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疼痛概述】
关节疼痛,是指周身一个或者多个关节发生疼痛。《内经》 当中所论述的痹证,如“行痹”、“痛痹”、”着痹”等,均是以关节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此后常根据关节疼痛的部位而有不同的名称,如“足跟痛”、“肩臂痛”等。
可见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症状】
(l)行痹:肢体关节疼痛痠楚,多表现游走性不局限于一处,关节屈伸不利,伴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数。
(2)痛痹:肢体关节疼痛剧烈,如刀割针刺,遇寒加重,得热痛缓,痛处较为固定,日轻夜重,关节不能屈伸,关节局部不红不热,舌苔薄白,脉浮紧
(3)着痹:肢体关节疼痛,痛处较为固定,有明显的重着感,伴肌肤麻木不仁,患处肿胀,行动不便,得热得按则痛可稍减,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数。
(4)湿热阻痹:肢体关节疼痛,痛处热红肿胀,疼痛剧烈拒按,日轻夜重,伴发热,口渴,心烦,恶热喜冷,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5)瘀血阻络:肢休关节疼痛,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6)气血两虚:四肢关节痠痛一般劳累后加重,肌肉瘦削,面色苍白,唇甲色淡无华,神疲倦怠,少气懒言,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7)肝肾亏虚:关节痠痛,筋骨弛缓,不能久立,头晕目眩,腰膝痠软,耳鸣,偏阴虚者,关节热痛喜凉,入夜痛甚,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偏阳虚者,多表现为肢冷不温,大便溏,小便清长,两足浮肿无力。
【病因分析与鉴别】
(1)行痹、痛痹与着痹均为外邪所致。《素问• 痹论》 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即风寒湿邪痹阻经络气血,导致痹证疼痛的发生.但有偏于风者、偏于寒者和偏于湿者的不同,偏于风者为行痹,疼痛主要以关节游走性疼痛为特点,同时多伴有风邪袭表的症状,如恶风发热,脉浮等。治疗宜以疏风为主,兼以散寒除湿。偏于寒者为痛痹,主要以关节固定疼痛而喜温喜暖为特点,同时伴有寒凝经络的表现.如肢冷喜温等。
(2)湿热阻痹为感受湿热之邪,或风寒湿痹郁久化热,成为湿热阻痹关节疼痛。关节红肿疼痛而拒按,兼见湿热内郁的症状,如发热口渴、口苦、心烦、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3)瘀血阻络者多由于跌仆、扭伤引起,久病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经络气血阻滞,或瘀血留于关节而发生疼痛。外伤所致者,关节局部多伴有青紫和压痛。久病所致者,多在原来关节病变基础上发生疼痛性质改变,出现以刺痛为特点的关节疼痛,入夜尤甚,舌质紫黯。
(4)气血两虚者与肝肾亏虚者均以关节痠痛为特点,但气血两虚者多由经脉失于濡养所致,过劳则疼痛加重,同时伴有气血亏虚的表现,如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无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脉细弱无力。肝肾亏虚所致的关节疼痛多表现为关节疼痛不能久立,同时伴有头晕、腰痛、耳鸣等肾虚表现,偏阳虚者伴有肢冷不温,大便稀溏,小便清长,两足浮肿等阳虚表现。偏阴虚者伴有颧红、少苔等症状。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中脘 | 54 | 50 | 单穴 |
足三里 | 48 | 4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2天 | 环跳 | 48 | 30 | 双穴 |
阳陵泉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3天 | 风市 | 48 | 30 | 双穴 |
申脉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4天 | 肩髃 | 50 | 30 | 双穴 |
曲池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5天 | 风池 | 52 | 30 | 双穴 |
悬钟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6天 | 身柱 | 54 | 50 | 单穴 |
腰阳关 | 54 | 60 | 单穴 | |
三阴交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7天 | 委中 | 48 | 30 | 双穴 |
照海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8天 | 百会 | 52 | 30 | 单穴 |
哑门 | 52 | 30 | 单穴 | |
列缺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9天 | 肾俞 | 54 | 60 | 双穴 |
太溪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10天 | 大杼 | 54 | 50 | 单穴 |
飞扬 | 48 | 4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11天 | 胆俞 | 54 | 40 | 双穴 |
阳辅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艾灸体会】
艾灸治疗关节疼痛有较好的疗效,但若患病日久,则需坚持长期治疗。同时患者还应该注意饮食起居,避免感受风寒湿邪的侵袭,注意关节部的保暖。
一、散风宣痹法
即用疏散风邪的方药来治疗由于风邪外袭,邪留肌表、经络所致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行痹。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窜痛为特点,可伴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脉象多浮,舌苔正常。常用方剂有
防风汤:
【组成】防风(去芦)60克川独活(去芦,洗)川当归(去芦,洗)赤茯苓(去皮)秦凡(去芦、,洗)赤芍药黄芩各30克桂心(不见火)杏仁(去皮、尖)甘草(炙)各15克
【用法】上药哎咀。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主治】血痹,皮肤不仁。
独活寄生汤:
独活9g,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芫、茯苓、肉桂心、防风、川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6g。
常用中药如虎骨、白花蛇、独活、羌活、防风。
二、祛寒通痹法
即用药性温热,能祛除寒邪的方药来治疗由于寒邪外袭,或素体阳虚、寒邪乘虚深入所致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痛痹。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剧痛,痛处固定为特点自觉局部发凉或触之冰冷,得温痛减,遇寒痛增。脉象多弦或紧或迟,舌体胖大,舌苔薄白或白润。常用方剂有
乌头汤:乌头蜜;
麻附子细辛汤:麻黄
炮附子细辛
当归四逆汤:当归12g,桂枝9g,芍药9g,细辛3g,通草6g,大枣8枚,炙甘草6g。
常用中药如桂枝、麻黄、附子乌头、细辛。
三、除湿躅痹法
即用具有除湿作用的方药来治疗以湿邪为主所致之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著痹。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重着,痛有定处为特点。脉象濡缓或滑,舌胖有齿痕,苔白或白腻或水滑。常用方剂有
薏苡仁汤:
【处方】薏苡仁(一两〉当归(一两〉芍药(一两〉麻黄(一两)官桂(一两〉甘草(炙.一两)苍术(米汨浸一宿.去皮.挫炒.一两)
【功能与主治】治中风手足流注疼痛,麻痹不仁,难l以屈伸。
【用法与用量】上挫,每服七钱半,水二盏,生姜七片,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温服。自汗减麻黄﹔热减官桂。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去节,汤泡[6g]杏仁十个,去皮尖,炒[6g]甘草,炙[3g]薏苡仁[12g]
常用中药如薏苡仁、防已、苍术、威灵仙、草解、蚕砂。
四、清热散痹法
即用除热燥湿、清热利湿、清热凉血方药来治疗热邪为主所致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热痹,当其它诸痹在邪郁化热时也可配合使用。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烦痛,局部红肿灼热为特点。痛处游走,痛不可及,尤如刀割,不能屈伸,得冷则舒。脉多滑数,舌质或红,舌苔黄或黄厚腻。常用方剂有
白虎加桂枝汤:知母180克、甘草(炙)60克、石膏500克、粳米60克、桂枝(去皮)90克。
二妙散:白术,苍术,黄柏
三妙丸:白术苍术黄柏牛膝
宣痹汤:防己15克(五钱〉﹔杏仁15克(五钱)﹔滑石15克(五钱)﹔连翘9克(三钱〉﹔山栀9克(三钱)﹔薏苡15克(五钱)﹔半夏(配醋炒〉9克(三钱)﹔晚蚕沙9克(三钱)﹔赤小豆皮〈取五谷中之赤小豆,凉水浸,取皮用〉9克(三钱)。
常用中药如生石膏、知母、苍术、黄柏、防已、薏苡仁、金银藤、生地、亦芍、丹皮。
五、化痰散结法
即用具有祛痰或消痰作用的方药来治疗痹证病人因痰湿流注经络、关节、四肢而出现的结节、囊肿及凛块的方法,是一种辅助疗法。凡痹证病人出现皮下结节、事前肿及痕块时均可配合应用此法。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关节周围或肢体伸侧出现皮下结节,或见关节周围囊肿或关节肿大畸形而成痕块。脉象多滑,舌质或暗,舌苔白、白腻、水滑或黄。常用方剂有
二陈汤:茯苓﹑陈皮惇半夏﹐炙甘草。
常用中药如半夏、茯苓、陈皮、南星、白芥子、白附子、贝母、僵蚕。
六、活血祛淤法
即用活血祛淤药来以治定痹证兼有血淤痰的结的方法。病人素有淤证,又罹患痹证,现久痹缠绵,气滞血淤,或痹证痰结,痰淤互阻者,皆可配合此法治疗。亦可用于淤血征象不明显,但痛痛较剧者。临床多见于病久不愈,关节肢体有明显疼痛,状若针刺,且部位固定,夜间痛甚。或夜间定时痛者。脉象沉涩,舌质暗、有淤斑或淤点,苔薄。常用方剂有
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药当归川芎白芍熟地
活络妙灵丹:当归;丹参;生明乳香﹔生明没药;各15克(五钱〉。
常用中药如红花、桃仁、乳香、没药、地龙、牛膝、赤芍、穿山甲。
七、健脾益气法
即用具有健脾益气作用的药物来扶助正气,强壮身体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凡病痹证,脾虚气亏、肢体麻木者,即应辅此法;蓄痹患者,也应适当配合此法以治其本。久痹肌肉萎缩废用,伴脾虚气弱症状。脉象软弱,舌胖质淡,有齿痕,舌苔薄、白、白腻或水滑。常用方剂有
四君子汤:人参白术惇茯苓炙甘草
参苓白术散:白扁豆、白术、茯苓、甘草、桔梗、莲子、人参、砂仁、山药、薏苡仁。
常用中药如黄芪、党参、白术、甘草、茯苓。
八、补肾壮骨法
即用具有温补肾阳,滋养肾阴,强壮筋骨作用的药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主要治疗素体肾虚,罹患痹证,缠绵不愈者,或久病伤肾,形体虚衰,筋骨失养者。临床表现为体质柔弱,病程较长,筋骨关节疼痛、变形、伴有肾阳虚或肾阴虚见证。肾阳虚者,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两尺尤弱。肾阴虚者,舌红苔少而干,脉沉细数。常用方剂有
肾气丸;右归丸;六味地黄丸;右归丸;知柏地黄丸
常用中药如地黄、山萸、补肾脂、骨碎补、淫羊藿、肉太蓉、狗脊、川断、桑寄生。
九、养肝补血法
即用具有养肝补血作用的药物来养血濡筋,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用于平素血虚,复又感邪而患痹证者,或久痹不已,日久气虚血亏而肝血不足者,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经脉挛急,伴肝血虚症状。脉细,舌质淡。常用方剂有
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熟地
当归补血汤:黄芪50,当归10(五比一)。
常用中药如熟地、当归、白芍、川芎、何首乌。
十、通经活络法
即用具有通经活络作用的药物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不论何种痹证,除针对病因施治外,均应辅以通经活络法。l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麻木为特点。
常用中药:风湿热痹用秦芫、稀签草、络石藤、金银藤;风寒湿痹用松节。另外,根据疼痛、麻木部位可选用适宜引经药。上肢用羌活、川芎、姜黄、桂枝、桑枝、下肢用牛膝、木瓜、防已、木通;颈项用葛根;腰脊用寄生、狗脊、杜仲;全身用鸡血藤、金银藤。
1、公鸡汤
把一只公鸡处理干净和150克切成片的生姜放在锅中焖熟,不要放油和盐,可以放入适量白酒,尽量一天内吃完,一个星期吃一次即可。具有暖胃祛寒和补虚益肾效果,能缓解局部疼痛感以及关节肌肉无力。
2、花椒皮柏叶丸
把500克花椒皮,250克柏叶和嫩松叶放在锅中炒一下,研成细末,制作成蜜丸,每个重3克左右,每天吃三次,每次吃一碗,尽量饭后吃。具有祛风通络和止痛效果,能辅助治疗关节疼痛、痛风、关节红肿灼热以及活动不利。
3、鳝鱼汤
先把500克鳝鱼应该再放入1千克白酒中,放置一个月就能喝,每天喝50毫升,每天喝两次,具有祛风除湿和舒筋活络效果,可缓解局部关节红肿热痛,防止病变向其他关节走窜。
4、鹌鹑杜仲汤
把两只鹌鹑处理干净和50克枸杞子,30克赤小豆、薏米,10克杜仲放在锅中,加入适量水,大火烧开后再用小火煮一个小时,最后加入调料味即可。杜仲和枸杞子具有补益肝肾效果,鹌鹑能温补气血,薏米和赤小豆可通络祛湿,能缓解因为身体受寒所引起的关节疼痛以及腿脚浮肿。
5、黄花菜汤
把30克新鲜黄花菜根,放在锅中煎煮,过滤渣取汁,然后放入适量黄酒温服,具有通络止痛效果,能辅助治疗关节疼痛红肿、痛风以及足根部疼痛。
6、黑芝麻桂枝散
把20克怀牛膝和桂枝叶磨成细末和500克面粉、120克黑芝麻搅拌均匀制作成丸状,然后放在锅中煮熟即可,每天吃三次,每次取20克,用温开水冲服,具有祛风湿和壮筋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