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寒概述】
畏寒是指患者怕冷,通过添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能缓解的称为畏寒。得温缓解是本症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症状】
(1)久病体弱,脉沉迟无力者,属虚寒证.是因久病阳气虚衰,不能温煦肌表所致。
(2)脘腹或其他局部冷痛剧烈,脉沉迟有力者,属实寒证。是因寒邪直接侵入体内,损伤脏腑或其他局部阳气所致。
【病因分析与鉴别】
在外感病初起之时,外邪乘之,正邪交争,郁遏阳分,使卫阳之气不能外达,肌表失其温煦,而恶寒。此时虽加衣近火,仍不能使外邪祛除,邪气郁遏不解,故不能使肌体之阳气宜达于表,因而得温却怕冷感无明显缓解,此所谓“恶寒”之理也。而当机体内伤久病,阳气虚于内,或寒邪过盛直中于里,损伤阳气,阳气既虚,则温煦肌表无力而出现怕冷之感觉。此时若加衣近火,防止阳气继续耗散,或以热助阳,使阳气暂时恢复,肌表得以温煦,故怕冷感即可缓解,此所谓“畏寒”之理也。两者的发生机制截然不同。简言之:恶寒为外邪郁遏阳分,阳气不能达表所致;畏寒为阳气虚损,不能(或无力)温煦肌表所致。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中脘 | 54 | 50 | 单穴 |
足三里 | 48 | 4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2天 | 命门 | 54 | 60 | 单穴 |
关元 | 54 | 60 | 单穴 | |
太溪 | 48 | 40 | 双穴 | |
第3天 | 气海 | 54 | 60 | 单穴 |
肾俞 | 54 | 60 | 双穴 | |
大椎 | 52 | 40 | 单穴 | |
第4天 | 风池 | 52 | 30 | 双穴 |
中极 | 54 | 60 | 单穴 | |
涌泉 | 52 | 60 | 双穴 |
注:(1)以上循环灸至愈;
(2)重灸命门穴治疗五更泻疗效佳。
【案例】
(1)杨丽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不孕伴畏寒症验案
患者女,36岁,结婚5年,膝下无子。四肢手足冰冷,平素畏寒,常有小腹冷痛,得热则减。中医诊断:脾肾阳虚,寒凝胞宫,气滞血瘀。西医诊断:子宫内膜异位性不孕症。取穴:三阴交、血海、关元、中极、子宫、子户、胞门、太冲。灸2月后,大便由稀软变正常,口干改善,排卵期乳胀改善,经行小腹闷但不痛,经行血块减少,基础体温双相正常,手足冰冷改善,体力增强,一年来没有感冒,偏头痛没有发作。
(2)周楣声长时间温和灸临证验案
戚某,女,53岁。黎明泄泻约7年,经中西医药物治疗效不显。患者形瘦畏寒,偶有腰酸痛,饮食正常,舌淡红苔薄,脉沉细。诊为五更泄。予命门穴施温和灸,每日早、晚各1次。施灸的温热感可从局部渗透于腹内,并在停灸后可持续1~2小时。经此法治疗月余而愈,1年后随访无复发。
按:五更泄系由肾阳虚弱,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水谷难以腐熟运化所致。命门位于十四椎之下,为督脉所入之门,其所在处与肾关系密切。故重灸命门,可借艾灸的温热之力,渗透皮肤直达深部,增强温补脾肾阳气的功效,可消除因命门火衰而致泄泻。
【艾灸体会】
艾灸扶正壮阳,温散寒邪,对本症有非常好的疗效。
[取穴]关元穴、足三里、和大椎。
[关元]由脐中心至耻骨联合上缘,作为五寸,仰卧,当脐下三寸处。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大椎]定穴位时正坐低头,该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灸法]悬灸。每穴灸10~15分钟,每天一次。
(一)心阳虚
1,临床表现:畏寒肢冷,面色晦黯,精神不振,心悸气短,心胸憋闷或疼痛,舌质紫黯而胖嫩,脉细弱或结代。
2,病因病机:心阳不足而畏寒肢冷,心悸气短;血脉痹阻故面色晦黯,心胸憋闷或疼痛。
3,治法:温阳通脉。
4,方剂:桂枝加附子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桂柱10~15g,白芍10~15g,附于10g,甘草10g。生姜6g,大枣5被。
方义:附子,桂枝温通心阳,白芍、甘草缓急复脉,生姜、大枣和胃调中。
加减,心胸憋闷,疼痛加红花、丹参、葛根活血。
5,变通法:如兼见明血虚者,可用炙甘草汤(《伤寒论》)加减,有温阳复脉、滋阴养血功能,药用桂枝、地黄、麦冬、党参、阿胶、甘草、生姜、大枣等。心阳不足甚者见有下肢水肿,可用真武汤(《伤寒论》)加减,药用白芍、附子、甘草、茯苓、白术、生姜等,温阳利水。
(二)脾阳虚
1,临床表现:畏寒肢冷,面色光白,精神不振,纳减腹胀,口淡不渴,脘腹冷痛,喜温喜按。大便稀溏甚至完备不化。舌淡苔白,脉沉细。
2,病因病机:中阳虚寒,阳气不足以温而畏寒肢冷,面色咣白;脾运无权故大便稀溏,甚至完各不化。
3,治法:温运脾阳。
4,方剂:理中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党参15g,白术15g,干姜6~10g,甘草6~10g。
方义:党参、白术补益脾气,干姜温中散寒,甘草和胃调中。
加减:畏寒肢冷甚者加附子,脘腹冷痛者加肉佳、昊萸,纳减腹胀者加砂蔻仁。
5,变通法:若脘腹局部冷痛剧烈者,可用大建中汤(《金匮要略》)加减,药用川椒、干姜,党参、饴糖等,温中止痛为主。如脘腹胀闷,口腻纳呆,泛恶欲吐,口淡不渴,腹痛便溏,身重困重,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濡缓,寒湿甚者上方合平胃散(《局方》)加减,药用苍术、厚朴、陈皮等,温运脾阳,燥湿除满。
(三)肾阳虚
l,临床表现;畏寒肢冷,面色苍白或黧黑,精神萎靡,腰膝酸冷,小便清长频数,耳鸣目眩,男子阳痿滑精、早泄,女子自带清稀或胎动易滑、宫寒不孕等。舌淡,两尺脉沉细弱。
2,病因病机:肾阳不振,阳气不足以温而畏寒肢冷,面色苍白;下元亏损故腰膝酸冷,小便清长频数。
3,治法:温补肾阳
4,方剂:右归丸(《景岳全书》)加减。
药物;熟地10~15g。附子6~10g,肉桂3~6g,鹿角10g,山萸肉10~15g,杞子10~1 5g,山药10~15g,杜仲10~15g,菟丝子10~15g,当归10~15g。
方义;附子、肉桂温阳,熟地、山药、山萸肉补肾,鹿角通督,当归、杞子补肝,杜仲、菟丝子壮阳。
加减:腰膝酸冷加桑寄生、川断。
5,变通法,可用肾气丸(《金匮要略》)加减。
【蜂蜜芝麻糊】
芝麻500克,核桃仁500克,蜂蜜适量。将芝麻与核桃仁以同比例的分量磨成粉末,每次取2大汤匙,加入适量的蜂蜜和温水充分混合后直接食用,每天2次。
【羊肉馄饨】
五味子、山茱萸、干姜(炮裂)、川椒(去目及闭合者微炒去汗)、桂心各30克,一起捣细罗为散。每日取羊肾1对,去脂膜细切,入上药散6克,木臼内杵如泥,作馅用,和面捻作馄饨,加水煮熟后食用,每日1次。
【益气祛寒粥】
粳米100克,党参20克(或东北人参6克),黄芪20克,生姜5片,白扁豆30克。上药加水常法共煮粥,每日1次,连服1周。
【松子蛋汤】
鸡蛋5个,海松子15克,香菇5朵,时令蔬菜酌量,醋鸡骨或鱼骨(鱼头)、盐、酒、胡椒适量。将海松子的壳敲破,使里面的白仁出现,将壳与仁一同下水煮,煮烂后用纱布布滤去渣。在滤过的汤内加人鸡骨或鱼骨再煮成汤汁,再用纱布滤去骨头,留汤备用。另取一只深锅,放2~3杯水烧沸,随即放醋(以尝到水有酸味为度),再煮沸,然后将鸡蛋打入,待蛋半熟即捞起,放在冷水内以除去蛋身酸味。另将已煮好的海松子鸡骨汤加热,放盐、酒及胡椒等调味,香菇切细放入,并将蛋从冷水里捞出,与配料蔬菜一同放入,略烫一下即成。每次食1个蛋,每日1~2次。
【当归素羊肉汤】
女人畏寒怕冷煲什么汤喝呢?首选当归素羊肉汤。当归20克人参10克 生姜10克 黄芪30克 羊肉300克 加水炖服。
【丹参陈皮粥】
丹参30克,陈皮I0克,糯米50克,红糖适量。将丹参、陈皮煎取浓汁,去渣,入播米、红糖,加水如常法煮成稠粥。每日2次,温热服食,10日为I个疗程,隔3日再服。
【二仙炖狗肉】
仙灵脾15克,仙茅10克,狗肉250克,肉桂、小茴香各5克,生姜10克,食盐适量。将仙灵脾、仙茅、肉桂、小茴香、生姜洗净,装入纱布袋内,扎口。把狗肉洗净,切块,放入沙锅,加人药袋、适量食盐,加水共炖,炖至狗肉熟烂,取出药袋,即可饮汤食肉。
【三七炖鸡】
母鸡一只洗净切成块状,三七片或粉10克,大砂锅中放入母鸡、三七、葱段、姜片、黄酒、食盐,加足清水开武火煮沸后再转文火 慢炖两小时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