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发热概述】
妇女每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以发热为主症,经净后其热渐退者,称为“经行发热”。若偶而出现1次经行发热者,不属此病之列.并应与经期感受外邪,或其他疾病引起的发热相区别。
【症状】
(1)血热内盛:经前或经期身热。面赤或心烦易怒,口干喜饮或尿黄便结,月经先期,经色鲜红,经量偏多,唇红舌赤,脉滑数。
(2)肝肾阴虚:经期或经后出现身热,或表现为午后潮热,伴见头晕目眩,耳鸣重听,胁痛,咽干,腰膝痠软,五心烦热,经行常延后,颧红唇赤,舌红少苔,脉虚细而数。
(3)气血虚弱:经期或经后发热,形寒肢冷,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咣白,舌淡苔白,脉虚弱。
(4)瘀热壅阻:经前或经期发热,小腹刺痛,经色紫黯,挟有血块,血块下后痛减.舌质黯有瘀点,脉沉弦数。
【病因分析与鉴别】
(l)血热内盛与肝肾阴虚:血热内盛是经前或经行气火偏旺,阳气外发,则身热面赤,肝郁气滞,气血失调,郁热不达,故经行发热。热扰心胸,则心烦易怒。热灼津伤,则口干咽燥,多饮。小便黄大便结。唇红舌赤,脉滑数为血热内盛之象。肝肾阴虚型是指素体阴虚,经期或经后阴血愈虚,阴虚不能敛阳,阳气益亢,故使经行潮热,手足心热。阴虚内热,则口干咽燥。月经量少,经色鲜红,虚火上浮,故颜赤唇红,心烦失眠,盗汗,是因津液随阳外泄之故。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征。
(2)气血虚弱:由于营卫失调,经行气随血泄,其气益虚故经行或经后发热,而热势不扬。中气不足,则少气懒言,肢体软弱无力,动则汗出。气虚冲任失固,则经行量多色淡。脾虚失运,故食少纳呆,或脾虚湿热下注,则白带量多。舌淡苔白润,脉虚缓,属中气不足之象。瘀血阻滞指气血运行不畅,营卫失调则经行发热,或时寒时热。
(3)瘀热壅阻:血瘀胞脉则经行不畅,色黯红,有血块。舌紫黯或舌边尖有瘀点,脉沉弦或涩而有力。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中脘 | 54 | 50 | 单穴 |
足三里 | 48 | 4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2天 | 期门 | 52 | 40 | 双穴 |
太冲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3天 | 肾俞 | 54 | 60 | 双穴 |
太溪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4天 | 大椎 | 52 | 40 | 单穴 |
曲池 | 48 | 30 | 双穴 | |
三阴交 | 48 | 30 | 双穴 | |
第5天 | 膈俞 | 54 | 50 | 双穴 |
血海 | 48 | 30 | 双穴 | |
内庭 | 48 | 30 | 双穴 | |
第6天 | 肝俞 | 54 | 40 | 双穴 |
阴陵泉 | 48 | 30 | 双穴 | |
行间 | 48 | 30 | 双穴 |
【艾灸体会】
经行发热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作,主要为气血营卫失调所致。临证须审因论治,但总以调气血、和营卫为主。其证虽有虚实之分,但治疗必须结合月经的特点,当以扶正祛邪为主,清热不宜过用寒凉,祛寒不可攻破,以免伤正气.经期患者要保持心情舒畅和饱满乐观的情绪。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经期避免感受外邪,禁止游泳、冒雨、房事生活等。加强饮食营养,经前与经期忌食生冷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1.肝郁化火发热
症状:经前或经期低热,经后即退,月经先期量多色紫质稠,或行经时间延长,胸闷胁胀,心烦,头晕或面红耳赤,或口苦,咽干,舌质偏红,苔薄或黄腻脉弦数。
(本症由于素禀肝盛),时值经期,冲任脉盛郁火失于宣达,这是肝郁化火现象证属于实。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调经。
方药: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
处方:丹皮,栀子,当归,柴胡各10克炙甘草6克,白芍、茯苓、白术各15克,青蒿15克,薄荷9克,生姜10克,水煎服。
2.阴虚火旺发热
症状:平时低热缠绵,经前或经后则热势升高,面红唇赤,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形体消瘦,月经大多超前,量少色黯红,舌红苔薄,脉细数。(本病由于平素阴血不足,经潮阴血更虚,阴虚则生内热,这是内伤于虚的发热。)治法:滋阴清热调经。
方药:加味地骨皮饮(金鉴)。
处方:生地15克,川芎9克,当归10克,白芍15克,地骨皮30克,丹皮10克,胡黄连15克,白薇15克,阿胶15克(烊化冲)。
3.胞宫血淤发热
症状:经前或经期低热,月经量少,色紫黯质稠,少腹疼痛拒按或痛如针刺,或腰强难转侧,面色黯黑,失眠多梦,口干不欲饮,舌质黯红或有紫斑,脉弦涩。(本症由于平素气滞血淤,或淤血兼寒湿内凝经行则血淤滞留胞宫。导致发热,这是营卫失调现象,证属血淤)。
治法:活血化淤,清热调经。
方药:失笑芍丹汤(自拟方)。
处方:五灵脂,生地黄各15克,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各10克,黄芩,柴胡,生蒲黄各10克,地骨皮30克。
4.气虚血亏发热
症状:经行微热,月经先期,量少色淡,心悸少寐,面目虚浮,头晕目花,倦怠神疲,舌体胖嫩,苔薄,脉细略数。(本症常缘于久病气血亏损或因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逢经期气血更虚所致)。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
方药:八珍汤加减。
处方:党参,白术,茯苓各15克,炙甘草6克熟地,当归各15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柴胡10克,白薇15克,益母草0克,泽兰15克,山楂15克。
【香薷扁豆汤】
香薷10克,白扁豆12克,陈皮6克,荷叶8克,白糖适量。将白扁豆炒黄捣碎,与香薷、陈皮、荷叶一同煎煮,煮沸后10分钟过滤,去渣取汁,加入白糖放温服用。中医认为暑天高热多湿,用香薷、荷叶清暑祛湿,用陈皮、白扁豆健脾和胃祛湿。合为清暑益气、祛湿退热,适用于暑湿型发热。
【生姜红糖汤】
生姜5~10片,红糖30~50克。将生姜去皮洗净切片,加红糖一并放入锅中,煮沸后10分钟即可,放温服用。一日可服2~3次。生姜有辛温解表、温中散寒的作用,红糖有益气、缓中、散寒止痛的作用。合为解表散寒、发汗退热。适用于风寒外感型发热。
【薄荷粥】
鲜薄荷30克,粳米50~100克,冰糖适量。先将薄荷洗净入锅,加水适量煎煮至汁浓时停火,过滤取汁备用,再将淘净的粳米入锅煮粥。粥将熟时,加入薄荷汁和冰糖,再煮1~2分钟即成。每日服1~2次。薄荷辛凉、清热解毒,粳米温中和胃。合为清热利咽,解毒退热,适用于风热外感型发热。
【姜葱苏叶橄榄汤】
生橄榄60克, 葱头15克, 生姜10克, 紫苏叶10克, 水煎去渣加少许食盐调味饮用.有发表散热, 健胃和中作用.
【葱鼓黄酒汤】
豆鼓15克加水一碗, 煎煮10分钟后, 再加洗净香葱根须30克, 继续煎5分钟, 最后加黄酒50亳升, 煮沸即可, 趁热服食.有解表和中作用.适用于风寒感冒, 发热、头痛、无汗, 虚烦, 或兼有呕恶, 腹痛, 泄泻等.
【薄荷姜参膏黄汤】
薄荷30片, 生姜2片, 人参5克, 石膏30克, 麻黄2克.上述诸药共制粗末, 水煎去渣取汁即成.代茶饮用.疏风散热, 解表止咳, 益气补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