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烧

所属科室:全身症状
所属部位:全身

更新时间 : 2/3/2021 4:50:15 PM

【高烧概述】
高烧,中医称“壮热”,是指发热在39 ℃ 左右或以上。持续两周以上称为长期高热。高热多为外感病,在中医临床上,主要见于里实热证.多数是表邪入里化热所致。

【症状】

(1)邪热蕴肺:发热不恶寒,咳嗽胸痛,痰黄而厚稠,口渴咽痛,鼻煽气粗,舌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有力。
(2)热炽阳明:壮热不恶寒而恶热,面赤,大汗,烦渴,小便黄少,舌红,苔黄,脉洪大.
(3)热结肠道:壮热不恶寒,日晡更甚,腹胀痛,按之坚硬,大便不通,甚则神昏谵语,烦躁不安,苔黄燥或焦黑,脉沉实有力。
(4)湿热郁蒸;身热起伏,午后转盛,汗出不解,胸闷院痞,纳呆,渴不引饮,苔黄厚而腻,脉弦滑敬。
(5)暑热伤气:发热不恶寒,面赤气粗,头痛胸闷,烦躁不安,口渴引饮,汗出甚多,舌红,苔黄燥,脉洪数。
(6)热入营血:发热入暮尤甚,烦躁失眠,甚则神昏谵语,皮下斑疹点点,舌红绛、苔少或光剥,脉细数。

【病因分析与鉴别】

高热是病邪由表入里,邪正交争,热邪亢盛的标志。多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阶段。潮热:是指发热有一定的规律性,盛衰起伏如潮水涨落,每日1 次,按时而发按时而止,其热势有高有低,病证有实有虚。多见外感热病的中、后期以及某些内伤病等;往来寒热:是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的一种热型,其热时自热而不觉寒,其寒时自寒而不觉热。往来寒热是邪入半表半里,枢机不利所致。夜热早凉:至夜发热,天明时热退身凉。溢病后期尚留余邪。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大椎5240单穴
曲池4830双穴
合谷4830双穴
第2天大肠俞5440双穴
天枢5450双穴
内庭4830双穴
第3天外关4830双穴
阴陵泉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4天中脘5450单穴
足三里4840双穴
关元5460单穴


注:1、三陵针点刺十二井穴出血;
2、梅花针叩刺大椎穴加定罐10分钟。


【艾灸体会】

高热是一种症状,其病因很多。各种急慢性全身性传染病与局部感染病灶所引起的发热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病因,如感染性疾病引起的败血症、伤寒、疟疾、心内膜炎、胆道感染、结核病、肝脓疡,急慢性血吸虫病发热型、呼吸道病毒感染及尿路感染等。有些非感染性疾病也能出现高热症状,更应引起注意,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肿瘤及各种磺胺药、抗生素引起的药物热等。
中医对高热的辨证大多数都经疾病所表现的症状来区别其是外感发热还是内伤发热?但是发热出现高热或长期高热对人体消耗很大,因此必须采用现代医学化验检查等方法尽早找出病因,及时进行治疗。只有在一时难以确诊且体温过高或发热时间过长时允许酌情对症处理,针灸只是选用方法之一。同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并纠正水与电解质的平衡等措施。

(一) 体针

1.取穴主穴:下都、大椎、合谷。

 配穴:肺俞、膻中、曲池、足三里。

 下都穴位置:自然握拳,掌心向下,手背4、5指缝纹间上方5分处。

2.治法主穴为主,酌加1~2个配穴。下都穴以28号1.5寸毫针顺掌骨间隙刺入0.5~1寸,左右捻转,以得气为度。一般刺一侧,重者用两侧。余穴以30号毫针,刺至得气后,快速捻转30s,捻转角度在100°~180°之间。留针15分钟~30分钟,每5分钟~10分钟行针1次。

(二) 剌血

1.取穴主穴:大椎、少商。

配穴:风池、十宣、陶道。

2.治法仅取主穴,效不显时加选配穴。大椎穴用三棱针点刺,并拔罐10分钟,出血5ml~10ml为宜。少商、十宣、陶道点刺出血,风池以26号毫针直刺至得气后,快速捻转3次出针,挤出血少许。每日2次。

3.疗效疗效评定标准:痊愈:3天内高热降至正常,7天内理化检查正常;有效:3天内体温有所下降,伴随症状减轻;无效:体温下降不明显,改用其他疗法。

共治101例,其中40例高热成年病人按上述标准评定:痊愈21例,有效1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5%[6].余为小儿高热患者,痊愈及有效49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80.3%[7,8].

(三) 耳针

1.取穴主穴:耳尖、耳背静脉。

配穴:肺、神门、交感。

2.治法耳尖及耳背静脉,均先按摩耳廓使其充血,每次选用一穴,严格消毒后,用高温消毒之注射针头或三棱针刺血。耳尖穴宜用4号注射针头向耳背部沿耳廓向下刺入2分~3分,出血3滴~5滴。耳背静脉取其第1分子近耳廓处,以细三棱针刺血5~7滴。均压迫止血。配穴以王不留行子置于7mm×7mm的小胶布上进行贴压,每日按压3~4次。主穴和配穴取穴时可交替在两侧耳廓轮用。即一侧耳取主穴刺血,另一侧耳以配穴贴压,次日再交替取穴。每日1次。

3.疗效以上法共治60例,结果显效31例,有效11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70%[9,10].

(四) 穴位注射

1.取穴主穴:曲池。

配穴:合谷。

2.治法药液:清开灵注射液、银黄注射液先取主穴,效不显时改用或加用配穴。药物变任选 一种。令患者平卧,双手屈曲,放松肌肉,取准穴位后常规消毒。抽取本药2ml(小儿酌减),每侧穴注入0.5ml~1ml.体温不下降者隔4小时再治疗1次。

3.疗效共治疗80例,结果,临床痊愈62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5%[11,12].

(五) 拔罐

1.取穴主穴:中府、肺俞、大椎配穴:灵道、 神台。

2.治法一般仅取主穴,每次取1~2 穴。如有烦躁、谵语或嗜睡者加配穴。双侧均取。用500ml 大玻璃罐,以投火法吸拔。其中大椎穴可先用28号1.5寸毫针针剌 ,大幅度捻转提插后取针,再行拔罐。注意女性患者吸拔中府时吸力不可过大,二配穴宜用一罐吸拔。上述穴位,一般留罐10分钟左右。可1日2次。

3.疗效共治153例,治疗一天后,在24小时内退热81例,部分退热6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7.4%[13,14].

1.适合6个月以上宝宝服用的双花饮:

取金银花10克,菊花10克。将金银花、菊花加水煮15分钟,取汁当茶饮。有清热解毒作用。

2适合8个月以上宝宝服用的生姜红糖粥:

生姜3片,红糖12克,粳米50克。将米加水煮粥,将生 姜、红糖加入到滚粥中,热服。有发汗祛风寒作用。

3.适合1岁以上宝宝服用的冬瓜荷叶汤,成人也可服用,应加量:

取冬瓜250克,荷叶1张。将冬瓜洗净,连皮切块。荷叶切碎,加水煮汤,汤成后去荷叶加盐喝汤。有清热化痰、除烦解渴、利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