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眩晕

所属科室:产后病症状
所属部位:头部

更新时间 : 2/4/2021 5:18:19 PM

【产后眩晕概述】
产后忽然头晕目眩,目旋眼花,不能起坐,或心中满闷,恶心呕吐.甚则口噤神昏,不省人事或痰涌气急,甚则神识昏迷,称为“产后眩晕”。《金匮要略》称“郁冒”。后世称“血晕”,“血运”、“血厥”。乃产后危证之一,如不及时抢救,易致暴脱,故应引起重视。

【症状】

(1)血虚:恶露过多,时时昏晕,面色苍白,心悸,恶心呕吐,甚至昏不知人,气随血脱,则眼闭口开,手撤肢冷,冷汗淋漓。舌淡无苔,脉微细或浮大而虚。
(2)血瘀:恶露过少或不下,少腹阵痛拒按,甚至心下急满,气粗喘促,或痰涎上涌:突然神昏口嘴,不省人事,两手握拳。牙关紧闭,面色紫黯,舌唇发紫,脉涩。

【病因分析与鉴别】

(1)产后血虚眩晕:平素血虚气弱,复因产后失血过多,或过度劳倦,以致营血下夺,孤阳上冒而致眩晕,其则气随血脱,出现脱证。其特点为,产后失血过多,未能复原,始则眩晕,渐至出现脱证。气脱者,面白,冷汗淋漓,脉微欲绝。血脱者,不省人事,面色苍白,脉浮大而虚。
(2)产后血瘀眩晕:多因产后恶露不下瘀血上攻心胸,扰乱心神所致。辨证要点为;产后恶露过少,少腹阵痛拒按,舌紫,脉涩,或有牙关紧闭,两手握拳等闭证表现。
(3)产后血虚眩晕与产后血瘀眩晕的鉴别要点是:前者恶露必多,后者恶露必少;前者属虚,昏迷时则见脱证,后者属实,昏迷时则见闭证。需要指出的是,产后眩晕虽有虚实之分,惟虚者为真虚,实者却为假实。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关元5460单穴
人中4830单穴
支沟4830双穴
第2天内关4830双穴
神门4830双穴
中极5460单穴
第3天上星5030单穴
印堂4830单穴
三阴交4830双穴


【艾灸体会】

(l)艾灸治疗产后眩晕有一定疗效。对于危重之候,应采用综合疗法积极抢救;为杜绝本病的发生或复发,平素应根据患者体质虚实进行积极的防治

【方一】

[取穴] 气海。

[操作] 取仰卧位,患者下肢屈曲。用艾条灸气海30~60分钟。

【方二】

[取穴] 主穴为百会、足三里。呕吐配中脘;心悸配内关。

[操作] 百会沿皮向前针0.3~0.5寸,内关针0.5~0.8寸,中脘、足三里针0.5~1寸,均用刮针手法,留针5~15分钟,5分钟行针1次。

【方三】

[取穴] 

主穴:水沟、足三里、三阴交。

配穴:胸闷欲Ⅱ士者,加内关;心悸者,加神门;气血瘀滞者,加中极。

[操作] 根据虚补、实泻原则操作;虚证者亦可采用灸法治疗。

[方义] 督脉主阳,针刺水沟以回阳救逆;足三里、三阴交补益脾胃,令气血生化有源;内关降逆止呕;神门安神定悸;中极起于胞中,调理冲任,活血化瘀。

【耳针】

[取穴] 降压沟、脑干、内分泌、皮质下、神门、眼、心等。

[操作] 

每日或隔日针1次,每次选用其中1 ~ 2个穴位,留针3 0分钟,7 ~ 1 0天为1疗程。亦可用埋针法或王不留行子代替埋针,每日按压2 ~ 3次。

【血虚气脱】

[主证] 产后失血过多,突然晕眩,面色苍白,胸闷心悸,恶心呕吐,渐至昏不知人,眼闭口开,手撒肢冷,冷汗淋漓,舌淡无苔,脉微欲绝,或浮大而虚。

[治则] 益气固脱。

[代表方] 参附汤(《校注妇人良方》)。

[常用中药] 人参、附子。

[变证] 若阴道池血量多不止,则在上方中加姜炭、黒芥穗,以增强止血之力。

【血瘀气闭】

[主证] 产后恶露不下或量少,小腹阵痛拒按,甚则心下急满,气粗喘促,神昏口噤,不省人事,两手握固,牙关紧闭,面色紫黯,唇舌均紫,脉涩。

[治则] 行血逐瘀。

[代表方] 夺命散(《妇人大全良方》)加当归、川芎。

[常用中药] 没药、血竭。

【方一】

[食材] 良姜10克,鸡蛋2枚,米醋15毫升。

[做法] 先将良姜研粉,鸡蛋打入姜粉内调匀,入锅干炒,待炒之将熟时,用米醋炙后即成。

[功效] 温养气血,保津醒神。

【方二】

[食材] 百草霜9克,冲服,或蒲黄100克。

[做法] 水煎代茶饮。

[功效] 止血救逆,活血散瘀。

【方三】

[食材] 芡实60克,红枣10枚,花生30克,红糖适量。

[做法] 将芡实、红枣、花生与红糖共煮成粥,可长期服食。

[功效] 益气血、补脾胃。

【方四】

[食材] 牛肉500克,黄芩50克、川芎50克、红枣10个、姜片1块。

[做法] 先将牛肉清洗、切成片,放到锅中,再加冷水;再将黄芩、川芎、红枣、姜片放进锅中,用温火煮烂后吃荤喝粥。

[功效] 补血补气。

立即观看 8/12/2021 1:47:24 PM
立即观看 8/12/2021 1:50:00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