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尿频概述】
小儿尿频,是指小便次数明显增多,小便间膈时间缩短,严重者一日达数十次为主要特征的症状。又有“淋证”、“溲数”、“小便数”、“小便频数”之称。本症女孩多于男孩。
本症常见于西医中的小儿神经性尿频等疾病。
【症状】
(l)膀胱湿热:小便频数短赤,尿道灼热疼痛,尿液淋沥混浊,腰部痠痛,小腹坠胀,甚则尿中带血,有砂石,婴幼儿哭闹不安,伴有畏寒发热,口干而黏,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肝胆湿热:小便频急短赤,尿道刺痛,伴有寒热往来,口苦烦躁,纳呆呕恶,腰痠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3)肺气虚:小便次数增多,数分钟或十多分钟即小便l次,甚则小便点滴而下,不能自控,尿少色清,伴有面色少华,消瘦乏力,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脉缓弱。
(4)脾肾两虚:小便频数,淋沥不尽,常伴有面白虚浮,精神倦怠,食少便溏,甚则畏寒怕冷,手足不温,或有方颅,鸡胸,步履不稳,舌淡,苔白,脉沉细而无力。
(5)肾阴虚:小便频数,尿色较深,尿道口稍红,伴有五心烦热,颧红唇赤,口糜舌疮,盗汗便秘,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病因分析与鉴别】
(1)膀胱湿热尿频与肝胆湿热尿频:两者皆为实证,均有小便频数短赤、尿道灼痛等湿热之象。前者多由于小儿失于调护,感染湿热邪毒,或由于内有湿热之邪,积蕴于膀恍,湿阻热郁,膀胱失约,气化失司,水道不利,致尿出不畅,小便频数短赤;如果为湿热蕴于水道,则有尿道灼热疼痛,尿液淋沥浑浊,小腹坠胀,腰部痠痛;热郁化火,灼伤脉络,煎液成石,因而甚则可见尿中带血,有砂石;湿热郁蒸,营卫失和,则有畏寒发热;热灼伤津液,扰及心神,则有口干而黏,哭闹不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内蕴之象。
(2)肾阴虚尿频与膀胱湿热尿频:两者皆有热象,均为下焦之病。前者为虚热证,后者为实热证。前者多由于患病日久,尿频发作,湿热之邪耗伤肾阴,或素体阴亏,虚火内生,热迫膀胱,故有小便频数,尿色较深,尿道口稍红,阴虚生内热,故有五心烦热,颧红唇赤,口糜舌疮,盗汗便秘,舌红,苔薄黄,脉细数等症。
(3)肺脾气虚尿频与脾肾两虚尿额:两者均为虚证,都可见脾虚之象。前者多由于小儿反复感冒,或长期厌食,致肺脾气虚,中气下陷,不能固涩膀胱,因而小便次数增多,数分钟或十多分钟即小便1次,甚则小便点滴而下,不能自控,尿少色清;肺气不足,故肌松易感;脾运不健,气血生化不足,无以荣养,故面色少华,消瘦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缓弱。
(4)脾肾两虚尿频与肾阴亏损尿频:两者都为虚证,病位在肾,但前者为阳虚内寒,后者为阴虚内热。故脾肾两虚尿频有面白虚浮,精神倦怠,纳少便溏,甚则畏寒怕冷,手足不温,或有方颅,鸡胸,步履不稳等症。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中极 | 50 | 60 | 单穴 |
委中 | 48 | 30 | 双穴 | |
三阴交 | 48 | 30 | 双穴 | |
第2天 | 膀胱俞 | 50 | 50 | 双穴 |
足通谷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0 | 60 | 单穴 | |
第3天 | 阳陵泉 | 48 | 30 | 双穴 |
太冲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0 | 60 | 单穴 | |
第4天 | 肺俞 | 50 | 50 | 双穴 |
太渊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0 | 60 | 单穴 | |
第5天 | 肾俞 | 50 | 60 | 双穴 |
太溪 | 48 | 30 | 双穴 | |
足三里 | 48 | 40 | 双穴 |
【艾灸体会】
小儿尿频多由于患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成熟,神经调节功能差,加之膀胱容量小,易刺激张力感受器,传入脊髓排尿反射中枢,形成尿意而欲排尿。治疗时对儿童要有耐心,家长不要打骂训斥或不让患儿小便,应多加安慰,使患儿注意力集中到别的活动上去,并教会和鼓励小儿将2次排尿间隙的时间尽可能延长,如有进步可适当给予鼓励,则会有利于改善症状。
【湿热下注】
【证见】 小便频数短赤,尿道灼热疼痛,尿液淋沥混浊,小腹坠胀,腰部酸痛,婴儿则溺时哭闹不安,常伴有发热、烦躁口渴、头痛身痛、恶心呕吐。舌红苔黄或腻,脉数有力。
【治法】 清热利湿。
【方药】主方八正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木通6克,萹蓄10克,瞿麦10克,车前子10克(包煎),滑石15克(包煎),甘草6克,栀子10克,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尿痛甚者,加土茯苓15克、生地黄15克。血尿者,加茅根20克、茜草10克。有砂石者,加海金沙10克、金钱草15克。呕吐者,加姜竹茹6克、黄连3克。
【中成药】
(1)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3克,每日2次。
(2)分清五淋丸,口服,每次3克,每日2—3次。
【单方验方】
(1)金茅汤(朱大年《实用中医儿科手册》)
【处方】金银花20克,茅根20克,益母草20克,车前草20克,淡竹叶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2)白茅根汤(曹旭《儿科证治》)
【处方】白茅根30克,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黄芩9克,滑石12克,马齿苋15克,半枝莲9克,黄柏3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脾肾气虚】
【证见】 疾病日久,小便频数,淋沥不尽,尿液不清,精神倦怠,面色苍黄,饮食不振,甚则畏寒怕冷,手足不温,大便稀薄,眼睑微浮。舌淡或有齿痕,苔薄腻,脉细无力。
【治法】 益气补肾。
【方药】
【主方】缩泉丸(朱君辅《朱氏集验方》)加减
【处方】山药15克,乌药6克,益智仁1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补骨脂10克,山茱萸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包煎)。水煎服,每日1剂。畏寒、手足不温者,加桂枝6克、熟附子6克。浮肿者,加黄芪10克、防己10克。
【中成药】
(1)五苓散,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2)缩泉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3)济生肾气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单方验方】益肾汤(曹旭《儿科证治》)
【处方】黄芪9克,党参9克,白术6克,茯苓9克,生地黄、熟地黄各9克,杜仲9克,补骨脂6克,旱莲草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肾阴不足】
【证见】 低热盗汗,腰酸疼痛,头晕耳鸣,咽干唇燥,小便涩痛。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清热。
【方药】主方知柏地黄丸(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知母6克,黄柏10克,牡丹皮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山药10克,生地黄10克,女贞子10克,旱莲草10克。水煎服,每日l剂。尿频尿急者,加滑石15克、白茅根20克。腰膝酸软者,加牛膝10克、续断10克。
【中成药】
(1)知柏地黄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2)大补阴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单方验方】加味知柏地黄丸(梁剑波《儿科百例》)
【处方】知母、黄柏、山茱萸、女贞子、牡丹皮各5克,茯苓、泽泻、山药、生地黄各6克,炒龟板10克,瞿麦、石韦各8克。水煎服,每日1剂。
1、玉米须饮
原料:玉米须15克,白糖。
做法:玉米须用清水洗净,风干。砂锅置火上,加入适量清水,放入玉米须,用小火煎煮30分钟,再放入白糖调味即可。
2、鲜藕茅根汁
原料:鲜藕、鲜茅根各120克。
做法:鲜藕去皮,洗净,切片,茅根洗净,切末。砂锅置火上,加入适量清水,放入藕片、茅根末用小火慢煎30分钟。去渣留汤汁饮用。
3、红小豆汤
原料:红小豆100克;红糖。
做法:红小豆洗净,备用。锅中加入适量清水,放入红小豆烧沸,改用小火熬煮2小时左右,将红糖放入锅中,稍煮片刻即可。
4、鸡内金粥
原料:鸡内金50克,菟丝子50克,桑螵蛸15克
做法:药材微炒,均研成细粉,与粥同煮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