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概述】
肺炎是不同病原体所致的肺部炎症,是小儿常见病之一。主要病原为病毒,其次为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由于小儿呼吸道解剖生理特点所决定,绝大多数小儿患的是支气管肺炎。秋末及冬季发病达高峰。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外感六淫之邪,肺失宣畅,肃降失常,而致咳逆、气急、鼻煽、痰鸣等证。属中医“咳喘”范畴。
【症状】
小儿支气管肺炎以咳嗽,气促,喉中痰鸣为主症。初期:风寒伴见无汗,流涕;风热伴见发热自汗,鼻流浊涕,口渴;湿热伴见发热自汗,痰多,恶心呕吐。中期:阳明腑实见壮热、烦渴、大便秘结;后期:气阴虚伴见咳喘轻微,神疲,纳呆,常出虚汗,潮热盗汗,咽干。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r>第1天 | 身柱 | 38-45 | 40 | 单穴 |
中府 | 38-45 | 40 | 双穴 | |
天突 | 38-45 | 40 | 单穴 | |
神阙 | 38-45 | 40 | 单穴 | |
第2天 | 大椎 | 38-45 | 40 | 单穴 |
曲池 | 38-42 | 30 | 双穴 | |
膻中 | 38-45 | 40 | 单穴 | |
神阙 | 38-45 | 40 | 单穴 | |
第3天 | 章门 | 38-45 | 40 | 双穴 |
阳陵泉 | 38-42 | 30 | 双穴 | |
神阙 | 38-45 | 40 | 单穴 | |
第4天 | 肾俞 | 38-45 | 40 | 双穴 |
涌泉 | 38-42 | 30 | 双穴 | |
神阙 | 38-42 | 40 | 单穴 |
注:以上穴位循环灸。
【按语】
艾灸对缓解咳喘症状有较好的效果,本病需配合药物治疗。注意室温以18~20℃为宜,并保持适当湿度(60%左右),经常翻身,变换体位以减少肺部瘀血,促进炎症吸收。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要少食多餐。一般预后良好。
【案例】
刘某,男,7岁。其母代诉:患者于3日前受凉后开始流清涕,咳嗽。曾口服阿莫仙干糖浆及小儿速效伤风冲剂无效,咳嗽加剧,伴喉中痰鸣,气促,鼻翼煽动。医院血常规化验:白细胞18.3 x 109/升,X线胸片提示:支气管肺炎
刻诊:体温38℃,咽红,双侧扁桃体l度肿大,舌尖红,无汗,苔黄略腻,脉浮紧。
治疗:隔物灸仪施灸,艾灸处方:身柱、大椎、曲池、天突、神阙。每日2次,中药处方:麻黄汤加减,1剂,水煎服。当日灸治后,咳喘症状明显减轻。治疗5次后,症状消失。
一、三棱针刺血法
取穴:发热者取少商 大椎 耳尖穴。咳嗽者配肺俞丰隆 四缝穴;休克者配人中、大敦、百会穴
操作方法:选定穴位,常规消毒,以三棱针点刺使每穴出血l~3滴,每天1次。
二、针刺少商穴法
取穴:少商穴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以小三棱针或28号毫针,针尖略斜向上方,刺入1分许深。对急性肺炎高热、惊厥、呼吸急促者,疾刺出血。对病程长,出现呼吸困难、心衰、缺氧、休克者,需强刺激,久留针(20~50分钏,多达2小时以上)。留针期间,初以5~10分钟行针1次,待复苏后以15~20分钟行针1次。
一、常证
【风寒袭肺】
恶寒发热,无汗不渴,咳嗽气急,痰稀色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本症多由风寒之邪侵袭肺脏而致。肺气闭郁不宣,肃降失职,故见咳嗽气急。卫阳被寒邪所遏,故见恶寒发热而无汗。肺气不宣,输布水液无权故见痰稀色白。
[治法]辛温解表 宣肺化痰
[方药]三拗汤加减。苏梗、苏子、杏仁各9g,甘草6g,炙麻黄3g。痰多加陈皮、半夏;咳嗽重加前胡、百部;喘重加炒白果、白芥子。
【风热犯肺】
发热恶风,微有汗出,口渴欲饮,咳嗽,痰稠色黄,呼吸急促,咽红,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本证多因外感风热,邪犯肺经而致。热蒸于内,故见发热恶风,微汗出,咽红等症。热灼津液,聚而为痰,痰阻气道,故见咳嗽,呼吸急促,痰稠色黄。
[治法]辛凉解表 宣肺化痰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生石膏15g,前胡、百部各10g,杏仁、桔梗、甘草各6g,炙麻黄3g。咳重痰多加款冬花、黛蛤散、浙贝;咽痛加射干、连翘;热重加黄芩。
【痰热壅肺】
壮热烦躁,喉间痰鸣,痰稠色黄,气促喘憋,鼻翼煽动,或口唇青紫,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本证因痰热壅肺,肺窍不利而致。本有伏痰,感受外邪,闭郁肺气,痰气交阻,气动痰升故见咳嗽,喉间痰鸣,气促喘憋。肺气闭阻,气滞血瘀故见口唇青紫。
[治法]清热化痰 宣肺定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生石膏、葶苈子、黄芩各10g,杏仁、生甘草各6g,炙麻黄3g,大枣3枚。痰多加天竺黄、浙贝母;大便秘结加焦军;口唇紫绀明显加桃仁、丹参。
【阴虚肺热】
病程迁延,低热汗出,面色潮红,干咳无痰,舌质红而干,苔光剥,脉数。本证多由于受邪较重,逗留未解,耗伤肺津所致。病程迁延,久病伤阴,肺阴不足故见干咳无痰。虚火上炎,津不内守,故见低热汗出,面色潮红。
[治法]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方药]沙参麦门冬汤加减。沙参、麦冬、玉竹各12g,花粉、扁豆、枇杷叶各9g,桑叶、炙甘草各6g。咳嗽甚者加紫菀、款冬花;口干而渴加石斛;低热起伏加青蒿、地骨皮。
[肺脾气虚]低热起伏,气短多汗,咳嗽无力,纳差,便溏,面色淡白,神疲乏力,舌质偏淡,苔薄白,脉细无力。本证多因久病损及肺脾二脏而致。肺主一身之气,久病肺气虚,腠理不固,故见咳嗽无力,气短汗出,低热起伏。脾主运化,脾气不足,运化无力,故见纳差,便溏。
[治法]健脾益气 调和营卫
[方药]人参五味汤加减。太子参、白术、茯苓各10g,五味子、炙甘草各6g,生姜3片,大枣3枚。动则汗出加黄芪、防风;痰多加陈皮、半夏;大便溏加诃子、山药。
二、变证
[心阳虚衰]
面色苍白而青,口唇发绀,呼吸浅促,额汗不温,四肢厥冷,神萎淡漠或虚烦不安,右胁下可见症块。舌质略紫,舌苔薄白,脉微弱而数。本证因邪损心阳而致。肺气闭阻,气滞血瘀,心血运行不畅,心阳虚脱,故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症。心血运行不畅,肝失疏泄条达,血瘀胁下故见口唇发绀,胁下症块。
[治法]益气固脱 回阳救逆
[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人参、龙骨、牡蛎各12g,赤白芍各9g,附子、甘草各10g。面色青紫加丹参、鸡血藤;右胁下肿块加莪术、红花。
[内陷厥阴]
壮热神昏,烦躁谵语,四肢抽搐,口噤项强,双目上视。舌质红降,脉弦数。本证因邪毒内犯心肝二经而致。心主神明,邪毒内陷心经,故见壮热神昏,烦躁谵语。邪扰肝经,引动肝风,故见四肢抽搐,双目上视。
[治法]清心开窍 平肝熄风
[方药]羚羊钩藤汤加减。水牛角、鲜生地、钩藤各15g,川贝母、白芍、茯神各12g,竹茹、菊花、甘草各9g。惊厥不止加天麻、石决明;热重加黄连、炒栀子;痰多加天竺黄、远志。
【小儿肺炎急性期食疗方】
【风寒闭肺型】
【症状】咳嗽、痰稀白、不渴、舌淡。
【食疗方1】葱姜粥:取葱白3根,生姜3片,粳米50克。以上共煮粥热服,有祛寒宣肺作用。
【食疗方2】杏仁粥:取杏仁10克,粳米50克。将杏仁加水煮15分钟,去渣留汁加粳米煮粥食用,有宣肺化痰作用。
【风热闭肺型】
【症状】咳嗽痰黄稠、口渴、面赤唇红、舌红、尿黄。
【食疗方1】鱼腥草芦根汤:取鱼腥草30克,芦根30克,红枣12克。以上加水煮30分钟饮用,有清热化痰作用。
【食疗方2】糖杏梨:取梨1个,杏仁10克,冰糖12克。将梨去皮核,加杏仁及冰糖,隔水蒸20分钟食用。有清热宣肺作用。
【小儿肺炎恢复期食疗方】
【脾气虚型】
【症状】面色黄,食欲不好,消化不良,大便不调,舌淡。
【食疗方1】参枣粥:取党参12克,红枣15克,粳米50克。以上加水煮粥食用,有益气健脾作用。
【食疗方2】鸭肫山药粥:取鸭肫1个,山药15克,芡实15克,粳米50克。将鸭肫洗净,切碎,再将山药、芡实,粳米加水煮粥食用,有健脾收敛作用。
【食疗方3】麻黄根鱼粥:取麻黄根15克,鲫鱼1条,粳米50克。将麻黄根加水煮20分钟,去渣留汁。把鱼去鳞及内脏,洗净,同粳米一起放入汁中煮粥食用。有健脾止汗作用。
【肺阴虚型】
【症状】干咳无痰,口渴欲饮,午后低热,舌红苔少。
【食疗方1】银耳冰糖梨:取银耳12克,梨1个,冰糖12克。将梨去皮及核,切成块。银耳用清水洗净,与梨同放入锅中,小火煮30分钟,加入冰糖溶化后食用。有润肺止咳作用。
【食疗方2】罗汉果猪肺汤:取罗汉果1个,杏仁10克,猪肺250克。用清水将猪肺洗净。切成块状并挤出泡沫。杏仁用水浸洗去皮。将以上与罗汉果加水煲汤,加盐后食用。有补肺止咳化痰的作用。
【肾虚型】
【症状】久咳,肢体欠暖,发育不良,舌淡胖。
【食疗方1】核桃粥:取核桃肉15克,大枣12克,桂圆肉10克,粳米50克。将核桃肉打碎,大枣去核,以上加水煮粥食用。有补肾健脾作用。
【食疗方2】杞子黄精粥:取杞子15克,黄精20克,粳米50克,糖少许。将以上加水煮粥食用。有益气补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