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热概述】
潮热又称“日哺潮热”. “午后潮热”,是指发热犹如潮汛一般准确,盛衰起伏有定时。临床表现不同于一般的发热,若一日数发,即为发热,不属潮热范围。
【症状】
(l)阳明腑实:日哺潮热,手足汗出或神昏谵语,腹部硬满疼痛,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烦躁不安,舌苔焦黄,脉沉实。
(2)阴虚血亏:午后或夜间潮热,手足心热,心烦失眠.心悸盗汗,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3)脾胃气虚:上午潮热,下午热退或午后发热,神疲懒言,少气肢软,自汗纳呆,面色咣白,舌淡嫩,脉虚细弱。
(4)暑热伤气:多为早热暮凉,口渴引饮,烦躁不安,纳呆神昏,舌苔腻,脉细数。
(5)瘀血内郁:午后或夜间发热,口干咽燥,漱水不欲饮,甚者肌肤甲错,面色黯黑,舌见瘀斑或青紫,脉细涩。
【病因分析与鉴别】
(l)阳明腑实潮热,多为表邪不解,入里化热,与肠中有形之邪相结,阳明气旺于申酉,故见日哺潮热之症,其辨证要点:发热以傍晚为甚,热势旺盛而汗出,兼有腹满拒按,便秘,舌苔焦黄等燥屎内结的症状。
(2)脾胃气虚潮热与暑热伤气潮热:两者均有气虚的表现,以低热为主,前者由劳倦内伤,饮食失节,中气不足而下溜,阴火上乘土位而致。一般在上午发热,下午热退,亦有午后发热者。兼见气短懒言,倦怠自汗等其他气虚的症状。后者乃是小儿在夏季的常见症.秋凉可自行缓解。盖小儿阴气未充,阳气未盛,不能耐受暑热熏蒸,气阴受损,方见潮热,又称“夏季热”。成人亦间或有之。表现为早热暮凉,或暮热早凉,兼见口渴欲饮,体倦神疲、暑热伤气的症状。
(3)阴虚血亏潮热与瘀血内郁潮热:两证均见午后或夜间潮热,热象都为低热,但阴虚血亏潮热多由素体阴虚或汗、吐、下、亡血、亡津液之后,阴亏气燥,虚火上炎所致。其特征是;午后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舌红脉细数等虚火上炎的症状。而瘀血内结潮热,多由瘀血内郁化热所致。其特征是:午后或夜间潮热,兼见肌肤甲错,舌有瘀斑或青紫等瘀血内结的症状。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中脘 | 54 | 50 | 单穴 |
足三里 | 48 | 4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2天 | 大椎 | 52 | 40 | 单穴 |
三阴交 | 48 | 30 | 双穴 | |
太溪 | 48 | 30 | 双穴 | |
第3天 | 百会 | 52 | 30 | 单穴 |
曲池 | 48 | 30 | 双穴 | |
关元 | 54 | 60 | 单穴 | |
第4天 | 肺俞 | 54 | 50 | 双穴 |
尺泽 | 48 | 30 | 双穴 | |
阴郄 | 48 | 30 | 双穴 | |
第5天 | 膈俞 | 54 | 50 | 双穴 |
血海 | 48 | 30 | 双穴 | |
气海 | 54 | 60 | 单穴 |
【艾灸体会】
潮热症常是急性热病的后遗症。针灸治疗潮热有效,但临床辨证必须抓住潮热的特点,并结合病史及兼证进行辨析,实证需要清泻但注意不可伤阴,虚证则滋阴清热,益气养虚。
主穴:大椎、三阴交、太溪.
配穴:阳明腑实者加曲池、合谷、足三里、天枢;脾胃气虚者加中脘、脾俞、胃俞健脾益气;暑热伤气者加足三里、曲池;如肺阴虚损,阴虚火旺加肺俞、孔最、行间、照海滋阴降火;气阴两虚配取脾俞、胃俞、气海,调补气血;盗汗者配尺泽、阴郄;瘀血内郁者加血海、膈俞.
操作:实证用写法,虚证用补法.
方义:大椎、三阴交、太溪,清热养阴除蒸,配曲池、合谷、足三里、天枢清泻腑热;配足三里、曲池清泻暑热,养阴;配孔最、肺俞,调补肺气;肺者,脾之子,令肺气阴两虚,取足三里是虚则补其母之意.脾胃气健,肺气不虚,其病易除}配血海、膈俞活血泻热.
(一)阳明潮热
1,临床表现:日晡潮热,常伴谵语,大便秘结,腹部胀满,接之作痛。舌苔黄厚而燥,脉沉实有力。
2,病因病机:邪热入里与肠中糟粕搏结,形成阳明腑实证。
3,治法:通腑泄热。
4,方刺:大承气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生大黄10g(后下),茁明粉10g (冲服),厚朴10g,枳壳10g。
方义:大黄泻热荡积,芒硝软坚润燥,厚朴宽中下气,枳实破气导滞,四药配合,相辅相成,共奏攻下热结之效。
加减:潮热甚者加黄芩、黄连清热,腹部胀满者加木香理气除胀。
5,变通法;可用调胃承气汤(《伤寒论》)加减,即生大黄、玄明粉、甘草。若津液损伤,舌干无津,燥尿不行,下之不通,可用增液承气汤(《盟病条辫》),药用生地、玄参、麦冬、大黄、玄明粉、甘草,养阴增渡,通便泄热。
(二)风湿潮热
1,临床表现:一身尽痛,关节红肿,日晡发热,心烦口渴。舌苔白或白滑,脉浮滑散。
2、病因病机:风湿在表,相搏而化燥化热,常波及阳明。至日晡发热明显增剧。
3,治法:清热祛湿。
4,方剂: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加减。
药物:桂枝10g,赤白芍各10g,知母10g,秦艽10g,丹皮12g,桑枝15g,薏苡仁15g,苍术10g,甘草6g。
方义:桂枝、秦艽祛风通络,薏苡仁、苍术祛湿,赤白芍、知母、丹皮凉血退热,桑枝通络,甘草调中。
加减;恶寒无汗者加麻黄发汗,去蓁艽、丹皮。
5,变通法:根据化热伤阴的程度。恶寒无汗一身尽痛,日晡发热,若未化热者,用麻杏薏甘汤或麻黄加术汤(均为《金匮要略》方)祛风胜湿,药用麻黄、桂枝、杏仁、薏苡仁、苍术、甘草等。
(三)阴虚潮热
1,临床表现:午后潮热,夜甚昼轻,手足心热,砸红盗汗,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2,病因病机:阴液不足,虚热内蒸,故午后潮热。
3、治法:滋阴清热。
4,方剂:清骨散(《证治准绳》)加减。
药物:银柴胡10g,胡黄连10g。辜艽10g,鳖甲10g。地骨皮10g,青蒿10g,知母10g,甘草6g。
方义:银柴胡、青蒿、秦艽清热除蒸,鳖甲、知母、地骨皮滋阴清热,胡黄连清泄退热,甘草和中。
加减:血虚甚者,加当归、白芍、生地养血滋阴;兼气虚者,加太子参、黄精补气盘阴;兼有咳嗽,加麦冬、沙参润肺止咳;盗汗者,可加稽豆衣、浮小麦补虚止汗。
5,变通法:肺痨骨蒸潮热,伴见呛咳咯血者,可用秦艽鳖甲散(《卫生宝鉴》)加减,地骨皮、柴胡、知母,当归、秦艽、鳖甲等,以滋阴降火。温病后期潮热。夜热早凉,可取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药用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等,育阴搜邪。
(四)湿热潮热
l,临床表现:病人自觉身热,按肌肤多无热感,每至午后潮热,胸脘痞闷,不饥不渴,面淡身重,小便不利。舌苔腻,脉濡。
2,病因病机:热为湿遏,气机不宣,三焦不通。
3,治法:芳香透气,宣化湿热。
4,方剂:三仁汤(,《温病条辫》)含霍朴夏苓汤(《医原》)加减。
药物:藿香10g,佩兰10g,杏仁10g,薏苡仁15g,白蔻仁6g,黄连6g,厚朴6g,洼半夏12g,竹叶10g,木通6g,生姜2片。
方义:藿香、佩兰芳香化湿,杏仁、薏苡仁、白蔻仁宣通三焦,厚朴、半夏降逆理气,黄连清化湿热,木通、竹叶清利,生姜和胃。
加减;小便不利者加茯苓、车前子利水,胸脘痞闷者加桔梗、枳壳宽胸。
5,变通法:热重于湿者,可用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加减,药用藿香、厚朴、白蔻仁、石菖蒲、连翘、黄芩,滑石、术通、茵陈蒿等,清热化湿。
(五)痰热潮热
1,临床表现:午后潮热,入暮尤甚,咳嗽气急,胸胁作痛,咳唾脓痰。舌苔黄滑腻,脉滑数。
2,病因病机:风热袭表,内壅于肺,蕴化痰热,薰蒸肺络,瘀热成痈。
3,治法:清化痰热。
4,方剂:千金苇茎汤(《千金要方》)合桔梗甘草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芦根30g,杏仁10g,桃仁10g,冬瓜仁30g,大青叶15g,桔梗10g,鱼腥草15~30g,黄芩15g,黄连10g,甘草10g。
方义:杏仁、桃仁,冬瓜仁清化痰热,桔梗、甘草排脓,大青叶、鱼腥草、黄芩、黄连清热解毒。
加减:气虚者加黄芪益气,热重者加银花、连翘清热。
5,变通法:肺痈而兼有气虚者,可用冲和汤(《外科准绳》)合千金苇茎汤(《千金要方》),用黄芪、银花、白术、党参、当归、芦根、杏仁、桃f:、冬瓜仁、桔梗、甘草等。补益托毒,清化痰热。
(六)瘀血潮热
1,临床表现:午后潮热,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咽干口燥而不欲饮,甚或头晕曰涩,腹中包块刺痛。舌黯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况涩。
2,病因病机:瘀阻血脉,络脉不利,气血不通,营卫不和。
3,治法:活血化瘀。
4,方剂: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药物:柴胡10g,枳实6g,白芍10~15g,当归10~15g,川芎6g,生地10~15g,桃仁10~15g,红花6g,甘草,牛膝10~15g,桔梗6g。
方义:柴胡、枳实疏肝理气,白芍、当归、川芎、生地和血养血,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牛膝、桔梗一降一升、调理气机,甘草调中。
加减:瘀热甚加连翘、丹皮,瘀结重加大黄、丹皮。
5,变通法:热与血结、蓄于下焦所致的潮热,烦躁如狂,宜桃仁承气汤(《伤寒论》)清热逐瘀。如久瘀致成的干血痨,阴血亏涠,瘀瘕深结的虚实夹杂者,除用大黄廑虫丸类祛瘀剂外,还得滋补其阴血,才不致顾此失彼。
(七)产后潮热
l、临床表现:产后恶露淋漓不尽,少腹坚痛,日晡烦躁发热,甚或便秘。舌黯紫,脉沉涩。
2,病因病机:恶露不去,瘀热内结,热传阳明,故日晡烦躁发热。
3,治法:逐瘀泻热。
4,方剂:桃仁承气汤(《伤寒论》)合生化汤(《傅青主女科》)加减。
药物:当归尾10g,赤芍10g,桃仁10g,生大黄10g(后下),丹皮10g,益母草30g,红花6g,木香6g,黄芩10~15g,生甘草6g。
方义:当归尾、赤芍、桃仁、丹皮、红花活血化瘀,益母草祛恶露,木香理气机,生大黄政下逐瘀,黄芩清热,甘草围中。
加减:便秘者加麻仁通便润肠,腹痛甚者加川楝子,玄胡索理气活血。
5,变通法:瘀不甚者,可单用生化汤(《傅青主女科》)加减。
(八)气虚潮热
1,临床表现:上午或下午潮热,而以上午潮热为多,面色咣白,气短自汗,身倦少气。舌质淡嫩,脉象虚大。
2、病因病机:脾气不足,不能化生气血,阳气不得内守而浮越于外,故发生潮热。
3,治法:补中益气,
4,方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
药物:黄芪10~15g,党参10g,白术10g,当归10g,陈皮5g,升麻3~5g,柴胡6g,甘草3~6g。
方义:方中用黄芪、党参、白术、甘草补中健脾,陈皮和胃,当归和血,升麻、柴胡升阳退内热,以为甘温除热之剂。
加减:阳虚明显者,加附于、干姜温振阳气;阴液不足者,加麦冬、白芍滋阴养液。
5,变通法:若暑季气虚潮热,可用李东垣清暑益气汤(《脾胃论》)加减,补中益气。清暑利湿。方见低热。
(1)新鲜百合300克,母鸭1只(约1500克),黄酒、细盐、白酒适量。将活鸭杀死,洗净后,先将洗净的百合放入鸭肝内,再入鸭内脏,淋上黄酒2匙,撒上细盐1匙,最后将鸭头弯纳入腹内,用白线把鸭身扎牢,旺火隔水蒸至鸭肉酥烂。饭前空腹食,每次1小碗,每日2次。
(2)燕窝6克,银耳9克,冰水适量。将燕窝、银耳用热水泡发,摘洗干净,放入冰糖,隔水炖熟服食。早晚各1次,连服10~15日。
(3)新鲜百合1000克,藕粉500克,白糖适量。百合洗净,晒干或烘干,研粉,装瓶盖紧备用。百合粉、藕粉各1匙,加冷水2~3匙调成薄芡,再用沸水冲泡,加白糖拌匀服食,每日2次,连服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