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概述】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称为“腰火龙”,“火丹”,俗称“蜘蛛疮”。主要特点为簇集水泡,沿—侧周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伴有明显神经痛。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以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免疫功能减弱可诱发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度活动,生长繁殖。沿周围神经波及皮肤,发生带状疱疹口带状疱疹病人一般可获得对该病毒的终生免疫。
【症状】
发疹时患处皮肤见紫红色丘疹,粟米至绿豆大小之成簇水疱,排列成带状。皮疹分布于身体一侧,沿某一周围神经区排列,不超过正中线,常侵犯肋间神经及三叉神经区,发于额部常引起三叉神经上支剧烈疼痛,肝火盛者伴皮疹灼热焮红、疼痛剧烈,口苦、烦躁易怒。脾经湿热者伴食欲缺乏,口黏腻。气滞血瘀多为后遗神经痛,多见于老年人。皮疹常细碎而不明显,其皮疹消退后,仍见剧痛不止。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天 | 患处 | 10-15 | 艾条悬灸 | |
大椎 | 47-52 | 50 | 单穴 | |
曲池 | 45-48 | 4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
第2天 | 患处 | 10-15 | 艾条悬灸 | |
肝俞 | 45-52 | 40-50 | 双穴 | |
阳陵泉 | 45-48 | 4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
第3天 | 患处 | 10-15 | 艾条悬灸 | |
膈俞 | 47-53 | 50 | 双穴 | |
血海 | 42-48 | 40-5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
第4天 | 患处 | 10-15 | 艾条悬灸 | |
脾俞 | 48-52 | 60 | 双穴 | |
阴陵泉 | 42-48 | 5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注:(1)以上穴位循环灸;
(2)灸患处时,可先在患处局部消毒后用梅花针叩刺放血,再用艾条悬灸10-15分钟。
【按语】
本病采用灸法治疗有较好的效果,灸患处时,可先在患处局部消毒后梅花针叩刺放血,再用艾条悬灸效果更佳。具有调节气血,泻火解毒,祛瘀止痛的功效,可缩短病程。痊愈后多数没有后遗疼痛。本症患者在治疗期间要注意清淡饮食,少食油腻,禁止烟酒、辛辣、鱼腥等刺激。注意皮肤卫生,嘱患者健侧卧位,及时更换有渗出液污染的衣单,不可以抓挠疱疹部位。
【针刺】
[取穴]
发于三叉神经第一支者:阳白、攒竹、太阳、头维、上星、合谷。
发于三叉神经第二支者:太阳、四白、睛明、颧髁、合谷、翳风。
发于三叉神经第三支者:颊车、地仓、大迎、翳风、合谷。
发于胸胁部:取胸4-胸8夹脊穴、期门、大包、胸乡、太冲、足临泣。
发于腰部者:取胸8-胸12夹脊穴、章门、带脉、阿是穴、太冲、足临泣。.
发于上肢者:取颈5-胸2夹脊穴、肩贞、曲池、内关、合谷。
发于下肢者:取腰1-腰5夹脊穴、髀关、伏兔、梁丘、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内庭。
[治法] 其中胸胁部位平刺,其它部位取穴常规刺法,每次取穴6-10个, 平补平泻手法,以局部有沉胀感为度,留针20分钟,每日1次,20天为一个疗程,休息3天,可以继续下一个疗程。
【体针】
[取穴] 皮损部位相应的同侧华佗夹脊穴、支沟穴、阳陵泉穴、足三里穴、血海穴、龙眼穴。
[治法] 针刺皮损部位相应的同侧华佗夹脊穴。取1.5寸的毫针,从棘突下旁开0.5寸处直刺,进针约25~ 40 mm,用捻转泻法,留针30 min,每日1次。远端取支沟穴、阳陵泉穴用捻转泻法,疏通少阳经络:取足三里穴,用捻转补法,补益气血;取血海穴,用提插泻法,活血祛风。留针30 min,每日1次。龙眼穴用三棱针点此放血,以出血3 ~ 5滴为宜,隔日1次。龙眼穴在小指近端,指关节尺侧面上,握拳取之。14天为一个疗程,中间休息2天,继续下一个疗程。一般1~ 2个疗程疼痛消失。
【综合法】
[取穴]
主穴:阿是穴支沟(左)、后溪(左)、对应夹脊、龙眼穴(左)
配穴:肝胆湿热,加用阳陵泉(左)、侠溪(左)。
[治法] 取右侧卧位,充分暴露左侧患处皮肤。常规消毒后,局部皮损围刺,距皮损边缘0.5cm处用1寸毫针进针,针灸朝向皮损中心,呈15度角,沿皮下围刺,针距约为1~1.5cm。余穴位进针后行提插捻转,得气后再接电针治疗仪予电针治疗。电针疏密波30分钟,每日一次。同时配合火罐、火针疗法以热引热,疏散郁热,进而拔毒托疮。
【方一】
[药方] 当归、丹参各15克,生地、赤芍、枳壳、延胡索、柴胡各12克,桃仁、红花、川芎、甘草各6克。
[加减] 痛甚者,加全蝎、乌蛇各3克;气虚体弱者,可加党参、白术各15克,黄芪3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7剂为一个疗程。
【方二】
[药方] 丁香、郁金、柴胡、赤芍各12克,川芎、枳壳、甘草各10克,板蓝根30克。
[加减] 气虚加炙黄芪30克;口苦便干加龙胆草10克;胸闷的栝蒌12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三】
[药方] 桃仁12g,红花15g,当归20g,川芎18g,赤芍18g,生地20g,桔梗12g,柴胡15g,枳壳15g,牛膝15g,甘草12g,元胡15g,川楝子15g,忍冬藤20g,党参18g,黄芪30g,全蝎(冲) 6g。
[治法] 水煎2次分早晚服,全蝎焙干研末冲服,每次3g,每日1剂,7天为一个疗程。
【方四】
[药方] 千里光60克,白芷、薄荷各30克,冰片6克。
[治法] 将上述药物,加入75%酒精1000毫升中浸泡3天后涂擦外患部,每日3~5次。
【方一】
[食材] 佛手柑鲜果30克,当归6克,米酒30克。
[制法] 以上三物一同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每日1剂,可连用数日。
【方二】
[食材] 茉莉花5克,红糖适量。
[制法] 茉莉花与红糖放锅内,加清水适量,煮至水沸,去渣。
【方三】
[食材] 柴胡15克,当归9克,陈皮9克,鸡蛋1个。
[制法] 以上四味加水适量,一同煮至蛋熟。吃蛋饮汤,每日1剂,连用7日。
【方四】
[食材] 生姜适量
[制法] 捣烂取汁于铜锅内熬浓,涂于患处至觉有热辣感,每日涂擦 1~2 次。
【方五】
[食材] 鲜甘薯叶、冰片。
[制法] 将甘薯叶洗净,切碎,同研细的冰片共捣烂,敷于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