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身柱 | 38-45 | 40 | 单穴 |
中脘 | 38-45 | 40 | 单穴 | |
天枢 | 38-45 | 40 | 双穴 | |
神阙 | 38-45 | 40 | 单穴 | |
第2天 | 脾俞 | 38-45 | 40 | 双穴 |
内关 | 38-42 | 30 | 双穴 | |
神阙 | 38-45 | 40 | 单穴 | |
第3天 | 肾俞 | 38-45 | 40 | 双穴 |
涌泉 | 38-42 | 30 | 双穴 | |
神阙 | 38-45 | 40 | 单穴 |
注:以上穴位循环灸。
【按语】
呕吐可发生在多种疾病过程中,临证当首先明确诊断。艾灸对因乳食所伤、外感风寒或精神因素等所致的呕吐疗效较好,对于急腹症、脑神经疾病以及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疾病引起的呕吐则应治疗原发症,对部分疾病可作为辅助治疗。
【案例】
吴某,男,1岁。
主诉:呕吐。前天早上吃奶后呕吐,中午开始腹泻,一天3次喂了培非康,昨日改成美赞成无乳糖奶粉,吃后还是呕吐,腹泻次数增加,稀黄酸臭,有点低烧,去医院检查,大便常规正常。
艾灸:处方:1日,灸身柱、中脘、天枢各30分钟;2日,灸脾俞、内关各30分钟;3日,灸肾俞、涌泉各30分钟;以上穴循环灸,每日加灸神阙穴60分钟。灸3日后症状悉数消失。继续灸1月体重增加,面色红润。
取穴
(1)主穴脾俞、肾俞、足三里、内关。
(2)配穴吐物酸臭:下脘,天枢;口渴欲饮、唇干:中脘、内庭;朝食暮吐:中脘,神阙;暖气频频、胸胁胀痛:太冲。
1.伤食呕吐
临床表现:吐出物多为酸臭乳块或不消化食物,不思乳食,口气臭秽,腹部作胀,大便秘结或泻下酸臭,舌苔多厚腻。
立法:和胃导滞。
主方:保和丸(《丹溪心法》)。
加减:伴大便秘结,矢气臭秽者,加枳实、大黄、槟榔,以通腑,消积,降逆:呕吐频繁不止者,加生姜汁,和胃降逆止呕。
2.胃热呕吐
临床表现:食入即吐,呕吐酸臭,口渴喜饮,身热烦躁,唇干面赤,大便气秽或秘结,小便黄短,舌红、苔黄,脉滑数。
立法:精热和胃。
主方:加味温胆汤(《医宗金鉴》),
加减:兼有食滞者,加焦三仙;如时时干哕或反复呕吐,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者,加花粉,乌梅,知母,以滋阴养胃,降逆止呕。
3.胃寒呕吐
临床表现:病起缓慢,病程较长,食久方吐,或朝食暮吐,吐出多为清水痰涎,或不消化残余乳食,不酸不臭,时作时止,面色白,精神疲倦,四肢欠温,或腹痛绵绵,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浈、苔白,脉细少力。立法:温中散寒。
主方:丁萸理中汤(《医宗金鉴》)。
加减:如呕吐清水痰诞,腹痛绵绵者,加肉桂、附子,以温阳散寒:如兼食欲不振者,加鸡内金、山楂,以健脾开胃。
4.肝气犯胃
临床表现:呕吐酸水,或频频嗳气,胸胁胀痛·精神郁闷,易怒多啼,舌质红、苔薄腻。
立法:疏肝理气。
主方:解肝煎(《景岳全书》)。
加减:如兼烦躁,舌红、菩黄者,加服左金丸;如兼便秘者,加郁李仁、生栀子、郁金,解肝郁而通便。
5.惊恐呕吐
临床表现:多发生于暴受惊恐之后,以呕吐清涎,面色忽青忽白,心神烦乱,睡卧不安,或惊惕哭闹为主症。
立法:镇惊止呕。
主方:定吐丸(《医宗金鉴》)。
加减:若有头晕目眩,加菊花、天麻以平肝熄风;惊惕不安者,加磁石、辰砂以宁心安神。
【伤食型呕吐】
①焦山楂10~15克,水煎少量频服,治油腻所伤及奶品所伤。②鸡内金10克,炒麦芽15克,水煎服,治疗一切饮食所伤之呕吐。
③生萝卜捣汁或萝卜子30克微炒,水煎服。少量多次服,治面食及豆类所伤。
【胃热型呕吐】
①绿豆粥:绿豆适量,白米50g,用适量水,文火煮成粥。分次温服。②莘荠适量洗净去皮,用水煎煮,少量多次服用。
③西瓜榨汁,每次兑入温水,少量多次服。
【胃寒型呕吐】
①鲜生姜捣汁。加少量开水中服。
②茴香粥:小茴香3~5克,红糖适量。待白米粥煮稠后,调入小茴香至沸腾数次,早晚温服。
③千姜粥:干姜研末,每次1~2克,粳米100克,水煎服,每日早晨起来后空腹食之。用于病程较长的胃寒呕吐。
【肝气犯胃型呕吐】
合欢花粥:干合欢花20克,或鲜合欢花40克,粳米50克,红糖适量。水煎煮成粥,分次内服。
(5惊恐型呕吐
①龙骨粥:生龙骨30g捣碎,用水煎煮1小时,澄清去渣取汁,将所取汁加糯米100g,红糖适量,煮成稠粥。早晚服用。
②酸枣仁粥:酸枣仁15g,用纱布袋包扎,粳米50g,水煎煮成稠粥,取出纱布袋,加红糖适量,每日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