属于妇科范畴。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胃炎、急性肠炎、急性肝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腹膜炎及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胃扩张、痛经等疾病。
【症状】
(1)下焦虚寒:小腹隐隐作痛,时轻时重,腹冷,甚或腹凉如冰,虽盛夏而不温,遇寒则重,得暖则舒,形寒肢凉,唇淡口红,小便清长,或余沥不尽,舌淡苔白,脉象沉细。
(2)湿热下往:小腹疼痛胀满,小便量少,色赤,或成血尿,排尿灼热疼痛,甚或淋闭不通,小腹拘急,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或细数。
(3)膀胱受阻:气滞者,小腹胀痛,胸胀胁痛,尿后小腹疼痛,脉弦;瘀血者,小腹痛甚,或拘急,尿血;砂石阻滞者,小腹痛,痛掣阴部,疼痛甚剧,尿血,若尿出砂石,则诸症顿愈。
【病因分析与鉴别】
(1)下焦虚寒小腹痛与湿热下注小腹痛:前者为虚寒证,后者为热实证。下焦虚寒小腹痛,其病因为下焦阳虚,阳虚则寒,其表现为小腹隐痛,且小腹冷如冰,形寒肢凉,畏冷喜暖,小便清长或余沥不尽,舌淡、脉细等虚寒之象。膀胱湿热小腹痛,湿热结于膀胱,其发病较急,小腹胀满疼痛甚或拘急,小便赤,尿时灼痛,便秘,苔黄、脉数等,均为热象。
(2)膀胱受阻小腹痛:有气滞、瘀血、砂石之分。气滞小腹痛者,则胀近于痛,以胀为主,兼伴有胁肋痛,小腹疼痛多出现于排尿之后,小便排出不畅,但无明显偏寒、偏热形迹;瘀血小腹痛者,小腹胀痛,痛甚于胀,甚者痛如针刺,小腹拘急,或血尿,砂石阻滞小腹痛,绞痛如割,或掣及腰痛,或牵及会阴,血尿明显。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水分 | 54 | 50 | 单穴 |
天枢 | 54 | 50 | 双穴 | |
气海 | 54 | 60 | 单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2天 | 大肠俞 | 54 | 40 | 双穴 |
腹结 | 54 | 4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3天 | 肾俞 | 54 | 60 | 双穴 |
照海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案例】
金炳旭艾灸治疗慢性结肠炎案
滕某,女,59岁。主诉:近日因稍食油腻之物,腹痛肠鸣后即泻,泻后则安,每天3~4次。病史:患者腹泻反复发作10年之久,缠绵不愈。表现为阵发性腹绞痛及里急后重,排便后缓解,伴形寒肢冷、神疲乏力、自汗。某院诊断为慢性结肠炎,经口服黄连素、诺氟沙星胶囊、中药、静滴青霉素治疗,症状缓解,但仍反复发作。每因稍食油腻之物、或食生冷水果、或情绪紧张、或过度劳累,病情加重。查体:患者呈慢性面容,神情、精神不振,舌淡苔白,脉沉细。治疗:选穴:关元、神阙、气海、脾俞、足三里、大肠俞、肾俞。选取大艾炷,神阙施隔盐灸法,足三里直接灸,余穴均施隔姜灸。每穴灸治20分钟,7天为1个疗程。当灸治1个疗程后,患者述可进少许油腻之物,腹痛、腹泻基本无发作,大便基本正常。3个疗程后,腹痛、腹泻完全消失,且形寒肢冷、乏力、自汗等症状明显改善,巩固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告愈。
按:本病属中医“泄泻”范畴,主要由湿邪入侵,或情志抑郁,损伤脾胃,酿湿生热下注大肠,日久损伤正气所致。虽是大肠功能失调,但病机变化在脾胃。《景岳全书•泄泻》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久泻无火,多因脾肾之虚寒也”。临证有虚实之分,本例以脾肾阳虚为主。经言:虚则补之,寒则热之。肾阳不振,命门火衰,火不生化,脾肾两虚,诸阳衰微,故取脾俞、足三里、肾俞、关元、气海,益命门火、壮肾阳,共奏温补脾肾之功;神阙为生命之根蒂,连系命门之本;大肠俞为大肠俞为大肠之背俞穴,多治脏腑本虚证,灸此穴可调理肠胃,理气化湿。因此,通过腧穴—经络—脏腑发挥疏通经络、益气温阳、调理脏腑功能达到治疗之目的。
【艾灸体会】
艾灸治疗小腹痛疗效显著,且远期疗效好;本症患者平时应多注意保暖,避免寒冷;适当休息,防止过度疲劳,保持精神乐观,情绪稳定,避免暴怒忧郁。
治小腹偏痛。呕逆嗜卧(资生经)。穴阴跷治小腹痛。积聚坚如石。小便不利。失精绝子。面。穴中极治小腹痛。穴肾俞复溜中封承筋承山大敦阴包治小腹坚痛。下引阴中。穴石门商丘治小腹拘急痛。穴石门水分治风入腹中小腹痛。穴涌泉治小腹热而偏痛。穴太溪治小腹痛。穴肝俞小肠俞蠡沟照海下廉丘墟中都治腰引小腹痛。穴太冲治小腹痛。穴五枢治小腹疝气痛。穴脐中治小腹痛。穴复留中封肾俞承筋大敦治小腹热而偏痛。穴关元委中照海太溪治小腹疼痛不可忍者。穴刺任脉关元一穴。次针足阳明经三里二穴
【处方】
茯苓、白术、甘草(炙)、干姜各等分。
【功能主治】
脏中积冷,立夏后泄泻时作,或小腹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3-4钱,水煎服。寒甚,加附子;腹痛,加芍药;肾气动,去术,加桂。
【摘录】
《万氏家抄方》卷—。
【橘皮姜汤】
食材:桔皮、姜
做法:将新鲜桔皮洗净,用刀刮去内层白膜,切细丝备用。嫩姜洗净切细丝。将姜丝加两碗水煮,大火开后转小火,约煮5分钟,再放入桔皮煮20秒,即可熄火。当茶饮饮用。
作用:舒肝、解郁、止痛,尤其可改善妊娠气郁、情绪不佳而造成的腹痛。
【薏苡仁姜汁粥】
食材:干姜10克,艾叶10克,薏苡仁30克。
作法做法
作用:具有温经、化瘀、散寒、除湿及润肤功效,尤其适用于寒湿凝滞型引起的痛经。
【红糖桂枝山楂水】
食材:山楂肉13g,桂枝4g,红糖25g。
做法:将山楂肉、桂枝装入锅中,加清水2碗,用文火煎至1碗时,加入红糖,调匀,煮沸即可。
作用:具有温经通脉,化淤止痛功效。适用于女子寒性痛经症及面色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