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紫癜概述】
小儿紫癜是儿科常见病之一。小儿皮肤出现紫色斑点,为血瘀皮下所致,血点成瘀点或瘀斑,扪之不碍手、按之不褪色,同时常可伴其他部位的出血征,如便血、尿血、鼻衄等。中医文献中无紫癜一词,根据其症状隶属于中医学的“斑疹”、“肌衄”、“温毒发斑”等范畴。
现代医学将小儿紫癜分为两类疾病:一种是由血小板总数减少,致毛细血管功能障碍所致的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种是非血小板减少,多由过敏引起的毛细血管变态反应,使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所致的称为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好发于学龄儿童,属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关节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称为关节型,以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称为腹型,二型合并者为混合型。目前过敏性紫癜主要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组织胺及改善血管通透性药物治疗,腹部疼痛多应用缓解胃肠道痉挛药物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斑,是血液系统疾病中的一种,好发于2~8岁小儿,主要是以血小板总数减少,凝血机制下降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以急性多见,少数为慢性及反复发作。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是脏腑之血不足所致,主要病位在脾、肾、肝。临床常有脾虚和肾虚、因风和因血的不同,治疗时应分清论治。
【症状】
(l)风热伤络:病势较急,常伴有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症状。出血点颜色鲜明,为斑丘疹,大小形态不一,多好发于下半身,以小腿及臂部为主,可融合成片,呈对称性分布,出没无常,反复发作,伴瘙痒,同时伴鼻衄,齿衄,便血等其他出血症状,舌质红,苔薄,脉浮数。
(2)血热妄行:病势较急,发病迅速,出血倾向严重,斑块遍布周身,颜色鲜红,斑块密集融合,伴有高热,烦躁不安,口气臭秽,腹痛腹胀,便下艰难,同时还可出现鼻衄,齿衄,便血等其他出血症状,舌质红,苔黄,脉洪数。
(3)湿热痹阻:皮肤斑块色黯,以关节周围多见,伴关节肿胀热痛,常见于膝、踝关节,多可影响运动,偶见腹痛、尿血。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4)肝肾阴虚:病情常反复发作,迁延日久,斑块颜色黯淡无华,头晕耳鸣,腰膝痠软,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同时伴鼻衄,齿衄,便血等其他出血症状,舌红少苔,脉细数。
(5)气不摄血:起病缓慢。紫斑反复发作,迁延日久,颜色淡紫,伴面色少华,纳差,形体消瘦,头晕,心悸,口唇色淡,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6)脾肾阳虚:紫癜反复不愈,以下肢多见,颜色黯淡,精神倦怠,形寒肢冷,头晕气短,纳少,便溏,面色无华晦黯。舌质淡或有瘀点,脉沉细而弱。
【病因分析与鉴别】
小儿稚阴稚阳,易感受外邪,风为百病之长,故风邪易致病。小儿为纯阳之体。若感受风热之邪,则六气皆从火化,风热化火,伤及血络,血溢于脉外,泛于肌肤之外而发为紫癜。风为阳邪,故颜色鲜明,风性善行而数变,故紫癜形态大小不一。
(1)血热妄行紫癜与气不摄血紫癜:两者病都在血,却有虚实之不同,血热妄行紫癜多属实证,因小儿脾常不足,若嗜食肥甘厚味,则会损伤脾胃,则生湿生热。若外邪侵入,与积热相合,热势炽盛,迫血外行,血不循常道,泛于肌肤发为紫癜。邪热上扰,则热扰神明而烦躁,热伤胃络而见口气臭秽,热伤肠腑而见腹痛,腹胀,便秘,便血。而气不摄血紫癜多属虚证,见于小儿秉素脾气不足,后天又失于调养,致心脾气虚,气血生化不利,脾不能统血、摄血,血无所系,行于脉外,溢于皮肤发病。多伴鼻衄,齿衄等多种出血症状,失养日久,心脾不足,气血生化无源,则见面色少华,头晕心悸,口唇色淡。
(2)肝肾不足紫癜与脾肾阳虚紫癜:肝肾不足紫癜是由于先天不足或后天久病伤及肝肾,致肾精不足,肝不藏血,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血溢于脉外,而致紫癜,肝主筋,开窍于目,肾主骨生髓,肝肾亏虚,则筋骨不利,腰膝痠软,头昏耳鸣。脾肾阳虚紫癜多为先天肾精不足,后天失养,或久病损及脾肾之阳,肾阳虚则火不暖土,脾虚则不能摄血,统血,血行于脉外,则发为紫癜,脾肾阳虚之证:面色无华,精神倦怠,形寒肢冷,纳呆便溏。
(3)风热伤络紫癜和湿热痹阻紫癜:两者都为外邪所致,发病急剧,但有所不同的是感受外邪的不同,一个是风邪夹热,一个是湿邪夹热。风热伤络紫癜,因有风邪,所以多表现为游走不定,常见病势较急,常伴有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症状,出血点颜色鲜明,为斑丘疹,大小形态不一,多好发于下半身,以小腿及臀部为主,可融合成片,呈对称性分布,出没无常,反复发作,伴瘙痒,同时伴鼻衄,齿衄,便血等其他出血症状,舌质红,苔薄,脉浮数。湿热痹阻紫癜因其夹有外邪,所以发病多重浊粘腻,以关节周围多见,伴关节肿胀热痛,常见于膝、踝关节,多可影响运动,偶见腹痛,尿血。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中脘 | 50 | 50 | 单穴 |
足三里 | 48 | 40 | 双穴 | |
神阙 | 50 | 60 | 单穴 | |
第2天 | 劳宫 | 50 | 30 | 双穴 |
涌泉 | 50 | 60 | 双穴 | |
神阙 | 50 | 60 | 单穴 | |
第3天 | 期门 | 50 | 40 | 双穴 |
太冲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0 | 60 | 单穴 | |
第4天 | 下脘 | 50 | 50 | 单穴 |
天枢 | 50 | 50 | 双穴 | |
气海 | 50 | 60 | 单穴 | |
神阙 | 50 | 60 | 单穴 | |
第5天 | 心俞 | 50 | 50 | 双穴 |
神门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0 | 60 | 单穴 | |
第6天 | 膈俞 | 50 | 50 | 双穴 |
巨阙 | 50 | 40 | 单穴 | |
关元 | 50 | 60 | 单穴 | |
神阙 | 50 | 60 | 单穴 | |
第7天 | 肝俞 | 50 | 40 | 双穴 |
章门 | 50 | 40 | 双穴 | |
神阙 | 50 | 60 | 单穴 | |
第8天 | 脾俞 | 50 | 50 | 双穴 |
三阴交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0 | 60 | 单穴 | |
第9天 | 肺俞 | 50 | 50 | 双穴 |
曲池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0 | 60 | 单穴 | |
第10天 | 肾俞 | 50 | 60 | 双穴 |
照海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0 | 60 | 单穴 | |
第11天 | 大椎 | 50 | 40 | 单穴 |
身柱 | 50 | 50 | 单穴 | |
大陵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0 | 60 | 单穴 | |
第12天 | 风池 | 50 | 30 | 双穴 |
悬钟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0 | 60 | 单穴 |
【艾灸体会】
本病属于中医学“血证”中的皮肤出现瘀点、瘀斑等范畴。艾灸对此病不仅可以使临床症状减轻,还可以使血小板升高,但对于其现代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主穴】曲池、足三里。备穴:合谷、血海。先刺主穴,效果不好加刺备穴。有腹痛加刺三阴交、太冲、内关。用于过敏性紫癜。
【取穴】八辽、腰阳关。艾柱隔姜灸医|学教育网整理。每穴灸45分钟,1日1次。用于气不摄血证。
【操作】先针膈俞、脾俞,呈45~角向脊柱方向斜刺,快速进针,捻转提插,得气后留针5分钟,继针血海、三阴交,直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1日1次,半个月为1疗程。用于气不摄血证和阴虚火炎证。
【血热妄行主证】
【证见】起病较急,病前多有外感风热史,出血倾向较重,皮肤出现较多瘀点瘀斑,斑色鲜红,或伴鼻衄、齿衄、呕血、便血、尿血,甚则可见壮热面赤、烦躁口渴、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绛或有瘀斑,苔黄燥,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斑。
【方药】方选清瘟败毒饮加减。生石膏10~30g(先煎)、知母3~9g、水牛角片10~30g(先煎)、生地6~12g、玄参3~9g、丹皮3~9g、牛蒡子3~9g、赤芍3~9g、黄连3~6g、栀子3~9g、黄芩3~9g、紫草3~12g等。
【加减】若风热未退者,加金银花、连翘、板蓝根。鼻衄量多不止者,加血余炭、仙鹤草、白茅根。血尿者,加大蓟、小蓟、仙鹤草。大便出血者,加地榆炭。烦躁不宁者,加青黛、钩藤。神昏谵语者,加服安宫牛黄丸。
【气不摄血主证】
【证见】紫癜反复出现,皮肤瘀点瘀斑色较浅,常伴衄血,面色萎黄或苍黄,唇甲不华,神疲乏力,头晕心慌,纳少肌瘦,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摄血,滋养化源。
【方药】方选归脾汤加减。黄芪6~9g、党参(或人参)6~12g、白术3~9g、熟地3~9g、当归6~9g、白芍3~9g、阿胶6~18g(烊化)、三七粉1~3g(冲服)等。
【加减】肢冷便溏者,酌加肉桂、炮姜炭。肾虚精亏者,加山萸肉、女贞子、菟丝子、鹿角胶。血热者,加生地、丹皮、黄芩。气滞血瘀者,加桃仁、红花、蒲黄。大量出血而见阳气欲脱者,加服独参汤治之。
【阴虚火旺主证】
【证见】皮肤粘膜散在瘀点瘀斑,时发时止,病程较长,兼有鼻衄、齿衄、伴见五心烦热,盗汗,颧红咽燥,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凉血安络。
【方药】方选大补元煎合茜根散加减。生地6~9g、丹皮3~9g、玄参3~9g、知母6~9g、龟甲10~20g(先煎)、女贞子3~9g、旱莲草3~9g、茜草3~12g、侧柏炭3~9g、阿胶3~15g(烊化)、甘草3~6g等。
【加减】阴虚明显者,加鳖甲、地骨皮、银柴胡。盗汗明显者,加生牡蛎。鼻衄齿衄者,加栀子、白茅根。睡眠不安者,加五味子、石菖蒲、珍珠母。
【瘀血阻络主证】
【证见】紫斑色暗,经久不消或时消时现,或有瘀块、或疼痛,痛有定处,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血。
【方药】方选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3~6g、红花3~6g、当归3~9g、生地6~g、白芍3~9g、川芎3~6g、三七粉1~3(冲服)、地榆炭3~9g、侧柏炭3~9g等。
【加减】大便出血者,加槐花炭、苦参。鼻衄者,加仙鹤草、藕节炭、血余炭。
【小儿过敏性紫癜食疗方】
【花生衣煎子】
【组成】花生衣50克,红枣50克。
【用法】上二味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补血、凉血、止血。
【主治】过敏性紫癜,属血热妄行型。皮肤出现青紫瘀点或斑块、发热、口渴欲饮、舌红有瘀斑、苔黄、脉象弦数。
【马兰蛋卵】
【组成】马兰头全草60克,青壳鸭蛋2个。
【用法】上二味同煮,将蛋煮熟后去壳,再煮蛋至黑色即可。吃蛋饮汤,每日1剂,空腹食。
【功效】清热、凉血、止血。
【主治】过敏性紫癜,属血热妄行型。皮肤出现紫斑,伴发热、口渴、便秘、舌质红、苔黄。
【猪皮柿叶汤】
【组成】鲜猪皮100克,柿树叶20克。
【用法】上二味慢火熬成汤,分2次饮用。
【功效】滋阴降火,安络止血。
【主治】过敏性紫癜,属阴虚火旺型。皮肤出现青紫斑块,时作时止,潮热盗汗,可伴有尿血、便血。
【兔肉炖红枣】
【组成】兔肉500克,红枣100克,红糖适量。
【用法】将兔肉洗净切成小块,同红枣、红糖共放锅内隔水炖熟,至肉烂即可。分3次服完。
【功效】补气养血止血。
【主治】过敏性紫癜,属气不摄血型。久病不愈,反复出现紫癜、神疲乏力、头昏目眩、面色少华、爪甲发白。
【桂圆大枣党参汤】
【组成】桂圆肉20克,大枣10个,党参30克。
【用法】上三味加水煎服,每天l剂,分2次服食。
【功效】补气摄血。
【主治】过敏性紫癜,属气不摄血型。反复出现紫癜、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食欲不振、头晕目眩。
【羊骨粥】
【组成】羊四肢长骨2根,红枣20枚,糯米60克。
【用法】将羊骨敲碎,与糯米、红枣共煮稀粥。每日1剂,分2次服,可长期食用。
【功效】滋阴补血。
【主治】过敏性紫癜,属阴虚火旺型。皮下出现青紫瘀点或斑块,伴潮热、盗汗、颧红、心烦、口渴、舌红苔少者。
【小儿紫癜食疗方】
【方法一】
黄花鱼200克,旱莲草60克,置砂锅中,加水慢火炖一天,时时搅拌,防止烧焦,使鱼鳔全部炖化,去渣,分4次服,每日两次,连服数剂,服时加热。
【适应症】用于热毒郁蒸证。
【方法二】
枸杞子10~15克,红枣10枚,党参15克,鸡蛋两枚,放砂锅同煮,蛋熟后去壳取蛋,再煮片刻,食蛋饮汤,每日或隔日一次,连服6~7剂。
【适应症】用于气不摄血证。
【方法三】
生羊腔骨1~2根,敲碎,加水适量煮一小时,去渣后加糯米适量,红枣10枚,煮稀粥,每日2~3次服。
【适应症】用于脾肾两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