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消渴概述】
妊娠期间,以口渴多饮为主要表现者,称为“妊娠消渴”,或称“妊娠口渴”。
本症与子烦应有区别,本症是指妊娠期间口渴喜饮,多因热伤津液所致;子烦是指妊娠期间,烦闷不安,郁郁不乐,多因火热乘心所致。临床上将本症分为胃火炽盛、胃阴亏虚、肝郁化火三种证型。
本症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妊娠合并糖尿病。
【症状】
(1)胃火炽盛:妊娠期间,口渴喜冷饮,消谷善饥,面红唇赤,烦躁,口臭,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操,脉滑数。
(2)胃阴亏虚:妊娠期间,口渴喜饮,唇澡咽干,或善食易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少或薄白而干,脉滑细数。
(3)肝郁化火:妊娠期间,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燥易怒,胸胁胀闷,舌红,苔黄,脉弦数。
【病因分析与鉴别】
(1)胃火炽盛妊娠消渴与胃阴亏虚妊娠消渴:二者虽为胃热之证,但有虚实之分。胃火炽盛者因孕后外感燥热之邪,或肝郁化火犯胃,胃热炽盛,热盛伤阴,津液亏虚所致,其临床特点:口渴喜冷饮,消谷善饥,面红唇赤,烦躁口臭,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胃阴亏虚者因素体阴虚,孕后阴血下聚养胎,阴血益感不足,阴虚火旺,灼烁津液所致。其临床特点:口渴喜饮,唇燥咽干,或善食易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2)肝郁化火妊娠消渴:因素性抑郁,肝郁气滞,孕后胎体渐大,影响气机升降,气滞更甚,郁而化火,灼伤津液,而致妊娠消渴。其临床特点为:口渴喜冷饮,口苦咽干,面红目赤,烦躁易怒,胸胁胀闷。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胃脘下俞 | 54 | 60 | 双穴 |
列缺 | 48 | 30 | 双穴 | |
照海 | 48 | 30 | 双穴 | |
第2天 | 脾俞 | 54 | 50 | 双穴 |
中脘 | 54 | 50 | 单穴 | |
足三里 | 48 | 40 | 双穴 | |
第3天 | 肾俞 | 54 | 60 | 双穴 |
关元 | 54 | 60 | 单穴 | |
太溪 | 48 | 30 | 双穴 | |
第4天 | 肺俞 | 54 | 50 | 双穴 |
膈俞 | 54 | 50 | 双穴 | |
血海 | 48 | 30 | 双穴 | |
第5天 | 胃俞 | 54 | 40 | 双穴 |
内庭 | 48 | 30 | 双穴 | |
内关 | 48 | 30 | 双穴 | |
第6天 | 行间 | 48 | 30 | 双穴 |
太冲 | 48 | 30 | 双穴 | |
三阴交 | 48 | 30 | 双穴 |
【艾灸体会】
本症相当于西医学的妊娠合并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有一定遗传倾向而原因未完全明了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妊娠合并糖尿病可有三种情况:原有糖尿病的基础上合并妊娠;妊娠前为隐形糖尿病,而妊娠后发展为临床糖尿病;妊娠后新发生的糖尿病。本症属高危妊娠,严重影响母婴健康。容易导致妊高征、子痫及其并发症、感染、羊水过多、早产、巨大儿、崎形儿、死胎及新生儿死亡,所以必须引起重视。本症应艾灸结合现代医学综合治疗。
【体针】
1.取穴:鱼际、太渊、心俞、肺俞、胰俞、金津、玉液、承浆。
手法:补泻兼施。每次3- 4穴, 每日或隔日一次。适用于阴虚热盛证。
2.取穴:内庭、三阴交、脾俞、胃俞、胰俞、中脘、足三里。
手法:补泻兼施。每日3- 4穴, 每日或隔日一次。适用于气阴两虚证。
3.取穴:太溪、太冲、肝俞、胰俞、肾俞、足三里、关元。
手法:补泻兼施。每日3- 4穴, 每日或隔日一次。 适用于阴阳两虚证。
【耳针】
取穴:内分泌、胰、肾、三焦、神门、肺、胃。
方法:耳穴埋丸,外以胶布固定。每次取一侧耳穴,留5天, 7次为一疗程。
【阴虚热盛证】
[主要症候] 口燥咽干,烦渴多饮,消谷善饥,或心烦失眠,大便秘结,尿频量多,舌红少津,脉滑数。
[治法] 养阴清热。
[方药] 增液汤合白虎汤加减(《温病条辨》)
[处方]生地、玄参、冬生石膏、知母、黄芩、黄连、天花粉。
[加减] 妊娠早期,呕吐酸水或苦水者,加陈皮、竹茹、半夏、乌梅等和胃抑肝,降逆止呕。胎动下血、色红,伴腰酸腹坠者,加阿胶、苎麻根养阴凉血止血;续断、菟丝子固肾安胎。妊娠中晚期,见头晕目眩、心悸怔忡、少寐多梦、颜面潮红等阴虚肝旺证候者,治宜育阴潜阳,加山茱萸、石决明、钩藤、龟甲、首乌。
【气阴两虚证】
[主要症候] 气短乏力,失眠多梦,头晕耳鸣,口干欲饮,大便干燥,尿频量多,舌胖苔白,脉沉细滑。
[治法] 益气养阴。
[方药] 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合增液汤加减(《温病条辨》)。
[处方] 太子参、冬五味子、生地、玄参、黄精、玉竹、天花粉、山萸肉、枸杞子。
[加减] 呕吐不止者加苏叶、陈皮、黄连、竹茹等,抑肝和胃,降逆止呕。
【阴阳两虚证】
[主要症候] 形寒肢冷,面色无华,腰酸耳鸣,口吁喜热饮,纳差便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润,脉沉细。
[治法] 滋阴补阳。
[方药] 右归饮加减(《景岳全书》)。
[处方] 干地黄、山萸肉、山药、枸杞子、泽泻、肉桂、茯苓、龟甲、菟丝子。
[加减] 小便频数量多者,加嗓螵蛸、益智仁固肾缩尿。大便溏者加补骨脂。脘腹冷痛呕吐清水,加砂仁、生姜、夏温胃降逆止呕,陈皮、木香理气行滞。
【阴虚热盛证】
[瓜蒌羹]
食材:鲜瓜蒌根250g,冬瓜250g,淡豆豉、精盐适量。
做法:将鲜瓜蒌根、冬瓜分别洗净去皮,冬瓜去籽切成片,与豆豉同放锅内加水煮至瓜烂时加盐少许即成。适量食之,连服3- 4周。
功效:润肺化燥、生津止渴。
[菠菜银耳汤]
食材:菠菜根100g,银耳10g。
做法:菠菜根洗净,银耳泡发,共煎汤服食。每日1-2次,连服3-4周。
功效:润燥滋阴,生津止渴。
【气阴两虚证】
[知母人参茶]
食材:知母15g,人参10g。
做法:将知母、人参洗净,文火煮汤,代茶饮之。连服2- 3周。
功效:清热生津,止渴润燥。
[香菇烧豆腐]
食材:嫩豆腐250g,香菇l00g, 盐、酱油、味精、香油各适量。
做法:豆腐切成小块。在砂锅内放入豆腐、香菇、盐和清水。中火煮沸改文火炖15分钟,加入酱油、味精,淋上香油即可食用。适量服之,不宜过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