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概述】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形成囊肿者,称为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俗称“巧克力囊肿”)。本病多发于25-45岁,发病率为该年龄段女性的10%-15%,是常见的妇科疾病。
【症状】
以小腹下坠,性生活不适,痛经、腰骶痛、不孕为主症。气虚证者伴见便秘.劳则加剧,四肢无力,少气懒言;肾虚型见腰骶痛,腿软乏力,或有便秘,小腹下坠,小便频数,夜间尤甚,头晕耳鸣;气滞血瘀者经行不畅,疼痛随情绪变化而加重或减轻,或痛处固定,入夜为甚。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八髎 | 47-53 | 40-60 | 左右共八穴 |
关元 | 48-54 | 50-70 | 单穴 | |
三阴交 | 42-48 | 5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
第2天 | 中脘 | 48-54 | 50-70 | 单穴 |
足三里 | 45-52 | 50-60 | 双穴 | |
合谷 | 45-48 | 4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
第3天 | 肾俞 | 47-53 | 50-70 | 双穴 |
长强 | 45-50 | 50 | 单穴 | |
子宫 | 47-53 | 50-6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
第4天 | 期门 | 45-50 | 50 | 双穴 |
太冲 | 45-48 | 50 | 双穴 | |
中极 | 48-54 | 50-70 | 单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注:以上穴位循环灸。
【按语】
灸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有效。可结合服用中药以提高疗效。防便秘,忌食辛辣燥热之品,多吃蔬菜,坚持每日定时排便。早晚做膝胸卧位锻炼30分钟。
【案例】
陈某,女,30岁。
主诉:有痛经史2年,近半年来每于月中排卵期出现腹痛,同房时也疼痛,伴腰酸、下腹坠胀。月经量多,色红,带有血块。性情较烦躁,大便偏干,口干喜饮,舌质红而干,苔薄,脉弦。妇科检查:子宫增大,子宫底部触及小结节。触痛明显。B超检查:子宫肌腺瘤,约57mm×65mm大小。
艾灸:予以隔物灸仪施灸。处方:1日,灸八髎、关元、三阴交各50分钟;2日,灸中脘、足三里、合谷各50分钟;3日,灸肾俞、长强、子宫各50分钟;4日,灸期门、太冲各50分钟;以上穴循环灸,每日加灸神阙穴60分钟。灸半月后二诊腹痛缓解。三诊:经期将近,头眩腰酸。四诊月经来潮,量多有瘀块,腹痛大减,脉细舌红苔薄,将近月中,继续施灸。艾灸3个月后,痛经及月中腹痛消失,4个月后,B超复查,子宫肌腺瘤缩小至17mm×24mm,继续治疗,以巩固疗效。
【气滞血瘀型】
[症状]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行不畅有块,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或不孕,经前乳房胀痛,两胁胀痛,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滑。
[治法] 疏肝理气,活血祛瘀。
[针灸] 取穴关元、中极、合谷、三阴交,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经前或经期治疗。
【寒凝血瘀型】
[症状] 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经量少色暗黑有块,块下痛减,形寒畏冷,面色苍白,痛甚则呕恶,或不孕,舌暗,苔白,脉弦紧。
[治法] 温经散寒,活血祛瘀。
[针灸] 取穴中极、关元、气海、三阴交、太溪,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加灸疗,经前或经期治疗。
【气虚血瘀型】
[症状] 经期或经后腹痛,喜按喜温,肛门坠胀,大便不实,神疲乏力,面色不华,月经量或多或少,色谈暗质稀,有块,舌体胖,舌质淡紫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治法] 益气补阳,活血祛瘀。
[针灸] 取穴气海、关元、子宫、阴陵泉、三阴交,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经前或经期治疗。
【热郁血瘀型】
[症状] 经前或经期发热,腹痛拒按,甚则经期高热,直至经净体温逐渐恢复正常,月经色暗红,质稠,有块,周期提前或经期延长,量多,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结,性交疼痛,舌质红,或边尖有瘀点,瘀斑,苔黄,脉弦数。
[治法] 清热和营,活血祛瘀。
[针灸] 大椎、曲池、合谷、气海、关元、三阴交、太冲,每日1-2次,每次留针30分钟,经前或经期治疗。
【肾虚血瘀型】
[症状] 经期或经后腹痛,腰部酸胀,月经量或多或少或有血块,不孕,头晕目眩,大便不实,小便频数,舌质淡暗或有瘀点瘀斑,舌苔薄白,脉沉细而涩。
[治法] 益肾调经,活血祛瘀。
[针灸] 肾俞、气海、关元、三阴交、太溪,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经前或经期治疗。
【方一】
[药方]
柴胡10克,花粉15克,当归9克,炮山甲15克,桃仁(打) 15克,川红花6克,大黄(酒洗,后下) 9克,甘草3克,台乌15克,琥珀末(冲) 1.5克,黄糖(自加)适量。
[用法]
自加鸡蛋1只,与药同煎,清水3碗煎至1碗(鸡蛋去壳)后纳黄糖,空腹服药。
[治法]
活血祛瘀,理气养阴除痛。
[加减]
经痛剧烈,经中夹血块者,酌加延胡15克,九香虫12克,以理气化瘀除痛;肿块大者,酌加山楂、三棱各12克, 丹参15克,以破瘀消症;高热,经红稠者,酌加银花藤,或大黄加量或加黄岑12克;低热者加丹皮、毛冬青各15克,以清热凉血;月经过多,经期延长者,加北芪15克,以补气摄血,配合当归,养血不留瘀;口渴心烦,舌上少苔者,酌加太子参、淮山药、麦冬各15克,养阴生津;里急不甚,大便无异常,可去大黄。
【方二】
[药方] 丹参15克,鸡血藤15克,仙茅12克,熟地12克,赤芍12克,川层10克,三棱12克,莪术12克,益母草15克,枸杞12克,柞木枝10克,石砚穿10克,生蒲黄10克,紫石英10克。
[用法] 加水泡至药面上,大火煎开,再小火煎10分钟就可,每日1剂,2次分服,3个月为一疗程。
【金针消淤羹】
[食材] 金针菜(干品) 50克, 黑木耳(干品) 30克,参三七12克,猪肉150克。
[做法] 金针菜、木耳用水发透,拣去杂质并去蒂,洗净。参三七入锅中加水,煮30分钟,取汁,去渣。猪肉,切片上浆,先用3成热油锅滑炒后,加入金针、木耳及药汁,稍沸,加盐、味精调味,湿淀粉勾薄芡成羹,即可食用。
[功效] 疏肝理气,化淤镇痛。
【三七鸡肉汤】
[食材] 参三七、格10克,丹参20克,木香6克,鸡肉150克,大枣10枚。
[做法] 先将三七、干姜、丹参、木香用纱布包扎紧。鸡肉切块,洗净入锅中,加水煮沸,洗去浮沫,加入料酒、葱姜吸药包,用小火煲至鸡肉酥,加盐、味精等调味后,即可食用。
[功效] 化淤散寒,理气止痛。
【行子猪肘煲】
[食材] 留行子20克,当归10克,干姜12克,猪肘250克。
[做法] 猪肘去毛、斩块后,洗净;留行子、当归、干姜用纱布包好扎紧。将全部用料放入沙锅中,加清水适量,并加料酒、姜、葱、胡椒,大火煮沸后,撇去浮沫,改用文火慢炖2~3小时,使猪肘酥,加盐、味精等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 活血养血,化淤止痛。
【玉烛猪肉汤】
[食材] 川芎12克,当归10克,月季花5克,香附6克,瘦猪肉200克。
[做法] 猪肉,切块用沸水焯一下,去浮沫及腥气;川芎、当归、香附、月肪花,用纱布包。猪肉块与药包一并放入锅中,加水、料酒、盐、胡椒,文火煮1小时,肉熟后,捞去药包,加味精、葱花再煮10分钟,即可食用,喝汤、吃肉。
[功效] 行气活血,祛淤止痛。
【鸡蛋川芎酒饮】
[食材] 鸡蛋2个,川芎9克,水600毫升。
[做法] 鸡蛋、川穹和水同煎,蛋熟后去壳略煮,酌加黄酒,食蛋饮汤。月经前3日开始服,每日一剂,5日为一个疗程。
[功效] 主治气滞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症见经行腹痛,胀满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