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呕吐概述】
妇女月经来潮前或值经期,出现呕吐,经后逐渐停止,随月经周期呈现周期性发作者,称为“经行呕吐”,若月经期内偶而发生一、二次呕吐者,则不作经行呕吐论。
【症状】
(l)肝气犯胃:经行之际,呕吐频作,吞酸吸气,心烦易怒,纳呆神疲。经前胸闷乳胀,月经量少,色红有块。舌红,苔薄白,脉弦滑。
(2)痰饮伏胃:经行之际,呕吐痰涎。兼有口黏纳呆,饮水即吐,头晕心悸。月经后错,量少色淡。舌淡红,苔白腻,脉滑。
(3)脾胃虚弱:经行之,呕吐食物,食少腹胀,大便泄泻。月经先期,量多色淡,或后期量少。偏寒者呕吐多为清水,面色咣白,四肢不温,舌质淡嫩,脉沉细。偏热者多为干呕,口燥咽干,胃中嘈杂,舌质红,苔光剥少津,脉细。
【病因分析与鉴别】
经行呕吐主要是由于肝气犯胃、痰饮伏胃、脾胃虚弱所导致。
肝气犯胃主要由于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失和降,经前或经期冲气旺盛,而致阳明胃气壅滞不降,气逆于上,发生呕吐。同时伴有肝气不舒胸闷乳胀等症状,以脾胃素虚,运化失常,经行之际,气随脾胃更弱,致使清气下陷,浊气不降而上逆,发生呕吐:痰饮伏胃由于痰饮内伏,阻遏胃气,经行时加重了胃气的壅滞,气逆于上而发生呕吐。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中脘 | 54 | 50 | 单穴 |
足三里 | 48 | 40 | 双穴 | |
内关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2天 | 期门 | 52 | 40 | 双穴 |
太冲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3天 | 脾俞 | 54 | 50 | 双穴 |
梁门 | 54 | 50 | 单穴 | |
阴陵泉 | 48 | 30 | 双穴 | |
第4天 | 胃俞 | 54 | 40 | 双穴 |
丰隆 | 48 | 30 | 双穴 | |
三阴交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艾灸体会】
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不要暴饮暴食,刺激性食物不宜过多食用。适当增强锻炼以增强胃肠运化功能,和降胃气。艾灸治疗疾病注重整体调节,注重标本兼治,止呕同时注意调经。
主穴:中脘、足二里、梁门、内关、三阴交.
配穴:肝气犯胃加太冲;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痰饮伏胃加丰隆、阴陵泉.
操作:中脘、梁门直刺o.8—1.2寸,提插补泻平补平泻;足三里、三阴交常规操作;内关直刺o.5~0.8寸,平补平泻.
方义:中脘、粱门和中理气,降逆止呕;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内关通阴维历络三焦,四穴合用,补益脾胃,降逆止呕.三阴交为三阴经的交会穴,调经理血.
配太冲降逆止呕;脾俞、胃俞补益脾胃;丰隆、阴陵泉祛湿化痰,止呕.
(一)
【辨证】胃寒停饮。
【治法】温胃燥湿,行气止呕。
【方名】九仙夺命丹。
【组成】豆豉3克,木香3克,陈皮3克,山楂3克,草果1个,枳壳(麸炒)9克,茯苓9克,姜制厚朴9克,苍术9克。
【用法】上为末,姜汤调下6克,每日2次。
【出处】《叶氏女科证治秘方》卷一。
(二)
【辨证】胃热上冲。
【治法】清热利水,理气和胃。
【方名】山栀汤。
【组成】山栀4.5克,木通4.5克,黄芩3克,白术6克,陈皮6克,甘草0.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妇科玉尺》卷一。
1、白菜干100克、腐皮50皮、蜜枣2个。
制法与用法:先将白菜干略为浸泡片刻,洗净,与腐皮、蜜枣共放砂煲内,加适量清水煲汤,汤成后,用油、盐调味,佐膳。
2、沙参15克、麦冬12克、竹茹12克、生姜6克。
制法与用法:上三味,共放砂锅内水煎服,每天1次。
3、甘蔗汁适量、生姜汁适量。
制法与用法:每次用甘蔗汁一杯,生姜汁一汤匙,炖热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