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瘙痒症概述】
皮肤瘙痒症临床上一般分广泛性和局限性两类。是一种无原发皮损的瘙痒性皮肤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多因湿热蕴于肌肤,复感风邪,不得疏泄,营卫失和所致;或因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所致。前者以青壮年人所患为多,其证多实;后者以老年人为多见,其证多虚。
【症状】
皮肤阵发性瘙痒,往往以晚间为甚,难以遏止,每次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痒处可一处或多处,甚至遍及全身,搔之不休。皮肤可见抓痕,表皮利落,甚至皮破血流,并伴有疼痛,皲裂,潮红,湿润,血痂,甚则皮肤增厚,呈现色素沉着,湿疹化或苔藓化样变等。常常伴有夜寐不安,白天精神不振等症。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肺俞 | 47-52 | 50 | 双穴 |
曲池 | 45-48 | 40 | 双穴 | |
大椎 | 47-52 | 50 | 单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
第2天 | 膈俞 | 47-53 | 50 | 双穴 |
血海 | 42-48 | 40-5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
第3天 | 中脘 | 48-54 | 50-70 | 单穴 |
足三里 | 45-52 | 50-60 | 双穴 | |
三阴交 | 42-48 | 5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
第4天 | 风池 | 42-48 | 40-50 | 双穴 |
悬钟 | 45-48 | 4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注:以上穴位循环灸。
【按语】
艾灸治疗本症具有较好的疗效。患者要祛除诱因,避免不良刺激,忌食辛辣、鱼腥发物等刺激性食物。调节情志,保持心情舒畅,适当调节寒温。内衣要宽松,宜穿棉织品或丝织品,不宜穿毛织品和化纤织品衣物。瘙痒处避免搔抓、摩擦、热水烫洗,或用强碱肥皂洗涤。
【案例】
陆某,男,48岁。
主诉:患有皮肤瘙痒症一年有余。1年前不明原因全身瘙痒,起初轻微,渐渐增剧,每日发作次数不定。晚间睡前,容易发作,每次数分钟至数小时,发作时常搔抓,直到划破解痒为止,也曾于多家医院就诊,均诊断为瘙痒症,中药、西药都用过了,病情不见好转,反而逐渐加重。
治疗:予以隔物灸仪施灸,配合中药治疗。艾灸处方:1日,灸肺俞、曲池、大椎各50分钟;2日,灸膈俞、血海各50分钟;3日,灸中脘、足三里、三阴交各50分钟;4日,灸风池、悬钟各50分钟;以上穴循环灸,每日加灸神阙穴60分钟。灸疗1周后,困扰一年的瘙痒症状逐渐得到了缓解。嘱其继续灸1月巩固治疗。随访1年未复发。
【全身性瘙痒】
取穴:主穴为曲池、合谷、足三里、血海、膈俞、风门、肺俞。上肢及躯干瘙痒为主者,配神门、外关、肝俞;下肢瘙痒为主者,配委中、承山、阴陵泉、三阴交。
治法:毫针刺用提插、捻转补泻法,中强度刺激,要有明显的酸、麻、重、胀、沉感,如能出现针感扩散和传导则疗效更佳,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局限性瘙痒】
[方一]
取穴:局部取中极、次髎,男性加长强,女性加会阴。远部取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血海、太冲,肛周瘙痒者,配承山;阴囊湿疹者,加曲泉;白带过多者,配气海、蠡沟;滴虫性阴道炎者,配大椎、百虫窝;外阴白斑者,配曲骨。
治法:局部取穴针刺,快速进针,行小幅度提插、捻转(会阴、长强穴不提插),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要使针感向患处放射,会阴部以有阵阵温热感为宜,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方二]
取穴:肛门瘙痒病取长强、大肠俞、腰俞、关元俞、 承山。阴囊和女阴瘙痒病取三阴交、肾俞、元、长强。
治法:每次可选用2 ~3个穴位,交替选用。本法是针刺、砭法、穴位封闭三者的有机结合,治疗局限性瘙痒病具有较好疗效,且复发率低。
[方三]
取穴:外阴瘙痒,选穴关元、曲骨、阴阜、三阴交、坐骨上穴、阴廉及髀关交替使用。
治法:电针刺入穴位得气后,通电20 ~ 30分钟;同时将2根1寸半艾卷点燃放到艾灸器内,直接放到外阴部,灸半小时左右,以患者有温热感为佳。
【方一】
[方剂] 珍珠母、夜交藤、荆芥、生地、益母草、丹皮、当归、防风、蝉衣、牡蛎、甘草。
[加减] 热重的患者加黄柏;夹湿的患者加泽泻。
[制用法] 将所有药物浸泡30分钟,牡蛎和珍珠母首先加水煎1个小时,然后再加入其它药物,继续煎煮30分钟,每剂药要煎2次,将2次煎的药液混合后分3次饮用。
[功效] 凉血平肝、熄风止痒。适合血瘀、肝肾阴虚、血虚生风的患者。
[备注] 在服药期间不要饮酒,也不要吃辛辣的食物。
【方二】
[方剂] 当归、白藓皮、生地、黑豆皮、苍耳子、栀子皮、桑叶、蝉蜕、杭菊花、生黄芪、橘叶。
[制用法] 把药物一起加水煎服即可。每日服2次。
[功效] 凉血、清热、益气、祛风。
【方三】
[方剂] 地肤子、露蜂房、苦参、丹参、蝉衣、熟地黄、乌梢蛇。
[制用法] 把所有药物研成细粉末,然后装瓶密封备用。每天取药粉用开水送服,一日3次。一个疗程为7天。
[功效] 滋阴活血,祛风止痒。
【方四】
[方剂] 地肤子、黄柏、苦参、花椒、蛇床子、甘草。
[加减] 湿热重的患者加薏米。
[制用法] 每剂药加水煎3次。第一次和第三次煎的药液倒入盆中,加适量的温水洗澡,第2次煎的药液分3次内服。
[功效] 清热祛风、利湿止痒
【肉皮海参粥】
[食材] 猪肉皮、海参、胡萝卜、枸杞、白芨、大米。
[制作] 把猪肉皮洗净放进开水中煮10分钟,然后捞出切丝,海参泡发洗净,胡萝卜去皮洗净切小块,枸杞、白芨洗净。大米洗净加水大火煮开,然后加入猪肉皮、海参、胡萝卜、白芨,大火再次煮开后,小火炖到粘稠后加入枸杞、盐,煮10分钟食用。
【空心菜海带猪肉汤】
[食材] 猪肉、空心菜、海带、盐、香油。
[制作] 海带用水浸泡好洗净切成段,瘦肉洗净,空心菜洗净择好,锅里面加入水、猪肉、海带,大火烧开后用小火煮30分钟,加入空心菜中火煮开,继续煮5分钟,加入盐、香油调味食用。
【熟地黄粥】
[食材] 大米、熟地黄、当归、陈皮粉。
[制作] 将熟地黄、当归洗净加水煮30分钟,去掉渣后加入泡好的大米小火熬粥,粥煮好后把陈皮粉加入,搅拌均匀后可以加入盐或者糖调味。
【猪大肠绿豆汤】
[食材] 猪大肠适量,败酱草15~30克,绿豆50~100克。
[制作] 将猪大肠洗净备用,绿豆洗净浸泡20分钟,然后取出装入大肠内,两端用线扎牢,同洗净的败酱草一起加清水适量煮烂熟,食盐少量调味,分数次服食,饮汤,吃大肠和绿豆,隔日一次。七次为一个疗程。
【桑葚芝麻膏】
[食材] 黑桑葚100g,黑芝麻100g,黄精50g,麦冬50g,生地50g,蜂蜜300g。
[制作] 将黄精、生地、麦冬同入沙锅,加适量水煎煮,每30分钟取药汁1次,再加水再煎煮,反复3次,药汁合并备用。将药汁与桑葚、芝麻同入沙锅,武火烧沸,文火前煮至黏稠时,放入蜂蜜搅拌均匀,稍煎沸即可,待冷却后,贮瓶备用。每次10-20g,沸水冲服,早、晚各饮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