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泄泻概述】
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大便溏薄,甚或水泻,日行数次,经净恢复正常者,称为经行泄泻,又称“经行而泻”、“经来泄泻”。临床也有平素有慢性腹泻,遇经行而发作加重者。本病属西医学之“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范畴。
【症状】
(1)脾气虚弱:月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大便溏薄,伴有脘腹胀满,神疲乏力,或面浮肢肿,经行量多,色淡质稀,舌淡红,苔白,脉濡缓。
(2)肾阳虚衰:经行或经后,大便泄泻,多发于黎明之时,伴有腰膝痠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经色淡,质清稀,舌淡,苔白,脉沉迟。
【病因分析与鉴别】
经行泄泻的辨证,根据大便的性状及泄泻时间,并参考兼证而辨脾虚或是肾虚。若大便溏薄,脘腹胀满者为脾虚;若五更泄泻,大便清稀如水,畏寒肢冷者为肾虚。脾气素虚,或饮食失调,劳倦内伤、久病或肝木乘脾等均可致脾胃虚弱,经行时气血下注冲任,脾气益虚,脾失健运,致“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浊混杂而下,而为脾虚泄泻;禀赋不足,或房劳多产、久病伤肾,导致肾阳虚衰,经行时经水下泄,肾气益虚,命门之火不足,不能温煦脾土,运化失常,引起经行肾虚泄泻。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中脘 | 54 | 50 | 单穴 |
天枢 | 54 | 50 | 双穴 | |
足三里 | 48 | 40 | 双穴 | |
第2天 | 肾俞 | 54 | 60 | 双穴 |
气海 | 54 | 60 | 单穴 | |
三阴交 | 48 | 30 | 双穴 | |
第3天 | 命门 | 54 | 60 | 单穴 |
关元 | 54 | 60 | 单穴 | |
上巨虚 | 48 | 30 | 双穴 | |
第4天 | 肝俞 | 54 | 40 | 双穴 |
太冲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5天 | 脾俞 | 54 | 50 | 双穴 |
阴陵泉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艾灸体会】
本病以泄泻伴随月经周期而出现为主要特点,不论是哪种原因所致,主要病机是脾失健运,正值经期,脾气益虚,清浊不分,水湿混杂而下引起泄泻。治当健脾补气为主,根据病因而佐以温肾或疏肝,并辅以调经。临床上应注意与经期偶因饮食不节,或伤于风寒而致泄泻者加以鉴别。在经期前和期间避免感受风寒,注意保暖;在饮食上注意调节,调节脾胃,以调经。
主穴:天枢、足三里、三阴交.
配穴:肾阳虚衰者加灸肾俞、命门、气海;肝木乘脾者加肝俞、太冲.
操作:足三里、三阴交常规操作;天枢直刺o.8~1.2寸,提插补泻,平补平泻.
方义:本病发病主要由脾失健运所致,故以脾俞、足三里健脾补气;天枢属胃经穴,为大肠的募穴,而且位于腹部,既可以健补脾胃,调理肠腑而止泻,又可调经;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可健脾补肾、止泻调经,针以补法或温灸法.配肾俞、命门、气海以温肾固本;肝俞、太冲平肝疏肝.
1.脾气虚型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大便泄泻,脘腹胀满,神疲肢倦,经行量多,色淡质稀,平时带下量多,色白质粘,无臭气,或面浮肢肿,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证候分析:脾气本虚,经前或经期气血注于冲任,脾气更虚,运化失职,水湿下走大肠,故使泄泻,脘腹胀满;脾主四肢,脾气虚弱,故神疲肢倦;水湿泛溢肌肤,故面浮肢肿;脾气虚失于统摄,冲任不固.故经行量多,色淡质稀;脾虚生湿,湿注下焦,损伤带脉,带脉失约,故带下量多,色白质粘。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也为脾气虚之征。
治疗法则:补脾益气,除湿止泻。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
方药:人参、白术、扁豆、茯苓、甘草、山药、连肉、桔梗、薏苡仁、砂仁。
若肝旺乘脾者,症见经行之际腹痛即泻,泻后痛止,或胸胁胀痛,烦躁易怒,治宜柔肝扶脾,理气止泻,方用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1]
2.肾阳虚型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大便泄泻,晨起尤甚,五更泄泻,腰酸腿软,畏寒肢冷,头晕耳鸣,月经量少,色淡,平时带下量多,质稀,面色晦黯,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素体肾阳不足,经前、经时气血下注,肾阳益虚,命火不温脾土,运化失职,水湿并走大肠,故经行泄泻;肾阳虚不能温养外府,故腰膝酸软;肾阳虚阳气不布,故畏寒肢冷;髓海失养,故头晕耳鸣;肾阳虚,湿浊下注冲任,故带多质稀;肾虚冲任不足,血失温化,故月经量少,色淡,面色晦黯,舌淡,苔白薄,脉沉迟无力,也为肾阳虚衰之征。
治疗法则:温阳补肾,健脾止泻。
方药举例:健固汤(《傅青主女科》) [2] 合四神丸(《证治准绳》) [3] 。
健固汤:人参、白术、茯苓、薏苡仁、巴戟。
四神丸: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生姜、大枣。
方中巴戟、补骨脂温肾助阳;吴茱萸温中和胃;人参、白术健脾益气止泻;茯苓、薏苡仁健脾渗湿;肉豆蔻、五味子固涩止泻。全方使肾气温固,脾气健运,湿浊乃化,泄泻遂止。
体质偏寒:可用生姜5片、红糖30克,水煎后,分2次服用,持续3天;
脾虚泄泻者:可用白扁豆60克、红枣60克、黑糯米适量,煮粥;肾虚者可用淮山药50克、糯米适量,煮粥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