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概述】
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一秽语综合征,是多发于儿童或少年期的一种以运动、语言和抽搐为特点的综合表现和行为障碍性疾病。儿童抽动症发病年龄以5~7岁为多见,男孩多于女孩。儿童抽动症的病因至今尚不清楚,大部分学者认为与基底神经节的功能障碍有关,儿童受惊吓或精神紧张常常是发病的诱因。
身体任何部位的抽动,中医统称为“风”。中医认为本病是阴虚风动,风痰瘀阻,风火相煽所致。
【症状】
临床表现为不自主头面、四肢抽动,频频眨眼、耸鼻、努嘴,喉部吭哈声或说出脏话。阴虚风动、肝阳偏亢可伴有烦躁易怒,夜惊,遗尿,舌红脉弦;脾虚火旺、风痰瘀阻可伴有喉间抽动,口吃,舌红薄黄,脉滑。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身柱 | 38-45 | 40 | 单穴 |
大椎 | 38-45 | 40 | 单穴 | |
合谷 | 38-42 | 30 | 双穴 | |
神阙 | 38-45 | 40 | 单穴 | |
第2天 | 风池 | 38-45 | 40 | 双穴 |
内关 | 38-42 | 30 | 双穴 | |
神阙 | 38-45 | 40 | 单穴 | |
第3天 | 期门 | 38-45 | 40 | 双穴 |
太冲 | 38-42 | 30 | 双穴 | |
神阙 | 38-45 | 40 | 单穴 | |
第4天 | 肩井 | 38-42 | 30 | 双穴 |
悬钟 | 38-42 | 30 | 双穴 | |
神阙 | 38-45 | 40 | 单穴 | |
第5天 | 肾俞 | 38-45 | 40 | 双穴 |
关元 | 38-45 | 40 | 单穴 | |
太溪 | 38-42 | 30 | 双穴 | |
神阙 | 38-45 | 40 | 单穴 | |
第6天 | 百会 | 38-45 | 40 | 单穴 |
涌泉 | 38-42 | 30 | 双穴 | |
神阙 | 38-45 | 40 | 单穴 |
注:以上穴位循环灸。
【按语】
治疗本病时应重视针灸疗法的选取,配合其他疗法,方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指导家长注意小孩的饮食结构合理,不过分溺爱孩子,让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陶冶孩子的情操,避免小儿过度兴奋、激动、紧张及疲劳,不要贪玩电子游戏和观看恐怖电影、电视,适当减轻学习压力。对学习成绩差的儿童要正确引导,勿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
【案例】
摘自《图解艾灸疗法》
胡某,男,9岁。2003年4月12日来诊6无明显诱因频繁眨眼,耸鼻,努嘴。不自主肢体抽动3月余。曾诊为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经服用苯海索(安坦)、天麻丸等药物,症状有减轻,但药物不良反应明显。出现头晕、嗜卧,停药后症状又复发。诊见患儿情绪急躁,精神不安,头颈四肢可见不自主、不规则抽动,夜寐不安,遗尿,舌红苔薄黄,脉弦细略数。取风池、百会悬艾灸,照海、列缺、太冲着肤灸,灸后配合曼吉磁止痛贴(取其镇静作用)贴风池、内关。嘱家长采用正强化法帮助小孩配合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减轻,再治疗4个疗程,症状全消,1年后回访来见复发。
【针灸治疗】
针灸取太冲、太溪、三阴交、合谷、印堂、肝俞、曲池、内关、神门等穴。心烦心悸配心俞﹔眨眼、耸鼻配太阳、迎香﹔口角抽动配地仓、颊车。以快速进针,平补平泻,得气后不留针。太冲、合谷二穴是主穴,分别是肝于大肠经之原穴,两穴合用具有疏肝解郁,开利机关,平肝息火之作用。症状较重的患儿在服用中药的同时使用上述针刺治疗而获良效。
1.肝亢风动
证候 面红耳赤,烦躁易怒,挤眉眨眼,张口歪嘴,摇头耸肩,发作频繁,抽动有力,口出异声秽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清肝泻火,熄风镇惊。
方药 千金龙胆汤加减。
2.痰火扰心
证候 头面、躯干、四肢肌肉抽动,频繁有力,喉中痰鸣,怪声不断,甚或骂人,烦躁口渴,睡眠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肝泻火,清心安神。
方药 礞石滚痰丸加减。
3.脾虚肝旺
证候 面色萎黄,精神疲惫,胸闷不适,食欲不振,睡卧露睛,喉中作声,肌肉抽动,时作时止,时轻时重,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弦无力。
治法 益气健脾,平肝熄风。
方药 醒脾散加减。
4.阴虚风动
证候 形体消瘦,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性情急躁,口出秽语,挤眉眨眼,耸肩摇头,肢体震颤,睡眠不宁,大便干结,舌质红绛,舌苔光剥,脉细数。
治法 滋阴潜阳,柔肝熄风。
方药 大定风珠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