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动不安

所属科室:妊娠病症状
所属部位:腹部

更新时间 : 2/4/2021 5:07:50 PM

【胎动不安概述】
妊娠期出现腰痠、腹痛,小腹下坠,或阴道少量流血者,称为“胎动不安”,亦称“胎气不安”。 《诸病源候论》“胎动不安者,多因劳役气力,或触冒冷热,或饮食不适,或居处失宜”所致,同时认为本病“轻者转动不安,重者便致伤堕”。并提出“若其母有疾以动胎,治母则胎安,若其胎有不牢固.致动以母病者,治胎则母瘥”的治疗原则。《景岳全书。妇人规》“凡妊娠胎气不安者,证本非一,治亦不同。盖胎气不安,必有所因,或虚或实或寒或热,皆能为胎气之病,去其所病,便是安胎之法。故安胎之法不可执一,亦不可泥其月数,但当随证随经,因其病而药之,乃为至善。若谓白术、黄芩乃安胎圣药,执而用之,鲜不误矣。” 临床上胎动不安一般分为气虚、血虚、肾虚、血热、气郁、外伤六种证型 本病类似于西医学的先兆流产、先兆早产。

【症状】

(l)气虚:妊娠期,腰痠腹痛,小腹空坠,或阴道少量流血,色淡质稀,神疲肢倦,气短懒言,面色咣白,舌淡,苔薄脉缓滑。
(2)血虚:妊娠期,腰痠腹痛,胎动下坠,阴道少量流血,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黄,舌淡,苔少,脉细滑。
(3)肾虚:妊娠期,腰痠腹坠痛,或伴阴道少量流血,色黯淡,头晕耳鸣,小便频数,或曾屡次堕胎,舌淡,苔白,脉沉细而滑。
(4)血热;妊娠期,腰痠腹痛,胎动下坠或阴道少量流血,血色深红或鲜红,心烦少寐,口渴喜冷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5)气郁:妊娠期间,腰痠胎动,腹痛隐隐,下血黯红,精神抑郁,心烦易怒,胁肋胀痛,嗳气食少,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
(6)外伤:妊娠期,跌仆闪挫,或劳力过度,继而腰腹疼痛,胎动下坠,或伴阴道流血,精神倦怠,舌质正常或稍黯,苔白,脉滑无力。

【病因分析与鉴别】

(1)气虚胎动不安与血虚胎动不安:均为虚证。气虚者,多因孕妇体质赢弱,或脾胃素虚,中气不足,或孕后得疾,损伤正气,气虚不能载胎、护胎,以致冲任不固,胎动不安;血虚者,多由素体血亏,或孕后患病,损伤阴血,冲任不足,无以荫胎,以致胎动不安。其辨证要点为:气虚胎动不安,必兼面色咣白,气短懒言,畏寒,舌淡,脉弱等,血虚胎动不安,必兼头晕心悸,面色萎黄,皮肤不润,脉细无力等。临床上,气血两虚胎动不安者,亦较常见.
(2)肾虚胎动不安:多因禀赋素弱,先天不足,或房室不节,耗伤肾气,或屡孕屡坠,损及下元,以致冲任不固,胎动下坠。辨证要点在于腰痠疼痛,两腿软弱。惟肾虚胎动不安.尚有阴虚、阳虚之别。肾阴虚者,应有阴虚内热之象,如面色潮红,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口干不欲饮,舌红而干,脉细数等。肾阳虚者,应有元阳不振之象,如四肢不温,面如积尘,尿频或失禁,舌质淡,脉沉细,两尺尤弱等。
(3)血热胎动不安:多因素体阳盛,怀孕后阴血聚以养胎,阳气愈亢,阳盛则热,热扰血海,损动胎元,或孕后染疾,邪热下扰冲任,以致胎动不安。辨证要点为:小腹胀痛,腰痛痠楚,口干咽澡,下血鲜红。
(4)气郁胎动不安:多因孕后愤怒伤肝,肝气郁滞而致胎动不安。辨证要点为:必见肝郁证候,如精神抑郁,心烦易怒,胁肋胀痛,嗳气食少,脉弦滑等。
(5)外伤胎动不安:多因跌仆、挫闪或持重涉远,损伤冲任,气血紊乱,不能载胎,养胎,以致突然胎动不安,腰痠腹痛,阴道下血。
胎动不安、胎漏、妊娠腹痛三者,关系极为密切。妊娠腹痛若继而腰痠、阴道下血;或者胎漏兼见小腹下坠疼痛、腰痠者,均属胎动不安。因此,妊娠腹痛与胎漏,乃是胎动不安之轻症;胎动不安,则是妊娠腹病及胎漏之重症。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中脘5450单穴
足三里4840双穴
脾俞5450双穴
第2天膈俞5450双穴
血海4830双穴
梁丘4830双穴
第3天肾俞5460双穴
太溪4830双穴
复溜4830双穴
第4天气海5460单穴
百会5230单穴
膻中5450单穴
第5天肝俞5440双穴
期门5240双穴
太冲4830双穴
第6天曲池4830双穴
外关4830双穴
行间4830双穴


【艾灸体会】

胎动不安的诊断首在确定其胎未殒,而后细审阴道流血的量、色、质,腰痠腹痛的性质、程度,并结合全身症状进行综合分析。治法总以安胎为主,安胎之法又有补肾、扶脾、益气、养血、清热、祛瘀的不同。另外,由于胎动不安常是堕胎、小产的先兆,施治本病之时,尚须观察患者腰腹疼痛的轻重和阴道流血之多少,适时结合妇科及有关的辅助检查,一经确诊堕胎,小产难免者,即不可再行安胎,当以去胎益母为要,以免变生不侧。
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优郁恼怒和思想过度紧张。尽量避免一切可以引起子宫收缩的刺激,如重复的阴道检查等。应禁房事。

【体针】

[取穴]

主穴:中脘、足三里、脾俞、肾俞、外关、行间.

配穴:气虚者加气海、百会、膻中;血虚者加膈俞、血海;肾虚者加太溪、复溜;血热者加曲池、太冲;气郁者加肝俞、期门、太冲;外伤者加膈俞、血海、梁丘、委中、气海。

[操作]

毫针刺,针刺平补平泻,虚者可加艾灸。中脘沿皮向下平刺0.8寸,足三里直刺1.2寸,脾俞向脊柱方向斜刺0.8寸,肾俞针刺1寸,外关直刺1寸并向内关透刺,行间直刺0.5寸。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方义]

取胃募中脘、胃之下合穴足三里以益气扶脾助生化之源,配以脾俞、肾俞以补脾益肾,加强脾肾之气以固冲任止血而安胎。外关为八脉交会穴之一,《玉龙歌》云:腹中疼痛亦难当,大陵、外关可消详。行间乃足厥阴肝经之荥穴,有益肝肾,调冲任之功。诸穴合用起到补脾益肾、养血安胎之目的。气海、百会、膻中补气养血安胎;膈俞、血海养血安胎;太溪、复溜补肾安胎;曲池、太冲清热养血、止漏安胎;肝俞、期门、太冲舒肝理气安胎;膈俞、血海、梁丘、委中、气海扶气养血、安胎止漏。

【肾虚型】

[主要证候] 妊娠期腰酸腹痛,胎动下坠,或伴阴道少量流血,色黯淡,头晕耳鸣,两膝酸软,小便频数,或曾屡有堕胎,舌淡,苔白,脉沉细而滑。

[治则] 补肾益气,固冲安胎。

[方药] 寿胎丸加党参、白术。

[加减] 

若肾阴虚者,兼有手足心热,面赤唇红,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滑而数,治宜滋阴补肾,固冲安胎,方用寿胎丸加熟地、山茱萸、地骨皮;阴道流血者,酌加女子、旱莲草。

若肾阳虚者,兼有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面色晦黯,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而迟,治宜补肾助阳,固冲安胎,方用补肾安胎饮(《中医妇科治疗学》)。

[处方] 人参、白术、杜仲、续断、益智仁、阿胶、艾叶、菟丝子、补骨脂、狗脊。

[方义] 方中菟丝子、补骨脂补肾助阳而益精气;续断、杜仲、狗脊补肾强腰,安胎止痛;益智仁温肾缩小便;阿胶、艾叶养血暖宫,止血安胎;人参、白术益气载胎。

【气虚型】

[主要证候] 妊娠期,腰酸腹痛,小腹空坠,或阴道少量流血,色淡质稀,精神倦怠,气短懒言,色光白,舌淡,苔薄,脉缓滑。

[治则] 益气固冲安胎。

[方药] 举元煎加续断、桑寄生、阿胶。

[加减] 若阴道下血量多者,酌加呜贼骨、艾叶炭以固冲止血。

【血虚型】

[主要证候] 妊娠期,腰酸腹痛,胎动下坠,阴道少量流血,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黄,舌淡,苔少,脉细滑。

[治则] 补血固冲安胎。

[方药] 苎根汤《妇人大全良方》)加川断、桑寄生。

[处方] 干地黄、苎麻根、当归、芍药、阿胶、甘草。

[加减] 若气血两虚者,见孕后腰腹坠痛,阴道少量流血,色淡质稀,头晕眼花,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脉细滑。治宜补气养血,固肾安胎,方用胎元饮(《景岳全书》)。

[处方] 人参、当归、杜仲、的、熟地、白术、陈皮,炙甘草。

【血热型】

[主要证候] 妊娠期,腰酸腹痛,胎动下坠,或阴道少量流血,血色深红或鲜红,心烦少寐,渴喜冷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则] 清热凉血,固冲安胎。

[方药] 保阴煎。

[加减] 若下血较多者,酌加阿胶、旱莲草、地榆炭凉血止血;腰痛甚者,酌加菟丝子、桑寄生固肾安胎。

【外伤型】

[主要证候] 妊娠期,跌仆闪挫,或劳力过度,继发腰腹疼痛,胎动下坠,或伴阴道流血,精神倦怠,脉滑无力。

[治则] 益气养血,固肾安胎。

[方药] 加味圣愈汤(《医宗金鉴》)。

[处方] 当归、白芍、川芎、熟地、人参、黄芪、杜仲、续断、砂仁。

[加减] 若阴道流血量多者,去当归、川芎之辛窜动血,酌加阿胶、艾叶炭止血安胎。

【瘕瘕伤胎型】

[主要证候] 孕后阴道不时少量下血,色红或黯红,胸腹胀满,少腹拘急,甚则腰酸,胎动下坠,皮肤粗糙,口吁不欲饮,舌黯红或边尖有瘀斑,苔白,脉沉弦或沉涩。

[治则] 祛瘀消瘕,固冲安胎。

[方药] 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加续断、杜仲。

[处方] 桂枝、茯苓、芍、丹皮、桃仁

[方义] 方中桂枝温通血脉,配茯苓渗利行瘀,并能益脾安胎而为君;丹皮、赤芍合桃仁活血祛瘀清热而为臣佐;续断、杜仲固肾安胎。诸药同用共收消瘕安胎之效。

【杜仲人参中药汤】

[食材] 杜仲、芎藭、阿胶、当归各60g ,熟干地黄、甘草各30g,以及艾叶1把。大枣1枚。

[做法] 将上诉药材均匀的混合在一起后,研制成粉末备用。最后,每次服用时,取15g的药粉,与大枣一同放入锅中,倒入220ml的水,进行煎煮。待锅内的水大致剩下150ml左右,即可服用。

【芎藭阿胶汤】

[食材] 芎藭、阿胶、续断、当归各9g ,葱白6g。

[做法] 均匀的混合在一起后,放入砂锅内,加入适量的清水,煎煮成汤药,即可饮用。

【龙骨阿胶粳米粥】

[食材] 龙骨末、艾叶末各1g,阿胶0.5g,20g的粳米。

[做法] 洗净后,一同放入锅内,加入适量的清水,熬制成粥,即可食用。

【杜仲续断枣丸】

[食材] 续断、杜仲各5g,红枣适量。

[做法] 将续断和杜仲均匀的混合在一起,研磨成粉末。最后,将药粉和大枣一同放入锅内,加入适量的水,熬制成膏状,制成梧桐子般大小的药丸即可。

【地榆生姜汤】

[食材] 地榆、熟地、半夏、甘草、黄耆、川芎、当归、白术、芍药、茯苓、艾叶、阿胶各7g,生姜适量。

[做法] 均匀的混合在一起后,放入锅内,加入适量的清水,煎煮成汤药服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