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肌痉挛概述】
膈肌痉挛主要表现为不由自主地急促吸气后,声门突然关闭,以至于发出一种特有的声音,这种声音连续出现,就是呃逆。呃逆轻者,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常不治自愈;重者,24小时不止,甚至连续发作数日乃至更长。是不自主的膈肌间歇性收缩所致。若久病出现呃逆者。常为病情加重的表现。
直接支配膈肌的是膈神经或迷走神经,神经来自第3、4颈椎脊髓根的神经节(此处称呃逆中枢,此中枢上面还受延髓控制)。故凡有影响上述部位的某种因素存在,即可引起膈神经或迷走神经反射,导致膈肌痉挛,发生呃逆。祖国医学称“呃逆”、“哕症”,多由寒冷外袭、痰积食滞中阻而致气机逆乱产生呃逆。
【症状】
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证。实证见呃声连连,频频发作数小时,重时甚至昼夜不停,或间歇发作,数月不愈。如形气壮实。呃声响亮,胸脘痞闷。虚证形气虚弱,呃声低微,四肢逆冷。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中脘 | 48-54 | 50-70 | 单穴 |
足三里 | 45-52 | 50-60 | 双穴 | |
脾俞 | 48-52 | 6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
第2天 | 膈俞 | 47-53 | 50 | 双穴 |
膻中 | 45-50 | 40-50 | 单穴 | |
天突 | 45-48 | 40 | 单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
第3天 | 期门 | 45-50 | 50 | 双穴 |
太冲 | 45-48 | 50 | 双穴 | |
巨阙 | 45-50 | 50 | 单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注:以上穴位循环灸。
【按语】
灸法治疗此病疗效确切。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其思想顾虑和焦虑心理,主动配合治疗。可嘱患者连续缓慢吞咽温开水或碳酸饮料。
麦粒灸中魁穴治疗呃逆效果好。每次5~7壮,每日l~2次,一般l~3次收效。
【案例】
黄某,男,56岁。
主诉:频繁呃逆已9天,严重时,每分钟超过40次,无法工作,在某医院经中西药治疗未效。
查:呃逆频繁,舌红。苔薄黄,脉弦,证属热郁胸中,气机不畅,胃气上逆。
艾灸:按上表取穴灸疗,第一次灸后,呃逆已减大半,共灸3日而痊愈。
1.基本治法
治则:胃寒积滞、脾胃阳虚者温中散寒、通降腑气,针灸并用,虚补实泻;肝郁气滞、胃火上逆者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只针不灸,泻法;胃阴不足者养阴清热、降逆止呃,只针不灸,平补平泻。
处方:以任脉踰穴为主。
膈俞内关中腺天突膻中足三里
方义:本病病位在膈,故不论何种呃逆,均可用膈俞利膈止呃;内关穴通阴维脉,且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可宽胸利膈,畅通三焦气机,为降逆要穴;中院、足三里和胃降逆,不论胃腑寒热虚实所致胃气上逆动膈者用之均宜;天突位于咽喉,可利咽止呃;膻中穴位近膈,又为气会穴,功擅理气降逆,使气调则呃止。
加减:胃寒积滞、胃火上逆、胃阴不足者加胃俞和胃止呃;脾胃阳虚者加脾俞、胃俞温补脾胃;肝郁气滞者加期门、太冲疏肝理气
操作:诸穴常规针刺;膈俞、期门等穴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胃寒积滞、脾胃阳虚者,诸穴可用艾条灸或隔姜灸;中院、内关、足三里、胃俞亦可用温针灸,并可加拔火罐。
2.其他疗法
指针:翳风、攒竹、鱼腰、天突。任取一穴,用拇指或中指重力按压,以患者能耐受为度,连续按揉l~3分钟,同时令患者深吸气后屏住呼吸,常能立即止呃。
耳针:取膈、胃、神门、相应病变脏腑(肺、脾、肝、肾)。毫针强刺激;也可耳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穴位贴敷︰麝香粉0.5g,放入神阙穴内,伤湿止痛膏固定,适用于实证呃逆,尤其以肝郁气滞者取效更捷;吴茱萸10g,研细末,用醋调成膏状,敷于双侧涌泉穴,胶布或伤湿止痛膏固定,可引气火下行。适用于各种呃逆,对肝、肾气逆引起的呃逆尤为适宜。
沉苏四逆汤(姚树锦)
【组成】柴胡5g,白芍15g,枳实10g,甘草10g,沉香3g(中),苏子10g。【功效】舒肝理气,降逆缓冲。
【主治】膈肌痉挛、慢性咽炎、食管炎,属肝胃不和者。症见嗳气,泛酸,反胃,呃逆,或咽部异物感;舌红苔黄,脉沉细或弦细。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方解】本方以《伤寒论》四逆散为疏肝理气、和营解郁之方,改为汤剂以增强功效;加沉香降气止呕;苏子祛痰降逆,使理气降逆作用更佳。诸药合用,共奏舒肝理气,降逆缓冲之功。
【加减】食管灼痛者,加吴萸3g,黄连3g;嗳酸反胃者,加浙川贝母15g,乌贼骨15g,煅瓦楞15g;纳呆、消化不良者,加砂仁6g,鸡内金10g。
【点评】本方为治疗肝胃不和、胃气上逆所致病证的基础方。四逆散在临床应用范围极广,加沉香、苏子对于气机升降异常之证可谓得心应手,用之辄效。
【来源】戴丽三,《戴丽三医疗经验选》
【组成】旋覆花、竹茹各6克,生代赭石、潞党参各15克,法半夏9克,炒黄连5克,炒吴茱萸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功用】清泄肝胆郁热、和胃降逆。
【方解】方用旋覆代赭汤(旋覆花、半夏、党参、代赭石、甘草、生姜、大枣)为主药降气化痰、益气和胃;以左金丸(黄连、吴茱萸)清泻肝火。肝气犯胃、胃气上逆而致嗳气频频不止,用此方疗效颇佳。
【主治】嗳气不止、兼见胃脘微痛、头昏、口臭、口苦、欲呕、心烦,舌降、脉弦。可用于膈肌痉挛。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佳。
【来源】经验方,《中医治法与方剂》
【组成】代赭石24克,陈皮15克,旋覆花、竹茹、太子参各12克,丁香、柿蒂、天冬、麦冬、甘草、枇杷叶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功用】降逆止呃。
【方解】本方由旋覆代赭石汤、橘皮竹茹汤、丁香柿蒂汤加减化裁而成。增加了降逆止呕之效。加入滋阴的天冬、麦冬,减去了半夏、生姜等温热之品,有助于胃阴之复、胃气之降。故用之多效。
【主治】寒热错杂之胃气上逆、呃逆、声音低怯、下肢欠温、口干舌红、苔薄、脉细。可用于膈肌痉挛。
【加减】若加白芍15克,效果更佳。【疗效】屡用屡验,效果颇佳。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生石膏30克,知母9克,石决明30克,黄柏、栀子各9克,竹茹12克,旋覆花、赭石、枳实、川厚朴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清热降逆。
【方解】方用石膏、知母、黄柏、栀子、竹茹清气分之热;石决明、旋覆花、赭石平肝降逆;枳实、厚朴理气降逆。诸药相伍,共奏清热降逆之效。
【主治】呃逆(因热者),证见口干舌燥、面赤便秘、呃逆频急、其声高亢、脉必洪数。
【加减】如大便结,加大黄、元明粉各9克;如呃甚者,加刀豆30克。
【疗效】屡用效佳。
(1)橘茹饮:橘皮30克,竹茹30克,柿饼30克,生姜3克,白糖适量。以上诸品,加水煎熬2次,了
250克,加入白糖即成。本方有理气和胃,降逆、止呕之功效。尤宜于肝气不舒。横逆犯胃之呕吐之功效、嗳气频繁、心烦易努者服用。
(2)芦根竹茹汤:芦根50克,竹茹30克。上两味水煎去渣,每日分2次饮服。本方有清热和胃止吐之功
效。适用于胃热呕啰、反胃、口渴、心烦等症。
(3)竹茹粳米粥:竹茹50克,粳米50克,将竹茹水煎15-20分钟去渣留汁,再放入洗净粳米煮为粥。可
做早外主食,本方有清热益胃止呕之功效。尤其适用于胃虚积热的反胃呕吐。
(4)竹茹公英饮:竹茹30克,蒲公英30克,白糖适量。将竹茹、蒲公英加水煎汁,滤煎液中加入白糖适
量即可。本方有清热消炎。降逆止呕之功效。二药性较平和,清热而不伤胃,故为治疗胃热呕吐反胃之良药。
(5)青梅酒饮:青梅酒适量,色泽青绿,味美香醇,随意饮服之,治疗肠胃炎呕吐、腹疼等病症。
(6)乌梅橘皮茶:乌梅5枚,橘皮5克,开水冲泡,加盖闷15分钟,即可食服之。本方有和胃消食之功
效。可治烦渴、呕逆等。
(7)乌梅冰糖饮:乌梅12克,冰糖30克,上两味,加水适量,入瓦锅煎汤饮服。适用于胆道蛔虫症引起
的呕吐。
(8)乌梅川椒苦楠饮:大乌梅10个,川椒6克,苦楠皮25克。上三味同入瓦锅,加水煎,分2次服,治
蛔厥腹疼、呕吐蛔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