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身柱 | 38-45 | 40 | 单穴 |
大椎 | 38-45 | 40 | 单穴 | |
中脘 | 38-45 | 40 | 单穴 | |
神阙 | 38-45 | 40 | 单穴 | |
第2天 | 膏肓 | 38-45 | 40 | 双穴 |
天枢 | 38-45 | 40 | 双穴 | |
神阙 | 38-45 | 40 | 单穴 | |
第3天 | 期门 | 38-45 | 40 | 双穴 |
太冲 | 38-42 | 30 | 双穴 | |
神阙 | 38-45 | 40 | 单穴 | |
第4天 | 肾俞 | 38-45 | 40 | 双穴 |
关元 | 38-45 | 40 | 单穴 | |
涌泉 | 38-42 | 30 | 双穴 | |
神阙 | 38-45 | 40 | 单穴 |
注:以上穴位循环灸。
【按语】
凡是因为肠寄生虫病或结核病引起的,须治疗原发病。病至后期,极度消瘦者应配合药物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预防治疗更为重要,婴儿尽量母乳喂养,断乳时给予营养丰富而易消化食物。平时饮食须定时定量,避免偏食,在治疗中更应注意饮食调养。
【案例】
黄某,男,1岁3个月。
主诉:消瘦、食欲不振,发育较正常同龄儿稍差,大便稀薄,每日数次。
刻诊:形体消瘦,面色萎黄,食欲不振,精神委靡,毛发稀,好发脾气,舌质淡,苔薄白。诊断:小儿疳积。
治疗:艾灸,取穴见上表。艾条悬灸,以小孩能接受为度,时间10~15分钟,每日2次。四缝三棱针点刺,挤出黄白色透明样黏液,两侧交替操作。治疗8天后,患儿精神转佳,食欲增加,大便每日1~2次。继续上述治疗20天后,其体质基本好转,颜面红润,精神活泼,身体健壮,饮食大便均正常。
取穴
(l)主穴脾俞、肾俞、足三里。
(2)配穴肚腹胀大:公孙,四缝;大便酸臭:天枢,中懽;体质虚弱:,气海,肾俞。
【按五脏分型】
(1)脾疳型:症状:本病初起,主要为嗜食消食,此谓“疳气”。失治则为脾疳。
脾疳又名肥疳,或食疳。表现为面黄肌瘦肚腹胀大甚则坚硬作痛,青筋暴露,小便赤黄而少或如米泔,下利酸臭,舌苔黄腻,脉细无力,指纹紫滞。脾虚湿困者,胃呆纳少精神困倦嗜睡。湿热偏胜者,发热口干,消谷善肌性情焦躁。治法健脾消积。
方药:方用肥儿丸或资生健脾汤加减。
处方:①加减肥儿丸:太子参,白术,云苓、陈皮,扁豆,胡黄连,使君肉,芦荟,莱菔子、木香、槟榔、乌梅、麦芽。②加减资生健脾汤:处方:北条参、白术、云苓,枳实,藿香、山药、白扁豆,苡仁,泽泻,陈皮、乌梅、炒二芽。
(2)肺疳型:症状:除见脾疳主症外,兼见面色晄白,毛发焦枯,皮肤干燥,鼻孔赤烂、咳嗽气喘,常流清涕。
治法:理脾和胃,清肃肺热。方药:用参苓白术散合清肺饮加味方。处方:沙参、玉竹、麦冬、桔梗、山药、乌梅、紫菀、白术、百合、桑白皮、莲子、扁豆、苡仁、二芽。
(3)肝疳型:症状除见上述主症外,兼见,眼生雲翳(甚或夜盲,或角膜软化症以致失明)摇头揉目、号哭少泪,易怒脉露,燥渴烦急粪青如苔。
治法:清热平肝,补益脾肾。方药:用清热退翳汤加减。
处方:太子参、白术、云苓、山药、湖黄连、乌梅、杭菊花、木贼草、谷精草、青黛炒白芍、车前子二芽。
(4)心疳型:症状除主症外兼见面赤唇红,口舌生疮胸膈烦闷,小便赤涩盗汗饮冷,齘齿虚惊。
治法:清热泻火、理脾消积。方药:用自拟疳积散合泻心导赤汤加减。处方:玉竹、茯苓、白术、山药、乌梅、川黄连,木通,炒栀子,丹皮,车前子、鸡内金,麦芽。
肾疳型:症状:除主症外兼见颜面黧黑,牙宣齿衄,耳疮肛蚀头皮溃烂,手足发冷、爪甲晦暗。
治法:健脾温肾利水消积。方药:用实脾饮加减。
处方:黄芪、云苓、白术,防己,苡仁,大腹毛,陈皮,草豆蔻、泽泻,猪苓,益智仁,木香,二芽。
按语:以上是用五脏分型论治。但五疳之中又以脾疳为临床所最常见。其实除脾疳为疳积之本证外,其余四疳皆为兼证。都是在脾疳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变而成。此外在疳症整个发病过程中,如兼见烦渴引饮的为疳渴;阴虚潮热的为疳热,(又名疳痨)肠鸣泄泻;腹痛下利赤白为疳痢;胸腹胀满,头面手足浮肿为疳肿胀;吐下蛔虫,腹中扰痛,或口溢清涎为蛔虫,还有眼痛,鼻疳、牙疳、脑疳等等,名目虽多,实际都未出五疳之范围。
【按轻重分类辨治】
(1)轻证:症状:食欲不振,大便失常,口渴喜饮,嗜食香枯,消瘦腹大,发稀成穗、烦躁刁炒,夜睡不宁,五心发热,喜伏地卧,舌淡苔腻。指纹青紫。治法:初起实证为多。治法:可用消积导滞驱虫为主,佐以和胃清肝。方药:用自拟疳积散或消疳理汤加减。处方:北条参、白术、云苓、木香、乌梅、胡黄连、鸡内金,使君肉、陈皮、山药、炒五谷虫、芜荑炒三仙。
(2)重证:症状日久病情多虚。治法:宜补益为主,或消补兼施,总以理脾健胃为主,佐以消导驱蛔。方药:用加味参苓白术散或加减肥儿丸。处方:党参、白术、云苓、陈皮、扁豆、山药、乌梅、葛根、黄精、莲肉、苡仁、鸡内金、木香、炒三仙。
兼见五疳淫热,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胃呆纳少者。用鳖甲消疳汤,加味。
处方:鳖甲,地骨皮,青蒿,银柴湖,胡黄连,太子参,玉竹,石斛,鸡内金,白芍,乌梅,二芽。
随症加减:以上是辨证通用的代表方是在一般主证情况下使用,如有兼证,必须通权达变,随证加减,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临床上在主证的基础上病久脾肾阳气不足,出现肢冷便溏者,宜先用理中汤温阳祛寒,或用保元汤温阳益气,继用山药粥补脾止泻。口干唇红,舌光阴津耗伤者加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等以益胃生津。夜盲者用羊肝丸,目生云翳者加密蒙花,谷精草,夜明砂、浮肿者,应温阳利水,可用五苓合五皮饮加减。潮热咳逆者鳖甲消疳汤加减。疳泻疳痢者用自拟疳泻散或苓连葛根汤加味。气血虚惫者,加参芪归芍之类以补益气血。
附方:
(1)自拟疳积散(经验方)
处方:炒五谷虫30克,鸡内金30克,山药60克、白术60克,炒使君子肉30克,炒二芽各90克,焦山楂90克。
制服法:上药烘干研细末,每天服三次,每次服3克,糖水调服。
主治:疳积初起,有消积导滞,健脾、驱虫之功。
(2)加减消疳理脾汤
处方:胡黄连、芜荑,芦荟、使君子肉,焦三仙,莱菔子、木香、陈皮、白术、云苓、乌梅、槟榔。日1剂,水煎服,服3~5次。少量多饮。
方治:脾疳初起,体实有积者,先去其积用之。
(3)加减资生健脾汤
处方:北条参、白术、云苓、枳实、胡黄连、白扁豆、苡仁、泽泻、陈皮、乌梅、炒二芽。
主治:脾疳初起,有疳气症状,属轻证之类者。
(4)加减肥儿丸
处方:太子参、白术、云苓、陈皮、扁豆、胡黄连使君肉、芦荟、莱菔子、木香、煨肉豆蔻、炒麦芽。
主治:小儿疳积日久,胃虚虫动,腹大发脱,面黄口臭等症。
(5)自拟疳泻散(经验方)
处方:乌梅、胡黄连、使君子肉、鸡内金、白术、云苓、泽泻、猪苓、山药、葛根、车前子、石榴皮、苡仁米、炒谷芽。
主治:蛔疳长期腹泻者,有驱蛔止泻之功。
(6)加味参苓白术散
处方:党参、白术、云苓、陈皮、白扁豆、山药、乌梅、葛根、黄精、莲肉,苡仁、桔梗、二芽、荷蒂、鸡内金。
主治:疳积日久脾胃虚不进食、少气多困,中满痞噫、呕吐气逆,泄泻,或大病之后,补救脾胃。
(7)加减七味白术散
处方:北条参、白术、云苓、木香、藿香、葛根、二芽、乌梅、荷蒂。
主治:小儿消化不良所致的吐泻腹胀。
(8)鳖甲消疳汤
处方:鳖甲、地骨皮、青蒿、银柴胡、胡黄连、太子参、白芍、石斛、玉竹、鸡内金、谷芽、白薇、乌梅。
主治:五疳淫热、五心烦热、骨蒸盗汗、胃呆纳少、可用于夏季热。
(9)益胃汤加味。
处方:沙参、麦冬、玉竹、扁豆、石斛、花粉、葛根、山药、荷花、乌梅。
主治:病久阴津耗伤。口干舌燥,不食者,有生津养液之功。
(10)山药粥(食疗法)
药物:淮山药30克。晒干碾细末每天用30克,大米60克,煮稀粥,白糖调服。
连服1~2周。
主治:病后脾虚腹泻者。有补脾益气止泻之功。
(11)食疗法:鲜蟾蜍肉(肝)。每天取鲜蟾蜍肝和大腿肉2~4个煨汤食。连服1~2周。
主治:各种疳积有杀疳、补脾养肝之功。
一、小儿疳积食疗方---大麦粥
【来源】民间方
【原料】大麦米50克,红糖适量。
【制作】将大麦米浸泡轧碎,煮粥加红糖适量。
【用法】每日2次服食。
【功效】益气调中,消积进食。适用于小儿疳症、脾胃虚弱、面黄肌瘦、少气乏力。
二、小儿疳积食疗方---粳米胡萝卜粥
【来源】《寿世青编》
【原料】胡萝卜约250克,粳米50克。
【制作】将胡萝卜洗净切片,与大米同煮为粥。
【用法】空腹食,每日2次。
【功效】宽中下气、消积导滞。适用于小儿积滞、消化不发。
三、小儿疳积食疗方---茯苓煮鸡肝
【来源】民间验方
【原料】鸡肝30克,茯苓10克
【制作】将鸡肝、茯苓共煮。
【用法】吃肝喝汤,连服10天。
【功效】健脾生血、补益肝肾。适用于小儿疳积、身体亏虚。
四、小儿疳积食疗方---胡萝卜玉米渣粥
【来源】民间方
【原料】玉米渣100克,胡萝卜3~5克。
【制作】先将玉米渣煮1小时,后将胡萝卜洗净切片,放入再煮,待胡萝卜熟后即可。
【用法】空腹服,每日2次。
【功效】消食化滞。适用于小儿消化不良、食积腹痛。
五、小儿疳积食疗方---小米淮山药粥
【来源】民间方
【原料】淮山药45克(鲜者约100克),小米50克,白糖适量。
【制作】将山药洗净捣碎或切片,与小米同煮为粥,熟后加白糖适量调匀。
【用法】空腹食用。
【功效】健脾止泄、消食导滞。适用于小儿脾胃素虚、消化不良、不思乳食、大便稀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