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哮喘概述】
哮喘是常见的一种以发作性的哮鸣气促,呼气延长为特征的肺部疾患。春秋二季的发病率较高,常反复发作。
现代医学认为,哮喘是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由各种不同的抗原所引起,常在幼儿期起病。患儿中男多于女。毛细支气管痉挛、黏膜水肿和黏液分泌增多,致使毛细支气管腔狭窄,造成呼吸困难,是发病的基础。气候变化及情绪激动常能诱发症状。
祖国医学认为哮喘的发病是肺、脾、肾三脏不足,痰饮留伏是内因:气候转变,接触异物,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症状】
热性哮喘:症见咳喘哮鸣,痰稠色黄。发热面红、胸闷膈满,渴喜冷饮,声高息涌,呼吸延长。寒性哮喘:证见咳嗽气促,喉间哮鸣声,咳痰清稀色白,呈黏沫状,形寒无汗,面色晦滞,四肢不温。缓解期可有肺气虚弱、脾气虚弱、肾虚不纳等型表现。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r>第1天 | 身柱 | 38-45 | 40 | 单穴 |
中府 | 38-45 | 40 | 双穴 | |
天突 | 38-45 | 40 | 单穴 | |
神阙 | 38-45 | 40 | 单穴 | |
第2天 | 大椎 | 38-45 | 40 | 单穴 |
曲池 | 38-42 | 30 | 双穴 | |
膻中 | 38-45 | 40 | 单穴 | |
神阙 | 38-45 | 40 | 单穴 | |
第3天 | 肾俞 | 38-45 | 40 | 双穴 |
关元 | 38-45 | 40 | 单穴 | |
涌泉 | 38-42 | 30 | 双穴 | |
神阙 | 38-45 | 40 | 单穴 |
注:以上穴位循环灸。
【按语】
灸法治疗哮喘有较好疗效。注意观察病人的发作时间与诱因,查明过敏原,避免再次吸人、接触或食入。避免受凉防止感冒,在气候转冷之时,及时增减衣服,尤须注意颈部如天突、大椎、肺俞穴等处的保暖。避免吸入烟尘和刺激性气体。
【案例】
熊某,男,8岁。
症状及病史:患儿3岁时,因感冒发热,继发咳嗽气促,喉间痰鸣如拽锯,经治疗当时虽愈,一旦伤风感冒,咳喘即发,尤以夏秋交接之季发作较剧。甚则喘息抬肩,不得平卧,每次发作均需使用激素、氨茶碱等药,咳喘方能缓解。
刻诊:患儿营养差,轻度鸡胸,平时饮食欠佳,大便时溏。
艾灸:隔物灸仪施灸,取穴见上表。经3个循环后,患儿饮食倍增,面色转红,体重有增加。7个循环后哮喘未见发作。
【实证】
[治则] 平喘降逆,宣肺化痰。
[处方]定喘、肺俞、尺泽、列缺、丰隆、天突
[加减]风寒犯肺加风池、风门;痰热壅肺加合谷、内庭。
[操作]以上诸穴均用泻法留针,因于风寒者,胸背部腧穴可酌加隔姜灸或艾条灸;风门、肺俞两穴针灸后,再加拔火罐。针天突时,病人采用平卧位,头向后仰,在天突穴处先进针0.2寸,然后针柄靠喉结,针尖紧沿胸骨柄后面刺入1寸。因于风热者,强刺激间歇留针,每隔5分钟行针1次,约30分钟左右,待喘促稍平后再出针。
【虚证】
[治则]扶正固本。
[处方]定喘、膏肓、肺俞、太渊、肾俞、太溪
[加减]肺气不足加气海、足三里;肺肾两虚加命门、关元。
[操作]以上诸穴针用补法,刺激宜轻,取穴宜少,以上取穴选穴较多者可采用分组交替轮用的方法。可久留针,还可在背部腧穴上拔火罐。可配合灸法。
发作期:
1.热哮
临床表现:面红气促,渴喜冷饮,身热自汗,张口抬肩,声高息涌,鼻衄略血,咽赤,痰黄而稠,鼻流浊涕,便干波黄,舌红、菩黄,脉滑数。
立法:清热宣肺,化痰平喘。
主方:麻杏石甘汤(《伤寒论》)加味。
加减:喘重者,加苏子,地龙、葶苈子,降气豁痰;痰多者,加瓜蒌仁、浙贝、天竺黄、海浮石,祛痰平喘;咯血或痰中血丝者,加仙鹤草、生侧柏、云南白药,以止血;发热者,加银花、连翘、鱼腥草,清热解毒;便干结者,加枳实、焦军,通腑,泻热平喘;若风寒外束痰热内蕴,选用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2.寒哮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四肢欠温,身热畏寒无汗,口不渴或喜热饮,咳嗽气促,喉间闻水鸡声,喘不得平卧,痰涎清稀,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或浮滑。
立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主方:小青龙汤(《伤寒论》)加减。
加减:咳甚者,加紫菀、款冬花,止嗽;嘴甚者,加陈皮、葶苈子,燥湿化痰,降气平喘.
3.虚哮
临床表现:酵喘持续不解,发作徐缓,面色就白,烦躁汗出,声低息短,动则喘剧。如肺脾两虚则自汗畏风,咳声低弱,痰声辘辘,纳呆,便溏,倦息,舌淡、苔薄白,脉弱;如肾气虚为主,则腰膝痿软,耳鸣,呼长吸短,或恶寒肢冷,面色觥白,舌淡胖,脉弱;如阴虚为主则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干咳无痰,舌红、苔少+脉细。
立法:肺脾虚则益气固表,健脾化痰平喘;肾虚则补肾纳气平喘。主方:肺脾虚宜五味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肾气虚宜右归丸(4景岳全书》)加减;肾阴虚宜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加味,加减:精神萎靡,脉弱者,加人参;多汗者,加龙骨、牡蛎、五味子;喘重者加附子,细辛、白芥子。
缓解期:
1.肺气不足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气短汗出,倦息无力,鼻塞喷嚏,痰白涕清,肌肤甲错,易感外邪,舌淡、普薄白,脉细无力。
立法:益气补肺。
主方:玉屏风散(《丹溪心法)加味,
加减:汗多者,加龙骨、牡蛎,麻黄根、五昧子,生津敛汗;食少者,加陈皮、砂仁,理气舒脾;气虚明显者,加人参、茯苓,以益气。
2.脾气虚弱
临床表现:面色无华,肢重懒动,困倦气逆,纳少腹胀,大便不实,痰多稀粘,舌体胖嫩、苔白而賦,脉缓乏力。
立法:健脾化痰。
主方: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加味。
加减:大便溏面频作者,加煨木香、葛根,炮姜,温胃散寒止泻;食欲不振者,加焦三仙,导滞助运。
3.肾气不足
临床表现:面色就白,肢冷畏寒,腰膝瘦软,动则心悸气短,漫清长或夜遗尿,舌体紫暗,舌菩水滑,脉沉细无力。如肾阴亏耗可见颊赤痰少,虚烦盗汗,潮热口渴,舌淡红、少苔,脉细数。
立法:补肾平喘。
主方:偏肾阳虚,肾气丸(《金匮要略》)加减;偏肾阴虚,麦昧地黄丸(《医级》)加减;肾阴阳两虚,上二方掺合应用或用河车大造丸(《扶寿精方》)加减。
加减:痰涎上泛者,加半夏、胆星,燥湿化痰;四肢不温、虚喘时发者.加仙灵脾、补骨脂,助肾阳,定喘嗽。
【中药方剂】
中药处方(一)
【辨证】痰气交阻,肺气不得宣降,上逆作喘鸣,肺管钥启阖受阻,呼吸艰难,憋闷不畅。
【治法】宣肺降气祛痰平喘。
【方名】蜂龙汤。
【组成】蜂房6克,地龙10克,桔梗6克,苏子12克,白果10克,百部10克,天竺黄3克,诃子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丁金元方。
中药处方(二)
【辨证】痰热内蕴,复感外邪,内外相合,痰阻气道,肺气不宜。
【治法】宣肺平喘,清降肺热,搜痰止咳。
【方名】麻杏石甘辛茶汤。
【组成】蜜麻黄5克,杏仁6克,生石膏12克,细辛2克,炙甘草4克,茶叶1撮。生姜3片,大枣4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吕长江方。
中药处方(三)
【辨证】虚中挟实。
【治法】宣肺化痰,摄纳肾气。
【方名】小儿哮喘基本方。
【组成】炙麻黄3-5克,熟地10-15克,杏仁10克,竹沥半夏10克,款冬花10克,射干6克,炙细辛2-5克,五味子5克,炙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江育仁方。
中药处方(四)
【辨证】痰热蕴肺,肺失清肃。
【治法】宣肺清热,化痰定喘。
【方名】蝉龙定喘汤。
【组成】蝉蜕9克,地龙9克,莱旅了9克,苏子9克,杏仁.9克,半夏9克,桑皮9克,麻黄6克,黄芩6克,白果3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П1剂,П服2次。
【出处】午雪峤方
一、金荞麦瘦肉汤
【做法】取猪瘦肉250克,金荞麦100克,冬瓜子30克,桔梗15克,生姜3片,红枣5枚。猪肉洗净切成块,放入沸水中;金荞麦、冬瓜子、桔梗、红枣(去核)洗干净,全部放入炖盅内,加入温开水盖好,小火隔水炖3小时即可。食用方法:佐餐食用,每天1~3次,每次150~250毫升。
【功效】金荞麦性凉,味辛、苦,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健脾利湿的作用,故本汤适用于内有热毒(发热、咳嗽、痰多以及肺脓肿)者。
二、枇杷叶粳米粥
【做法】取枇杷叶5~10克,粳米100克,冰糖50克。枇杷叶洗净后,用干净的纱布包好,加清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左右,去渣后加入粳米,再加清水600毫升,猛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熬成稀粥。早晚各食用1次,趁温服用;3~5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中医认为枇杷叶具有清肺止咳,降逆止呕的功效。主要用于肺热咳嗽,气逆喘急,胃热呕吐,啰逆。故本粥适用于痰热内蕴(咳嗽、痰黄或兼有发热以及呼吸困难)之咳嗽者。
三、白萝卜胡椒汤
【做法】取白萝卜1个,白胡椒5粒,生姜4片,陈皮1片。加清水500毫升,煎煮30分钟后,去渣留液,再加入水250毫升煎煮15分钟,摇均后分别装在两个碗中,备用。可每天饮用2次,每次1碗,早晚各1次。
【功效】白萝卜色白,属金,入肺,性甘平辛,归肺脾经,具有下气、消食、除疾润肺、解毒生津,利尿通便的功效,胡椒具有温中,下气,消痰,解毒。能治寒痰食积,肮腹冷痛,反胃,呕吐清水,泄泻,冷痢。并解食物毒。所以由二者搭配而成的汤适用于抑郁胸痞(情志不畅、痰多以及痰黏难以咳出)者。
四、蜂蜜白萝卜汁
【做法】取白皮大萝卜1个,蜂蜜100克。把白皮大萝卜洗干净后,挖空中心,放入蜂蜜,放入大碗内,加清水蒸煮20分钟,熟透即可食用。每天食用2次,早晚各1次,适量服用。
【功效】萝卜性甘平辛,归肺脾经,具有下气、消食、除疾润肺、解毒生津,利尿通便的功效,蜂蜜又有灭菌消毒,润肠通便的功效,故本汁适用于急性哮喘之痰多、黏稠以及咳痰不爽者。
五、杏仁姜糖饮
【材料】杏仁10克,白果仁10克(炒去壳),生姜3片,红糖适量。
【用法】水煎服。
【功效】杏仁性微温,味苦,具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功效,白果仁甘、苦、涩,平;有毒。归肺经。有敛肺定喘,止带浊,缩小便的功效。故二者合用可温肺化痰平喘。适用于寒性哮喘,感寒而发,痰稀色白,形寒者。
六、冰糖杏仁汤
【材料】杏仁15克,冰糖30克。
【用法】将杏仁和冰糖一起放入沙锅内,加水煮沸,改文火煮20分钟即可。分早晚2次服。
【功效】冰糖具有补中益气、和胃润肺、止咳化痰、祛烦消渴、清热降浊、养阴生津、止汗解毒等功能,可用于治疗中气不足、肺热咳嗽、咯痰带血、阴虚久咳、口燥咽干、咽喉肿痛、小儿盗汗、风火牙痛等病症,杏仁也具有止咳平喘的功效,故二者合用更能补肺虚,止咳喘。主治小儿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