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便黄赤概述】
小便黄赤,小便颜色较正常黄,呈深黄、黄赤或黄褐,甚至尿色红如浓茶的异常表现。本病的发生与感受湿热之邪、饮食所伤、肝胆湿热、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病机主要为心火下移小肠,小肠泌别失职,或肝胆疏泄不畅,湿热内阻,下注膀恍,而小便短赤。涉及脏腑主要是肝、胆、脾、胃等。临床主要有心火炽盛、胃肠实热、肝胆湿热、寒湿郁滞、膀胱湿热、阴虚内热六种证型。
本症不包括尿血所致的尿色改变。至于素体汗多、饮水不足而致小便黄赤者属正常现象,则不予讨论。黄疽、泄泻,臌胀、水肿、多汗、热淋等,小便皆可见黄赤。
本症涉及现代医学的黄疽,肝炎,便秘,痢疾,妇科炎症,尿路感染,非淋菌性尿道炎,前列腺炎,附睾炎,睾丸炎,性病,钩虫病等。
【症状】
(1)心火炽盛:小便短赤,灼热涩痛,发热面赤,心烦失眠,夜寐多梦,或神识不清,谵语,口舌生疮,苔黄甚或焦黄,脉数。
(2)胃肠实热:小便短黄,口渴欲冷饮,口臭便秘,脘腹痞满拒按,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或沉实而数。
(3)肝胆湿热:小便短黄或黄赤,甚者色如浓茶,尿频涩痛,口苦纳差,呕恶厌油,胁肋疼痛,常见身目发黄色鲜明,或兼发热,时觉凛凛,或见寒热往来,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4)寒湿郁滞:小便黄赤如茶,但量多,面色晦黯如烟熏,身目俱黄,神疲肢倦,纳呆腹胀,形寒畏冷,足胫逆冷,大便不实,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5)膀胱湿热:小便短黄或短赤,尿频急涩痛,或见小便不通,小腹疼痛或胀痛,口苦咽干,口渴不欲多饮,舌红苔黄,脉滑数。
(6)阴虚内热:小便短赤有灼涩感,头晕耳鸣,咽干口燥,午后潮热,五心烦热,腰膝痠软,失眠,梦遗滑精,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因分析与鉴别】
(l)心火炽盛小便黄赤与胃肠实热小便黄赤:皆为里热实证。心火炽盛小便黄赤因心火移热于小肠,小肠失却泌别清浊之功,致小便短赤热涩,可伴见心烦易怒、舌红生疮。胃肠实热小便黄赤因热毒积于肠胃,下移膀胱而致小便短赤,见口臭牙痛,便秘,腹满疼痛拒按。
(2)肝胆湿热小便黄赤与寒湿郁滞小便黄赤:二证小便黄赤,兼见身目发黄,皆属黄疸症状,肝胆湿热小便黄赤为阳证,湿热郁于肝胆,疏泄不畅,下注膀胱,故小便短赤,口干口苦、胁肋疼痛、寒热往来,起病急,病程短。寒湿郁滞小便黄赤为阴证,因寒湿困阻脾阳,气机郁滞,故尿色黯黄,伴有面色晦黯、神疲肢倦、纳呆腹胀等症,起病缓而病程长。
(3)膀胱湿热小便黄赤与阴虚内热小便黄赤:膀胱湿热小便黄赤属实证,因膀胱湿热蕴结,气化失司,故小便短赤兼见尿频、尿急、尿痛、小腹疼痛等症;见口苦咽干、渴不欲饮等兼症。阴虚内热小便黄赤属虚证,尿短黄,仅有轻度灼热感,伴见头晕耳鸣、午后潮热、心烦、腰膝痠软等症。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中脘 | 54 | 50 | 单穴 |
足三里 | 48 | 4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2天 | 关元 | 54 | 60 | 单穴 |
曲骨 | 54 | 60 | 单穴 | |
三阴交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3天 | 下脘 | 54 | 50 | 单穴 |
天枢 | 54 | 50 | 双穴 | |
气海 | 54 | 60 | 单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4天 | 肾俞 | 54 | 60 | 双穴 |
然谷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5天 | 膀胱俞 | 54 | 50 | 双穴 |
上脘 | 54 | 50 | 单穴 | |
中极 | 54 | 60 | 单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6天 | 大肠俞 | 54 | 40 | 双穴 |
水道 | 54 | 5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艾灸体会】
艾灸治疗小便黄赤有改善作用,临床以化湿清热为主要治则。应注重原发病的治疗。
内经曰。诸病水液混浊。皆属于热。夫小便黄赤有四。一属肝热。经曰。肝热病者。小便先黄是也。二属胃热。经曰。胃足阳明之脉。气盛则身以前皆热。消谷善饥。溺色黄是也。三属肺虚。经曰。肺手太阴之脉。气虚则肩背痛。塞则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是也。四属肾虚。经曰。冬脉者肾也。冬脉不及。则令人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是也。汗多而小便赤涩。夏月多有此证。盛暑汗既多。膀胱闭涩。则水不运下。四君子合五苓散。或五苓合生脉。或生脉合保元。或消暑丸、清燥汤选用。有小便赤短。体倦食少。缺盆痛。此脾肺肾俱虚也。补中益气下六味丸。滋其化源自愈。误用渗利必危。已经分利。或病后有此。属脾肺气虚。不能施化。补中益气加麦冬、五味。尺脉数大。阴火上炎。而小便赤少者。六味丸加麦冬、五味。肝热者。频欲解而赤涩梗痛。时觉凛凛。或发寒热。六味丸多加牛膝。脉盛气实者。龙荟丸。胃热者。口中干淡引饮。肌肤壮热。竹叶石膏汤。膀胱热甚者。滋肾丸。
鸡骨草煲猪脷用汤(约3人份)
材料:鸡骨草20克,猪横剧1条,猪排骨300克,生姜3片
做法:
(1)鸡骨草洗净;猪横绚去白脂;猪排骨斩件,众水;生姜切片;
(2)所有材料—同放入汤锅中,加水2L;
(3)大火煮开,再小火煮30分钟,加盐适量调味即可。
服法:喝汤吃肉。
方解:汤中鸡骨草清热利湿;猪横俐健脾胃,消积滞;生姜性温,制约鸡骨草的寒凉,还能祛腥;诸物相合,能疏肝清热,祛湿消滞。
【方法一】
鸡骨草煲红枣:鸡骨草60克,红枣8枚,水煎代茶饮。
【方法二】
溪黄草煲猪肝:溪黄草60克,猪肝50克,水煎服。
【方法三】
丹参灵芝煲田鸡:丹参30克,灵芝15克,田鸡(青蛙)250克。将田鸡去皮洗净同煲汤,盐调味饮汤食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