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厥概述】
晕厥是以突然昏倒,不省入事,四肢厥冷,移时方苏为特征的一种症状
晕厥一症,虽然见于多种症候,但总的来说,不外乎虚实二证。实证者,大凡气盛有余,气逆上冲.血随气升,或气逆挟痰,或暑邪郁冒,致使清窍闭塞,发生晕厥。虚证者,多因气血不足,清阳不展,血不上承,精明失养所致。
晕厥与“眩晕”有别,眩晕是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不定,甚则不能站立,但无神志不清。
【症状】
(l)气虚:突然昏晕,面色咣白,气息微弱,汗出肢冷,舌质淡,脉沉弱。
(2)血虚厥:突然晕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呼吸缓慢,目陷无光,舌淡,脉细数,无力。
(3)阴虚肝旺:头晕目眩,急躁易怒,眩仆不语,面红目赤,四肢颇抖,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4)血气上逆:突然昏倒,不省入事,牙关紧咬,双手握固,呼吸气粗,面赤唇紫,舌红或紫黯,脉沉弦。
(5)暑邪中人:卒然昏倒,气喘不语,身热肢厥,冷汗不止,面色潮红或苍白,牙关微紧或口开.舌红而干.脉洪数或虚数而大。
(6)痰浊上蒙:突然昏仆,不知人事,喉间痰鸣,鼾声如锯,呕吐涎沫,四肢厥冷,苔白腻,脉弦滑。
【病因分析与鉴别】
(l)气虚晕厥与血虚晕厥:均为虚证,但一为气虚,一为血虚。气虚晕厥,每因元气亏耗,致使阳气消乏,宗气下陷,脾气不升,则突然昏仆。气属阳,阳气虚弱,失于温煦.则四肢厥冷;不能卫外,则自汗出;宗气下陷,则呼吸微弱,短气不足以吸,或气息将停,醒后语声低怯;气不行血,血脉凝涩,则面唇青紫,四肢厥逆,汗出黏冷,气短息做,面唇青紫,脉沉弱或结代,甚则脉微欲绝等症,是气虚晕厥的主要表现。血虚晕胀,则由大崩大吐,或产后、外伤失血过多,以致气随血脱,神机不运。血属阴,阴血不足,血不上承,则面色苍白,唇淡无华,脉细如丝或细数无力,重则浮大中空。是血虚晕厥的主要见症。
(2)阴虚肝旺晕厥与血气上逆晕厥:阴虚肝旺晕厥,由谋虑太过,忧郁不决。暗耗肝阴,或肾阴素亏,不能养肝,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肝阳上亢,发为晕厥。辨证要点:患者体虚赚弱,平素头胀耳鸣.两目干涩,面颊潮红,盗汗遗精,舌光无苔,脉弦细数。每逢情绪激扰而诱发晕厥。血气上逆晕厥,则每因恼怒伤肝,气机逆乱,血随气升,并走于上,扰乱神明。辨证要点:患者体质壮实,发病急骤,突然昏仆。兼有牙关紧闭,胸满气急,四肢厥冷,面赤唇紫,舌红或紫黯,脉沉弦等表现。苏醒后往往哭笑无常,且情志改变之时,反复发作。
(3)暑邪中人晕厥与痰浊上蒙晕厥:二者均为实证,但病因病机及表现各不相同。暑邪中人晕厥,因暑邪内袭,热郁气逆,闭塞清窍,扰乱神明而致晕厥。多在炎热酷暑之日,或高温作业之时,突然晕厥。患者牙关紧闭,身热面赤,甚则谵妄,脉洪数。若内闭外脱,还可见有而色苍白,冷汗不止,四肢厥逆,撒手口开,脉虚数大。而痰浊上蒙晕厥,是由于痰湿素盛,复因恼怒,气逆痰雍,清窍被蒙而致晕厥,发病前多有先兆症状,如头晕目眩,如坐舟车,动则眩晕更剧,或恶心呕吐,头重如裹,继之突然晕倒,不省入事,喉间痰鸣,呼吸气粗,口角流涎,后渐苏醒,昏厥一般不重,但易反复。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中脘 | 54 | 50 | 单穴 |
足三里 | 48 | 4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2天 | 期门 | 52 | 40 | 双穴 |
太冲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3天 | 不容 | 54 | 40 | 双穴 |
下脘 | 54 | 50 | 单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4天 | 章门 | 52 | 40 | 双穴 |
气海 | 54 | 60 | 单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5天 | 肝俞 | 54 | 40 | 双穴 |
巨阙 | 54 | 40 | 单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6天 | 乳根 | 52 | 30 | 双穴 |
天枢 | 54 | 5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7天 | 膈俞 | 54 | 50 | 双穴 |
上脘 | 54 | 50 | 单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8天 | 肝俞 | 54 | 40 | 双穴 |
三阴交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9天 | 肾俞 | 54 | 60 | 双穴 |
关元 | 54 | 60 | 单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艾灸体会】
针灸治疗晕厥效果显著,但应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贻误最佳治疗时机。
1.取穴主穴:内关、水沟。
配穴:足三里、合谷。
2.治法一般仅取主穴之一,效不佳时可加取或改取它穴。内关多取左侧,以1寸30号毫针剌入2~3分深,要用轻微捻转和震颤交替应用,直至苏醒,不留针。水沟,快速进针,强剌激至病人复苏,不留针。足三里、合谷,强剌激,30s~1分钟捻针1次,留针至苏醒。
3.疗效治晕厥107例,其中33例,除1例5分钟复苏,余均在1分钟复苏[2].另84例晕厥抽搐,结果:即效(神志清楚,抽搐停止,临床症状消失)68例 ,显效(神志清楚,抽搐停止,临床症状大部消失)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6%[3].
取穴:百会、内关、人中、合各、太冲,症重加刺劳宫。涌泉,气逆加行间、侠溪,血郁加行间、涌泉,痰闭加天突、廉泉,暑厥加大椎、中冲,牙关紧闭加颊车、下关,
方法:毫针强刺激,百会可点刺出血,台谷向后溪透刺,太冲向涌泉透刺,他穴按常规刺法,留针30~60分钟,其间行针3次以上,务使其苏醒。
疗程:日I~2次,4~6次为1疗程。本法适于实证、热证。
(二)灸法
取穴:百会、神厥、关元、气海。痰盛加中脘、膻中,气、血虚加足三里、合谷。
方法:艾炷隔姜重受,每穴每次10~15壮。神阙先用盐填平脐部,再敞姜片艾灸。
疗程:日1~2次,4~6次为l疗程。本法适于虚证、寒证。
(三)三棱针法
取穴:大椎、百会、太阳、委中、曲泽、十宣。
方法:三棱针放血,委中、曲泽可用速刺泻血,他穴点剌放血。
疗程:日1~2次,4~6次为l疗程,本证适于实证、热证。
(一)气逆
1、临床表现:形体壮实,多由情志异常、精神刺激而诱发。突然意识障碍,昏仆不知人事,口噤拳握,面色苍白,呼吸气粗,或四肢厥冷。舌苔薄白,脉沉伏或沉弦。
2,病因病机,肝郁不疏,气机上逆,壅阻心胸,神志不醒。
3,治法:降气通窍。
4,方剂:先用苏合香丸(《局方》)或玉枢丹(《霍乱论》)开窍醒冲,亦可用针灸治疗(见后),醒后再用五磨饮子(《济生方》)加减。
药物:沉香粉3~6g(分冲),乌药10~15g,槟榔10g,枳壳10~15g,木香l0g。
方义:积壳、乌药、木香理气,沉香、槟榔降逆。
加减:肝阳偏亢,头晕头痛,面红目赤者,加石决明、钩藤、磁石平肝潜阳。痰洼壅阻,喉中痰声漉漉者,加胆南星、化橘红、半夏,竹沥潦痰泄浊。
5,变通法:醒后时时啼哭,哭笑无常者,上方加获神、远志、枣仁、菖蒲、龙齿、龟甲,安神定志,即合枕中丹(《千金要方》)用。或台甘麦大枣汤(《金匮蓦略》)养心定志。患者平素多肝气郁结之证。宜选用逍遥散(《局方》)、越鞠丸(《丹溪心法》)、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等方,疏肝解部。
(二)血郁
1,临床表现:多因恼怒急躁而发,平素常有头晕头痛等证。突然意识障碍,昏仆不知人事,四肢温和,牙关紧闭,面红唇紫。舌质黯红,脉沉弦。
2,病因病机:暴怒伤肝,血随气升。郁阻清空,神志不醒。
3,治法:通瘀降气,平肝潜阳。
4,方剂: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台通瘀煎(《景岳全书》)加减。
药物:羚羊角粉3g(分冲),钩藤15~30g(后下),石决明30g(先煎),菊花10g,生地15g。当归15g,赤芍15g,红花10g,葱3枝,姜3片,麝香1g(分冲)。
方义:当归、赤芍、生地,红花化瘀通络,羚羊角、钩藤、石决明,菊花平肝潜阳。麝香醒脑开窍,葱、姜辛温助渚药上行,以启闭醒脑。
加减:气遂者可加代赭石、旋覆花降气,气郁者加香附、乌药、木香理气。
5,变通法:痰瘀互结者,可用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合导痰汤(《济生方》)加减,化瘀海痰。药如桃仁、南星,枳实,半夏,红花、赤芍、川芎、当归、麝香等。
(三)气虚
1,临床表现:发病前有明显的惊恐刺激、疼痛诱因或饥饿或站立过久等。平素可见神疲乏力,头晕气短,易汗。突然晕厥,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舌质淡,脉沉缅、微弱。
2,病因病机:元气素虚,加之诸种因素诱发,一时气机不相顺接,清阳不升,血不供脑。
3,治法:益气回阳。
4,方剂:参附汤<《世医得效方》)合保元汤(《博爱心鉴》)加减。
药物:红参10g(另煎兑服),淡附子10~15g(先煎),生黄芪30g,肉桂6~10g,生甘草10g。
方义:红参大补元气,黄芪益气升阳,跗子、肉桂回阳固脱,甘草稠和诸药。
加减:汗出淋漓加生龙骨、生牡蛎同脱敛汗。
5,变通法:用参附龙牡汤(经验方)合升陷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减,益气升陷、固脱救逆。药如人参、黄芪、附子、龙骨、牡蛎、柴胡、升麻、甘草。
(四)血脱
1,临床表现:失血过多,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目陷口张,呼吸微弱,自汗肢冷。舌质淡,脉芤或沉细无力。2,病因病机:失血过多,气随血脱,无以供养脑海。
3,治法:益气固脱。
4,方剂:独参汤(《景岳全书》)。
药物:红参15~30g,水煎频频饮服。
方义:红参一味,大补元气。即“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加减:可加山萸肉、五味子敛阴固脱。
5,变通法:急性出血过多者,宜先止血输血。若症情稳定后。可用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益气生血。
(五)痰闭
1,临床表现:素有咳喘、哮症,剧烈咳嗽后突然晕厥。喉中痰声漉漉,呼吸气粗。鼾声如雷。舌苔白腻,脉沉滑。
2,病因病机:痰随气升,气道闭阻,元神无主。
3,治法:豁痰启闭,
4,方剂:先用白金丸(《本事方》),后用导痰汤(《济生方》)加减。
药物:法半夏10~15g,橘红10g。制南星10g,枳实10g,茯苓15g,苏子l0g,白芥子6g,白金丸5~10g(研末吞服)。
方义:白金丸由白矾、郁金组成,启闭豁痰。半夏、橘红、茯苓和胃化痰。南星、枳实豁痰理气,白芥子、苏子降逆化痰。
加减,痰浊化热,口干便秘,苔黄,脉滑数者,去白芥子、南星,加全瓜蒌、黄芩、竹茹清热化痰,
5,变通法:可用温胆汤(《千金要方》)等加减。
回阳汤
【治法】益气通阳,温阳救逆。
【组成】制附片9克,人参6克,白术3克,干姜3克,广木香4.5克。
大蒜煎
【原料】大蒜30瓣(约100克)。
【制法】大蒜放入锅中,加水750克,煎煮至150克,取出灌服。
糯米葱粥
【原料】糯米100克,葱30克。
【制法】1)糯米淘洗干净,放入锅中,加水500克,先用大火煮开,改为中火续煮,至粥汁浓稠时改为小火。(⑵)葱洗净,切碎,待粥近熟时加入锅中,再煮片刻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