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内痞块

所属科室:胸腹症状
所属部位:腹部

更新时间 : 2/4/2021 11:18:41 AM

【腹内痞块概述】
腹内痞块,是指在腹部可触及痞块,本症属于癥瘕积聚病症范围。其病因多为情志郁结,饮食所伤,寒邪外袭以及病后体虚,或黄疽、疟疾等经久不愈,以致肝脾受损,脏腑失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或兼痰湿凝滞所致。 历代医家对腹内痞块的称谓较多,如《诸病源候论》称“癖”,《千金方》称“坚癥积聚”,《丹溪心法》称“积聚痞块”。痞块与痞满不同,痞满是感觉脘腹痞闷的一种自觉症状,按之软而无形迹。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腹部肿瘤、肝脾肿大,以及增生型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疾病。

【症状】

(1)痰饮凝滞:腹内痞块,多发生于胃脘或脐腹部位,胃脘胀满闷痛,压痛拒按,食欲不振,或形瘦体倦,面色萎黄,舌淡,脉细。
(2)气滞血瘀:腹内痞块,多发于胁下,初起软而不坚,胀痛或压痛,痛有定处。日久则痞块质硬,疼痛较重,且多为刺痛,身体消瘦困倦,面色晦黯,饮食减少,甚或肌肤甲错,舌紫青或有瘀斑,脉弦或弦细。
(3)中气亏虚:腹内痞块,居脐腹或下腹,按之软,且随体位变化或大或小,平卧时可不明显,站立时则清楚可见。隐隐疼痛,脘腹胀满,食欲减退,大便不实。或形体消瘦,四肢倦怠,面色萎黄,舌质淡,脉细。

【病因分析与鉴别】

(1)痰饮凝滞腹内痞块:多由于食与痰互结而成腹中痞块。发于胃脘部位,疼痛或拒按。也有因痰食瘀血互结而成痞块者,即《内经.百病始生》篇所谓“汁抹(痰饮》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
(2)气滞血瘀腹内痞块:多因气滞而血瘀,痰血聚结则痞块成形而发于胁下;有以气滞为主者,有以血瘀为主者,气滞者,痞块不甚明显,或仅可触及,胁痛胀满,或压痛,脘闷,纳呆,嗳气,恶心,口苦,眩晕,或大便不实,舌苔薄黄,其脉弦细。多因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所致,故其临床表现以气滞症状为多。肝气失调,或犯胃而致肝胃不和(脘闷、纳呆、恶心、嗳气),或乘脾而为肝脾不和(脘闷、纳呆、而兼大便不实或腹泻),但胸闷不舒,胁痛胀满,脉弦等气滞症状;血瘀者,为气滞病久不愈,气结不通而致瘀血凝聚,则痞块肿大明显,质地较硬,且固着不移,疼痛剧烈而多为刺痛,或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舌青紫或有瘀斑,脉弦或涩。气滞者,多为痞块初起,病程短,病证轻,较为易治;瘀血者,则为病积日久,病程长,病证重,较难获愈。
(3)中气亏虚腹内痞块:由于脾气不足,运化失司,或寒凝水湿不化,痰饮蓄结于胃脘,或食滞不化,食积宿结于腹中,久之中气虚损下陷,脘腹痞块,但按之软,多呈隐痛,脘胀,纳呆,消瘦,身倦,便溏,舌淡,脉细,均为脾虚不足之临床见症,一般病程较长。
腹内痞块属积证范畴,如《难经》中有“五积”之称(肥气、伏梁、痞气,息贲、奔豚)。《丹溪心法》谓:“气不能作块成聚,块乃有形之物也,痰与食积、死血而成也”。初得之可为实证,如痰饮凝滞腹内痞块初起即是,但痞块一旦形成,触之有形可察,病已日久,故临床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景岳全书•杂证漠》:“治积之要,在知攻补之宜,而攻补之宜,当于孰缓孰急中辨之。凡积聚未久而元气未损者…速攻可也;若积聚渐久,元气日虚…当从缓治,只宜专培脾胃,以固其本。"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外陵545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2天天枢5450双穴
足三里4840双穴
第3天腹结5440双穴
关元5460单穴
第4天期门5240双穴
中极5460单穴
神阙5460单穴
第5天肾俞5460双穴
照海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6天命门5460单穴
三阴交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7天意舍5460双穴
膻中5450单穴
气海5460单穴



【艾灸体会】

本症起于情志失和者不少,故正确对待各种事物,解除忧虚、紧张.避免情志内伤,对防与治均很重要。饮食上应少食肥甘厚味及辛辣刺激之品,多吃新鲜蔬菜,注意劳逸适度,避免过劳。

【化铁丸】

威灵仙、楮实子等分为末,每日4次分服,功能是消腹内痞块。即,

褚实子15克、威灵仙15克,一付,打成细粉,分成四份。每日分四次冲服,连续用药。

楮实子,性寒,味甘,功能主治:补肾清肝、明目、利尿,用于腰膝酸软、虚劳骨蒸、砂晕目昏、目生翳膜、水肿胀满,

褚实子可入肝脾肾,补肾清肝、健脾养肾、明目、利尿消肿、积聚痹塞、壮筋骨、助阳气、补虚劳、助腰膝、益颜色,适合腰膝酸软、虚劳骨蒸、头晕目昏、水肿胀满等。

威灵仙主要归膀胱经,可以祛除膀胱经的风湿、通经络、止痹痛瘀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肾虚导致的骨质增生、膀胱导致的气滞血瘀、水肿、经络不通。

【方名愈痞饼】

主治:腹内痞块,面容黄瘦。

处方:鲠头土炒9克,全蝎3克,蜈蚣一条,槟榔6克,鸡内金炒9克,君子仁9炒,穿山甲土炒]5克,小麦面250克,白糖120克。

制法:将各药研为细末,掺入白糖、小麦面。用水调为面剂,烙成焦饼二十张。服法:成年人海日早晚各吃半张。吃到痞块消失为止。

注意事项:病轻的,用一料后,有大便下脓血,腹中微痛现象,病重的,用三料后才能有这种反应,亦有用药后没有这种反应的。本

方系药物与食物配合的药饵,疗法攻邪而不伤正气,有消积,健胃的功能。《内经》说:"药以去之,食以随之妙。用白糖为矫味剂,

患儿欲食而不痛苦。服药后如有腹疼便血现象,可以暂停用药,待疼痛与便血停止后,再继续服用。

疗效:本县东苑湾苗XX,女,十二岁,患痞块一年余,左胁下有痞块如茶杯大。经用本方治疗,服药一料后,大便下瘀滞如脓血,

有时感觉腹部微疼,痞块减去大半。继服一料痞块消失,痊愈。方源:经验秘方。《中医验方汇编》1972年。

【方法一】

腹中痞块。用朴硝一两、独蒜一个、大黄末八分,共捣成饼,贴患处,以痞块消除为度。

【方法二】

腹中痞块。用木鳖子仁五两,分别放入切开的两副猪肾中,煨熟,捣烂,再加黄连末三钱,与蒸饼—起和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开水送下。

【方法三】治腹中痞块。用大黄十两,研为末,加醋三升、蜜两匙,和匀,煎成丸了,如梧子大。生前了三十丸,生姜汤关定。能吐泻即验。又方:陈石灰半斤,瓦器上炒至极热,等稍冷后,加大黄末(炒热)一两、桂心末(略炒)半两,以醋调成膏,摊在布上贴患处。又方:大黄二两、朴硝一两,共研为末,以大蒜同捣成膏贴患处。加放阿魏一两,更好。

【方法四】

小儿痞块(腹大,肌瘦而黄,渐成痴疾)。用使君子仁三钱、木鳖子仁五钱,共研为末,滴水做成丸子,如龙眼大。每取一丸,放入一个破了顶的鸡蛋中,饭上蒸熟,空心服。

【方法五】

腹内一般痞块。用阿魏五钱、五灵脂(炒令烟尽)五钱,共研为末,调狗胆汁和成丸子,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唾液送下。忌羊肉醋面。

【方法六】

痞块暗积。用五灵脂(炒至烟尽)、阿魏(去砂,研细)等分,以黄雄狗胆汁调成丸子,如黍米大。每空心时以口津咽服三十丸。忌食羊肉、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