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肤麻木

所属科室:皮肤科
所属部位:全身

更新时间 : 2/3/2021 5:04:33 PM

【肌肤麻木概述】
肌肤麻木,又名“麻木”。是指肌肤非痛非痒,状如虫行,搔之尤甚,按之不知,掐之不觉,如木之感。本症在古典医籍中名称繁多。《黄帝内经》称之为“不仁”;《寿世保元》称为“麻痹”。后世亦有称为“顽麻”者。《诸病源候论•卷一》:“风不仁者.由荣气虚,卫气实,风寒入于肌肉,使血气行不宣流,其状搔之皮肤,如膈衣是也。” 本条只讨论肌肤局限性片状、条索状麻木。至于颜面麻木、口舌麻木、四肢麻木、半身麻木等,则不属本条讨论范围。

【症状】

(1)风湿疠气:手足发麻,局部无痛、冷、热感,肌肤出现局限性麻木斑块,亦可有红斑或白斑,皮肤干燥无汗,毛发脱落,起糠状细薄白屑,日久可伴肌肉萎缩、筋脉挛急,眉毛脱落,鼻梁崩塌等症,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象弦数或滑数。
(2)痰湿阻滞:肌肤麻木不仁,困乏痠重,握拳无力,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若以手击麻木之处、可暂时轻快,伴有邻近关节疼痛。舌苔白腻,脉象濡缓。
(3)气血虚弱:肌肤呈阵发性麻木不仁,活动后加剧,休息后可暂时缓解。局部皮肤发凉,喜温近暖,时有蚁走感或刺痛,多见于更年期妇女的上肢内侧,伴有经血不调或崩中漏下。舌质淡白,脉细无力。
(4)瘀血阻滞:肌肤麻木不仁,好发于腰胯、股外侧等处易受挤压部位的皮肤,定处不移,入夜尤甚。重者针之不痛,掐之不觉。舌质黯红,或有瘀点、瘀斑,脉涩。

【病因分析与鉴别】

(1)风湿疠气麻木与痰湿阻滞麻木:二者均为湿邪阻滞于肌肤之中而发病。前者多由体虚之人,外受疠气,感受毒邪,内浸血脉而成。由疠气阻遏肌肤,使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肌肤麻木不仁,使其痛温触觉均变迟钝甚至丧失。肌肤失于濡养,气血不能荣润,腠理开泄障碍,故可出现肌肤干燥无汗,起白色糠状鳞屑,甚至指、趾肌肉萎缩,日久并可出现眉毛脱落,鼻柱崩塌,声音嘶哑等症,后者多由于嗜食肥甘厚味生冷之品,损伤脾阳,湿从内生或因久居湿处,坐卧湿地,水湿浸渍等,使内外湿邪凝聚于肌肤之中,荣卫气血不能畅达而致。故表现为肌肤麻木不仁,困乏疲重,握拳无力,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若以手击麻木之处,可暂有轻快之感。
(2)气血虚弱麻木与瘀血阻滞麻木:二者均可发生于肢体或躯干处的肌肤,呈局限性片状或条索状麻木。前者多因久病失养,七情内伤,或妇女崩中漏下或男子失精等所造成。表现为肌肤呈阵发性麻木不仁,活动后加剧,休息后可暂时缓解。后者多因跌仆损伤,七情内郁使气血瘀滞经脉,流通不畅,常发生于腰胯之处与两股外侧,因其常受挤压,故气血易于受阻。表现为肌肤麻木不仁,定处不移,入夜尤甚。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委中4830双穴
阴陵泉4830双穴
阿是穴5250单穴
第2天风池5230双穴
大椎5240单穴
阿是穴5250单穴
第3天丰隆4830双穴
三阴交4830双穴
阿是穴5250单穴
第4天气海5460单穴
足三里4840双穴
阿是穴5250单穴
第5天膈俞5450双穴
血海4830双穴
阿是穴5250单穴


【艾灸体会】

针灸治疗本病有较好的效果。对于有明显的致病因素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患者应注意病变局部的保暖,避免受凉。


【刺灸法】

[风寒湿痹型]

一、取穴

主穴:根据风寒湿邪的偏盛和侵犯部位,进行循经取穴。肩部取肩骨趴肩锣;肘部取曲池、天井;腕部取外关、阳池;背腰部取身柱、腰阳关;髀部取环跳、髀关;股部取承扶、风市;膝部取犊鼻、鹤顶;踝部取丘墟、申脉。

配穴:行痹配膈俞、血海;痛痹配肾俞、关元,着痹配阳陵泉。

二、治法

毫针刺,用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可配合艾灸,10次为一个疗程。

[热痹型]

一、取穴 

主穴:发病部位局部取穴。

配穴:大椎、曲池。

二、治法

毫针刺,用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

【耳针法】

[取穴] 耳区相应部位、肾上腺、神门。

[治法] 毫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

【风湿痹阻型】

[临床表现] 长期渐进性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麻木重着,遇阴天雨湿而加剧,或呈发作性剧痛,局部多喜嗳恶寒。其病久人深者,往往表现为关节不利,麻木不仁,而疼痛反不剧烈,甚至不痛。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迟。风寒湿邪郁久化热或湿热入络而局部肿胀、灼热、疼痛、麻木者,舌质多红,舌苔黄腻,脉细数或滑数。

[药方] 羌活10g,独活10g,桂枝10g,秦艽10g,当归10g,川芎6g,木香6g,乳香6g,甘草6g。

[加减] 风胜者加防风祛风;偏寒者加制川乌散寒;偏湿者,加防己、苡仁、苍术化湿。郁久化热者,去乳香、木香,加知母、丹皮清热凉血;湿热入络者,加木防己、黄柏、苡仁、滑石清利湿热。病在上肢加海风藤、桑枝、姜黄、威灵仙;病在下肢加生膝、续断、五加皮、木瓜。

【营卫不和型】

[临床表现] 四肢肌肤麻木不仁,气短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微涩而紧。

[药方] 黄芪15g,芍药30g,桂枝10g,生姜12g,大枣5枚,威灵仙10g,丝瓜络9g。

[加减] 血虚者加当归、制首乌;上肢麻木加海风藤、桑枝、姜黄、威灵仙;下肢麻木加牛膝、续断、五加皮、木瓜。

【血瘀络痹型】

[临床表现] 四肢麻木。兼有疼痛,皮色发黯。舌质黯红或有瘀点、瘀斑,脉沉涩。

[药方] 生地黄15g,川芎10g,白芍15g,赤芍15g,当归12~15g,桃仁6~10g,红花6g,细辛3g。

[加减] 气虚者加黄芪;疼痛者加地龙、姜黄;上肢麻木加海风藤、桑枝、威灵仙;下肢麻木加牛膝、木瓜。

【风痰阻络型】

[临床表现] 四肢麻木,时有震颤。头脏多痰,咳嗽胸闷。舌苔白润,脉弦滑。

[药方] 法半夏10g,制南星10g,枳实10g,茯苓15g,橘红10g,甘草6g,生姜6g,防风10g,丝瓜络10g。

[加减] 气虚者加黄芪、白术。

【湿热蕴阻型】

[临床表现] 下肢麻木沉重无力,两足热感,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药方] 黄柏10g,薏苡仁15g,苍术15g,怀牛膝15g,知母10g,木瓜10g,桑枝10g。

[加减] 兼见痰湿者加法半夏、制南星、茯苓、橘红;兼见血瘀者加桃仁、红花、川芎、赤芍。

【肝阳化风型】

[临床表现] 四肢麻木,伴有震颤,头痛头晕,胸闷,烦躁易怒,舌红少苔。

[药方] 天麻10g,钧藤15g(后下),石决明15g(先煎),桑枝30g,地龙10g,牛膝10g,木瓜10g,桑寄生15g,黄芩10g,益母革15g,丝瓜络10g。

[加减] 肝肾不足者加杜仲、川断。

【老丝瓜筋汤】

[食材] 老丝瓜筋50克。

[做法] 将老丝瓜筋煎汤,一次1碗,每日2次,连服一个星期就能见效。

【蜂蜜蒸木耳】

[食材] 黑木耳50克,蜂蜜50克,红糖25克。

[做法] 取将木耳洗净放碗内,蜂蜜,红糖拌于其中,放锅内蒸熟食用。分3日服完。

【黄芪当归瘦肉汤】

[食材] 瘦肉50克,黄芪30克,当归10克,田七3克,大枣3枚。

[做法] 将上述食材共炖汤,服用。黄芪、当归具有补气、补血、活血化瘀的作用。

【花椒露汁】

[食材] 鲜花椒300克(干品60克)。

[做法] 鲜花椒加500毫升水煎至200毫升,盛入碗内,放在房上露一夜,用箩盖上,在太阳将出时取下,冷服。盖被出汗,一般1次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