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五软概述】
小儿五软为小儿生长发育迟缓,甚至产生严重运动障碍的一种病症。
具体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头项软,即婴儿周岁后,头项软弱下垂;口软,为咀嚼无力,时流清涎;手软,手臂不能握拳,抬举;足软,为2~3岁仍不能站立,行走,即使能行走,也是步态不稳;肌肉软,为肌肉松软无力或瘫痪。常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失当引起。若症状较轻,治疗及时,由后天引起者,常可康复;若症候复杂,病程较长,属先天禀赋不足引起者,往往成为痼疾。
本病主要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小儿脑瘫等病症。
【症状】
(1)肝肾不足:筋骨发育迟缓,坐、立、行走、牙齿的发育都迟于同龄小儿,颈肌肉萎软无力甚或单瘫、偏瘫、全瘫痪,手足震颤,步态不稳,智力低下,舌淡,苔薄,脉沉细。
(2)心脾两虚:四肢萎软无力,智力低下,咀嚼乏力,口角流涎,面黄肌瘦,手不能举,足不能立,肌肉松弛,多卧少动,步态不稳,食欲不佳,发枯槁,舌淡少苔,脉细弱。
【病因分析与鉴别】
(1)肝肾不足五软: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通于脑:脑为元神之府,肾精不足,则髓海空虚,肾虚则元神失养。心主血脉而藏神,肾藏精,精血可相互资生,肾精亏损与心血不足互为因果。心肾阴虚则大脑发育不良,心肾阳虚则大脑功能低下,故会出现智力低下,面容痴呆。肝主筋,肾主骨,若肝肾不足,则筋骨失养,肌肉萎软无力,肢体活动无力不灵,甚至肢体瘫痪。
(2)心脾两虚五软:患儿脾肾不足,气血生化无源,心血不足,血无以养心,心主神明,故智力低下,面容痴呆。脾主四肢肌肉,脾气亏虚,故面黄形瘦,四肢不温,四肢萎软无力,肌肉松软,手不能举,足不能立,活动不利,脾开窍于口,脾虚则咀嚼无力,流涎不止,口开不合,舌伸外出,脾主运化,胃主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中脘 | 50 | 50 | 单穴 |
足三里 | 48 | 40 | 双穴 | |
中极 | 50 | 60 | 单穴 | |
第2天 | 期门 | 50 | 40 | 双穴 |
太冲 | 48 | 40 | 双穴 | |
神阙 | 50 | 60 | 单穴 | |
第3天 | 肾俞 | 50 | 60 | 双穴 |
太溪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0 | 60 | 单穴 | |
第4天 | 膈俞 | 50 | 50 | 双穴 |
血海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0 | 60 | 单穴 | |
第5天 | 心俞 | 50 | 50 | 双穴 |
外关 | 48 | 30 | 双穴 | |
手三里 | 48 | 30 | 双穴 | |
第6天 | 肩髃 | 50 | 30 | 双穴 |
曲池 | 48 | 30 | 双穴 | |
合谷 | 48 | 30 | 双穴 | |
第7天 | 环跳 | 48 | 30 | 双穴 |
承山 | 48 | 30 | 双穴 | |
三阴交 | 48 | 30 | 双穴 | |
第8天 | 哑门 | 50 | 30 | 单穴 |
四神聪 | 50 | 30 | 双穴 | |
腰阳关 | 50 | 40 | 单穴 |
【艾灸体会】
艾灸治疗小儿五软效果较为理想,是治疗本病的较好方法。治疗时应密切观察患儿对艾灸的反应,治疗过程中,当患儿由最初的无痛感,到出现疼痛时,切记要坚持治疗,不要因为孩子的拒绝而停止治疗。这一时期刚好处于恢复的关键时期。另外我们还应注意本病的早期疗效,即患儿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为预防小儿五软病的发生,要注意孕妇的保健,防止外感,药物损害。避免早产、难产、产伤,出生后应该合理喂养,加强营养,若已出现症状,则要注意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及语言智力的训练。
【针灸疗法】
(1)针刺取大椎、安眠、哑门、陶道、百会、印堂、内关、合谷、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中等刺激,补法。每日1次。
(2)耳针:取心、肾、肝、脑干、皮质下。隔日1次。
【肝肾亏损】
【证见】 生长发育缓慢,精神呆滞,智力迟钝,天柱骨无力,头项倾斜,不能抬举,手足筋骨软弱,不能握举及站立。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 补益肝。肾,填补精髓。
【方药】
主方补肾地黄丸(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熟地黄10克,山茱萸10克,牛膝10克,山药10克,茯苓10克,补骨脂10克,肉苁蓉10克,菟丝子10克,龟板15克(先煎),杜仲lO克。水煎服,每日l剂。
偏于阳虚者,加熟附子6克(先煎)、肉桂3克(煽)。偏于阴虚者,加麦冬10克、桑椹子10克、女贞子10克。气血俱虚者,加党参10克、黄芪10克、当归6克、何首乌10克。精神呆滞者,加石菖蒲10克、远志10克、丹参10克。
【脾胃虚弱】
【证见】 面色萎黄,精神倦怠,少气懒言,肌肉消瘦,皮肤松弛,四肢痿弱,手不能举,足不能立,口唇软薄,咀嚼乏力,舌常伸出,涎出不禁,纳呆便溏。舌淡,脉细弱。
【治法】 益气补脾。
【方药】
主方补中益气汤(李杲《脾胃论》)加减
处方:黄芪10克,党参10克,白术lO克,茯苓10克,当归6克,升麻6克,柴胡6克,甘草6克,陈皮6克。水煎服,每日1剂。
兼有肝肾不足者,加熟地黄10克、山药lO克、补骨脂10克。智力迟钝者,加石菖蒲10克、益智仁10克、丹参10克。
【杜仲猪肾汤】
猪肾1个,杜仲10克,枸杞子20克。将猪肾剖开取去筋膜,杜仲、枸杞子用纱布包好,加水共煮至熟,食肉饮汤。有补肾益精、强筋壮骨之功效。
【杜仲猪骨汤】
杜仲10克,狗脊15克,猪骶骨适量,加水久煮,饮汤食肉。有补肾壮腰,强身健体之功效。
【党参黄芪牛肉粥】
党参10克,黄芪15克,牛肉片适量,粳米50克,盐少许。将党参、黄芪用纱布包好,加水与牛肉、粳米共煮,煮成稀粥,加入调味品温食。有补脾益气,强壮身体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