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便疼痛概述】
小便疼痛,简称尿痛,指排尿时尿道发生刺痛、灼痛、涩痛、绞痛,同时伴有小便淋漓不畅,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等。
本病的病位在肾与膀胱,且与肝脾有关,主要因湿热蕴结下焦,导致膀胱气化不利;或年老体弱,肾虚不固:或阴虚火旺,虚火灼伤脉络所致。本病大多属实证、热证,主要有下焦湿热、脾肾亏虚、下焦血淤、肝郁气滞、肾阴亏虚、心火炽盛六种证型。
本症与排尿困难(小便不利)、尿潴留(小便不通)和尿闭不同。排尿困难即排尿费力,小便不利,不一定疼痛;尿潴留为排尿困难发展而来,膀胱充满尿液而不能排尿;尿闭则为肾脏不分泌尿液,无尿、少尿,无尿痛症状;本症则强调排尿时尿道有疼痛感,《景岳全书.卷二十九.淋浊》云:“淋之为病,小便痛涩。”部分病例可与小便不利或小便不通并见。
小便疼痛而见尿血者,一般把尿血时伴疼痛者归属本症,无疼痛者归属尿血。同样,尿液如泔浆而排尿疼痛者属本症(为“膏淋”),无痛者属小便浑浊。
本症涉及现代医学的急性尿路感染、结石、结核、肿瘤和急慢性前列腺炎、膀胱炎、乳糜尿等。
【症状】
(l)下焦湿热:多见于“石淋”、“血淋”及“膏淋”等实证。临床表现为小便热涩疼痛,尿频尿急,尿色赤紫,或小便浑浊如泔浆;或小便挟有砂石,绞痛难忍,常伴发热,口苦口干,少腹拘急或腰腹绞痛,纳食减少,大便不爽,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小便灼热疼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心火炽盛:表现为小便灼痛,尿短黄赤,面赤咽干,渴喜冷饮,口舌生疮,心烦失眠,大便秘结,舌尖红赤,苔黄燥,脉数。
(3)下焦血淤:属于“血淋”范畴。临床表现为小便刺痛或涩痛,频急不畅伴小便浑浊、尿血,尿液呈紫黯或夹血块,小腹孪急、胀痛或刺痛,肌肤甲错,口唇发紫,舌黯有瘀点,脉弦细涩。
(4)肝郁气滞:属于“气淋”范畴。临床表现为小便涩痛、刺痛,淋沥不畅,头痛目眩,口苦,胸胁胀满,少腹胀痛,妇女可见月经不调,舌质稍黯,苔薄黄,脉弦。
(5)肾阴亏虚:可见于“血淋”、“膏淋”等虚证。临床表现为小便热痛,排尿不畅,伴有尿血或小便浑浊,头晕耳鸣,咽干颧红,潮热盗汗,腰痠腿软,口干,舌红苔少,脉细数。
(6)脾肾亏虚:属于“劳淋”范畴。排尿隐痛,淋漓不尽,时作时止,遇劳即发,小腹坠胀,腰膝痠软,食少便溏,神疲乏力,面白少华,舌淡,脉虚弱。
【病因分析与鉴别】
(1)下焦湿热尿痛与心火炽盛尿痛:二者皆为里实热证,尿皆短赤。下焦湿热尿痛因感受湿热外邪而致,或多食肥甘烈酒,酿湿生热,湿热下注膀胱,血热妄行致小便热涩疼痛,尿血:或膀胱气化不利,清浊不分,故小便热涩疼痛而浑浊如泔浆;或尿液煎熬成石,故小便艰涩刺痛,挟有砂石。伴湿热征象,如口苦口渴,胸闷脘痞,纳减,大便不爽等。心火炽盛尿痛,乃火破血络,妄行移热于小肠所致,见小便灼痛,尿短黄赤,热灼津伤,故见面赤咽干,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心火上炎,口舌生疮,火热扰神,则心烦失眠。
(2)下焦血瘀尿痛与肝郁气滞尿痛:均为实证,下焦血瘀尿痛多因跌扑损伤,气虚血滞或寒邪入侵致少腹瘀血内结,血不循经而尿血,气机不利则尿痛,其主要特点为小便刺痛、涩痛,无尿道灼热感,伴有少腹胀痛,肌肤甲错,口唇紫黯,舌有瘀点,脉沉细涩等症。肝郁气滞尿痛因恼怒伤肝,肝气郁而化火,影响膀胱气化故小便涩痛,特点为尿痛以涩痛为主,多见于壮年气盛之人,常因恼怒而诱发,伴见头痛,目眩,口苦,胁肋胀痛。
(3)肾阴亏虚:多由房室不节或热病伤阴,阴虚内热,影响膀胱气化,致清浊不分而为“膏淋”,或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而为“血淋”。二者均属虚证,尿痛一般较轻,阴虚火盛,故小便有灼热感.兼见咽干颧红,潮热盗汗,头晕耳鸣等症。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中脘 | 54 | 50 | 单穴 |
足三里 | 48 | 40 | 双穴 | |
曲骨 | 54 | 60 | 单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2天 | 关元 | 54 | 60 | 单穴 |
三阴交 | 48 | 30 | 双穴 | |
中极 | 54 | 60 | 单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3天 | 肾俞 | 54 | 60 | 双穴 |
然谷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4天 | 命门 | 54 | 60 | 单穴 |
腰俞 | 54 | 50 | 双穴 | |
曲泉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5天 | 志室 | 54 | 50 | 双穴 |
束骨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6天 | 二白 | 48 | 30 | 双穴 |
阴谷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7天 | 小肠俞 | 54 | 40 | 双穴 |
归来 | 52 | 5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8天 | 肝俞 | 54 | 40 | 双穴 |
章门 | 52 | 4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艾灸体会】
本病急性期艾灸治疗可迅速缓解症状。本症实多虚少,但临床不能忽视虚证,石淋患者应多饮水,多做跑跳运动,以促进排石。若并发严重感染,肾功能受损,或结石体积较大,针灸难以奏效,则采用其他疗法。膏淋、劳淋气血虚衰者应适当配合中药以补气养血。
(一)膀胱温热
1,临床表现:小便灼热刺痛,频数短涩黄赤,排出不爽,小腹胀痛拘急。或有发热,口苦,心烦,呕恶,或有腰痛拒按,或有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病因病机:湿热蕴结下焦而小便灼热刺痛,膀胱气化失司而小便频数。3,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4,方剂:八正散(局方)加减。
药物:瞿麦10~15g,篇蓄10~15g,车前子10~15g(包),滑石10~15g(包)。制大黄10g,山栀10g,木通l0g,甘草10g。
方义:瞿麦、篇蓄、大黄、山栀清热,车前子、滑石、术通、甘草利湿,合而为清热利湿通淋之剂。
加减:发热、口苦、呕恶者,加柴胡,黄芩清泄少阳。便秘、鹿满,制大黄改为生大黄,并加枳实通腑清热。热重者加蒲公英,地丁草、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小腹坠胀,气滞者加青皮,乌药、香附理气止痛。若湿热伤阴。口干啮燥,五心烦热,舌红无苔,去大黄,加茅根、生地、知母、丹皮,养阴清热凉血。
5,变通法:若热毒重。高热烦渴汗出,用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合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减,以清热解毒为主。若有砂石排出,检查有泌尿系结石形成者为石淋,宜用三金汤(经验方),用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石韦、冬葵子、瞿麦,以排石通淋为治。若小便混浊如米泪,为膏淋,当予革薜分漶饮(《医学心悟》)分清泌浊、清利湿热。若尿痛兼见尿血为血淋,当用小蓟饮子(《济生方》)合八正散。若小便疼痛较轻,有灼热感,尿短黄,心烦口渴,口舌生疮,舌尖红,脉数,为心火旺盛、下移小肠,可用导赤敷(《小儿药证直诀》)合泻心汤(《金匮要略》),药用生大黄、黄连、黄芩、生地、竹叶、木通、甘草,不必用重剂。
(二)瘀血阻滞
1,临床表现;小便刺痛、涩痛、绞痛,疼痛剧烈,引及小腹、会阴、腰部,可伴尿血,尿液混浊、黄赤、紫黯或夹血块。胸胁胀痛,心烦易怒,或口唇紫黯。舌质黯、紫,脉弦、涩。
2,病因病机:少腹瘀血蓄积,血不循行则尿血,膀胱气化失司则尿痛。
3,治法:活血化瘀通淋。
4,方剂: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加减。
药物:桃仁10g,红花10g,生地15g,赤芍15g,川芎6g,当归10~15g,牛膝15g,柴胡10g,虎杖15g,茅根30g,六一散10g,乌药10g。
方义:桃仁、红花、赤芍、生地、当归、川芎活血化瘀,牛膝、虎杖化瘀通窍。乌药、柴胡疏肝理气。茅根、六—散清热利尿。
加减:尿血甚者加大小蓟、茜草凉血止血。排尿不畅者加冬葵子、五灵脂、蒲黄,琥珀通癀利尿,兼湿热者合八正散(《局方》)用。
5,变通法:寒凝瘀阻用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五灵脂、蒲黄、玄胡、当归、川芎、肉桂、赤芍、干姜、茴香,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若大便秘结,下焦蓄血,可用代抵当丸(《证治准绳》),大黄、当归、山甲,芒硝、桃仁、肉桂、生地,通腑化瘀为治。
(三)肝郁气滞
l,临床表现;小便涩痛、刺痛,小便淋沥不畅,少腹胀痛不适。胸胁胀痛,妇女可见月经不调。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2,病因病机:肝主疏泄,肾主闭藏。肝气郁结,郁久化火,失于琉泄,影响膀胱气化,排尿时则疼痛不畅。本证类气淋。
3,治法:理气解郁通淋。
4,方剂:化肝煎(《景岳全书》)合沉香散(《金匮翼》)加减。
药物:白芍15g,青陈皮各10g,泽泻15g,浙贝母10g,山栀10g,丹皮10g,沉香3g(冲),冬葵子10g,当归10g,石韦15g,王不留行10g,六一散10g(包)。
方义:青皮、陈皮、沉香理气,山栀、丹皮清热泻火,浙贝母、王不留行散结通络,冬葵子、石韦、六一散、泽泻利水通淋,白芍、当归和血缓急。
加减:少腹胀满加茴香、乌药、川楠于,胸胁疼痛加柴胡、香附、川芎,均疏肝理气解郁。兼见血瘀者,加红花、益母草、泽兰化瘀利水。
5,变通法:肝郁化火,口苦心烦,胸胁胀痛者,用丹栀遗遥散(《内科摘要》),兼见湿热者则用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减。
(四)脾虚气陷
1,临床表现:小便涩痛有急迫感,小便淋沥,余沥不尽,少腹坠胀。时作时止,劳累则发,少气懒言。舌质淡,脉虚细无力。
2,病因病机;脾气虚弱,中气下陷,清浊相干,升降失司,为劳淋。3,治法:补中益气,通淋泄浊。
4,方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合五苓散(《伤寒论》)加减。
药物:黄芪15g,党参15g,白术10g,陈皮6g,当归10g,升麻6g,柴胡6g,茯苓15g,泽泻15g,肉桂3g,猪苓15g。
方义:黄芪、党参、白术益气健脾,升麻、柴胡升阳举陷,陈皮和胃,当归养血,茯苓、泽泻、肉桂、猪苓通淋泄浊,合而为升清泄浊之剂。
加减;兼湿热者加苍术、黄柏,阴虚者加生地、麦冬。
5,变通法:中气下陷,兼阴虚湿热者,可用东垣清燥汤(《脾胃论》)加减,即补中益气汤加苍术、黄柏、麦冬、五味子、茯苓、生地、泽泻、黄连,既熊益气健脾、升阳举陷,又能清利湿热、养阴泄浊。
(五)肾明亏损
1、临床表现:尿痛不甚,伴有灼热感,或尿血或小便混浊。头晕耳鸣,面部烘热,腰膝酸软,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可见于劳淋、血淋、青淋。
2,病因病机:肾阴亏虚,内热炽盛,气化失司。小便淋痛,3,治法:滋朋降火。
4,方剂:知柏地黄汤(《医宗金鉴》)加减。
药物:生熟地各15g,山萸肉10g,小药15g,丹皮10g,茯苓15g,泽泻15g,知母10g,黄柏10g,六一散lOg(包),车前子I0g(包)。
方义:生地、知母、黄柏、丹皮降火,熟地、山药、萸肉补肾,六一散、车前子、茯苓淡渗利尿。
加减:尿血加茅根、大小蓟凉血,小便混浊如米油、菖蒲泄浊,五心烦热,低热加青蒿、地骨皮清虚热。
5,变通法:可用大朴阴丸(《丹溪心法》)加减。
【冬瓜皮蚕豆汤】
冬瓜皮50克,蚕豆50克。两者入砂锅内,加水750毫升,煎至250毫升,去渣取汁即可。
【白果通淋饮】
白果、冬瓜子、莲子各50克,胡椒粉少许,白糖适量。白果去皮,冬瓜子洗净,莲子去芯,一同入砂锅中加水,文火煎煮1小时,取汁加胡椒粉、白糖搅拌均匀即可。
【地胆草瘦肉汤】
鲜地胆草150克,猪瘦肉200克。将地胆草洗净装入纱布袋内,瘦肉洗净切片后一同入砂锅加水,文火炖煮至肉烂熟,去药袋加调料即可。
【苋讙利水饮】
用讙菜100克、紫苋菜100克、白糖30克,将獾菜、苋菜洗净,切碎,放入锅中,加水适量,武火烧沸,煎煮30分钟后,用纱布过滤取汁,加入白糖即成。
【马齿苋饮】
用鲜马齿苋120克、白糖30克,将马齿苋洗净,切碎,放入锅中,加水适量,武火烧沸,煎煮30分钟后,用纱布过滤取汁,加入白糖即成,频饮。
【车前草饮】
用鲜鱼腥草60克、车前草60克、白糖30克,将鱼腥草、车前草洗净,放入锅中,加水适量,武火烧沸,煎煮30分钟后,用纱布过滤取汁,加入白糖即成,频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