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眩晕概述】
妊娠中晚期,孕妇出现头晕目眩,如坐舟车,甚或眩晕欲厥者,称妊娠眩晕。亦称“子晕’,或“子眩”。若伴有视物模糊,恶心欲吐,头痛等症,往往是子痫先兆。
现代临床一般将本症分为阴虚阳亢、气血亏虚、脾虚挟痰三种证型。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轻、中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症状】
(1)阴虚阳亢:妊娠五六月后,头晕、耳鸣、目眩,心烦,心悸失眠,腰脊痠痛,两腿痠软,或时有面色潮红。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而滑。
(2)气血亏虚:妊娠后期,头晕目眩,动作时加重,语音低微,心悸气短,心烦少寐,神疲纳呆,皮肤不润,面色咣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滑无力。
(3)脾虚挟痰:妊娠后期,头重眼花,头目眩晕,胸膈满闷,恶心纳少,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脉滑无力。
【病因分析与鉴别】
(l)妊娠阴虚阳亢眩晕与妊娠脾虚挟痰眩晕:均为虚中挟实、本虚标实之证。然前者为阴虚,后者属阳虚。其标实者,前者为阳亢,后者为痰郁,临床以阴虚阳亢者为多见。盖因妊娠之后,阴血聚以养胎,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偏亢,上扰清窍而致眩晕;脾虚挟痰眩晕,则因脾胃素虚,至妊娠后期,胞宫逐渐增大,影响气机升降,使脾运不健,湿聚生痰,痰气交阻,清阳不升,浊气不降而引起眩晕。其辨证要点为:阴虚阳亢眩晕者,症见头目眩晕,耳鸣眼花,并兼有肝肾阴虚(腰际痠痛,两腿痠软,少苔或无苔)及肝阳上亢(心烦急躁,面色潮红,舌质红,脉弦细)等症,而脾虚挟痰眩晕者,头目眩晕并感头重,且兼有脾阳不振,痰湿内停(胸膈满闷,恶心纳少,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脉滑无力)之候。
(2)妊娠气血亏虚眩晕:此为虚证。《景岳全书•眩运篇》说:“无虚不作眩”。多因脾胃素虚,化源不足,或妊娠恶阻较重,胃气受损,致气血亏虚,不能上奉,因而引起眩晕,耳鸣眼花。
妊娠眩晕一症,以阴虚阳亢者居多,若病情发展,常常出现头痛,手足面目浮肿,视物昏花,尿少,甚则恶心呕吐等症状,此为肝风欲动之候,若不及时治疗甚则发生子痫,所以对妊娠眩晕一症,应及早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脾俞 | 54 | 50 | 双穴 |
中脘 | 54 | 50 | 单穴 | |
血海 | 48 | 30 | 双穴 | |
第2天 | 胃俞 | 54 | 40 | 双穴 |
足三里 | 48 | 40 | 双穴 | |
丰隆 | 48 | 30 | 双穴 | |
第3天 | 肝俞 | 54 | 40 | 双穴 |
肾俞 | 54 | 60 | 双穴 | |
太溪 | 48 | 30 | 双穴 | |
第4天 | 风池 | 52 | 30 | 双穴 |
内关 | 48 | 30 | 双穴 | |
太阳 | 48 | 30 | 双穴 | |
第5天 | 百会 | 52 | 30 | 单穴 |
悬钟 | 48 | 30 | 双穴 | |
太冲 | 48 | 30 | 双穴 |
【艾灸体会】
妊娠眩晕是一个妊娠期多种疾病都可以出现的一个症状,可见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先兆子痫、内耳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眼部疾患等。而本节所讨论的妊娠眩晕,临床以眩晕为主证,相当于西医学轻、中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范畴,往往伴有高血压、水肿、蛋白尿,临床诊断并不困难。其重症往往是子痫的先兆症状,为产科重症之一,需住院治疗,以防止子痫的发生。经治疗不见好转,子痫频发,要适时终止妊娠,以减少母婴的死亡。
【气血虚弱型】
[主要症候] 妊娠期突然头晕目眩,天旋地转,站立不稳,闭目片刻即止,继之心悸、疲乏,头汗出,日发数次或数日一次。面色发白无华或萎黄,少寐纳差。舌淡嫩,苔白,脉细弱滑。
[治法] 补气养血。
[方药] 主方八珍汤(薛己《正体类要》)加味。
[处方] 当归15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熟地黄20克,党参20克,白术15克,茯苓30克,炙甘草6克,北黄芪20克,何首乌20克,天麻10克,钩藤15克。
[用法] 水煎服。
[加减] 胃纳差,大便溏者,去熟地黄,加山楂、麦芽。心悸不寐者,加酸枣仁、龙眼肉、夜交藤。
【肝阳上亢型】
[主要症候] 妊娠中后期头目眩晕,耳鸣,胸胁胀满,面红目赤,口干苦,甚则头痛,突然昏不知人,顷刻即醒,神志如常。舌红少苔,脉弦滑数。
[治法] 育阴潜阳,平肝熄风。
[方药] 主方杞菊地黄丸(董西园《医级》)加减。
[处方] 枸杞子20克,杭菊花15克,山茱萸15克,生地黄20克,山药30克,泽泻15克,茯苓30克,石决明30克,龟板30克,丹参15克,葛根30克,白芍20克。
[用法] 水煎服。
【痰浊壅盛型】
[主要症候] 妊娠中后期头晕目眩,头重胸闷泛恶,痰多,口淡或口粘。纳差,或面浮肢肿尿少。舌淡苔白,脉缓滑。
[治法] 健脾祛湿化痰。
[方药] 主方半夏白术天麻汤(程钟龄《医学心悟》)加减。
[处方] 法半夏12克,白术20克,天麻15克,陈皮6克,茯苓30克,北黄芪30克,炙甘草6克,蔓荆子15克,生姜3片,大枣15克,钩藤15克,丹参15克。
[用法] 水煎服。
[加减] 如痰浊较甚者,加礞石、石菖蒲、制胆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