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后困顿概述】
食后困顿,指饭后困倦嗜睡或进餐中疲困难支而停食入睡之症、此症仅在食中或食后很快出现。本症多由脾虚气弱、痰湿困脾所致,脾虚则中气不足,运化失司,故食后困顿多寐;湿盛则胸闷纳少,身重嗜睡。
《葛洪肘后备急方》和《诸病源候论》均称为”谷劳”,《杂病源流犀烛》名为“饭醉”。本症应和多寐症(又称嗜睡症)相区别。多寐症的特点是: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即醒,醒后复睡,不能自主。食后困顿仅在食后或进餐中困倦欲睡。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嗜睡症。
【症状】
(l)脾虚气弱:食后困倦,甚则停食入睡,倦怠乏力,头昏,面色萎黄,食后腹胀,大便不实,舌质淡胖,脉虚弱无力。
(2)痰湿困脾:食后困倦,头身困重,脘痞胸闷,精神疲惫,食少便溏,形体肥胖,舌苔白腻,脉濡缓。
【病因分析与鉴别】
(1)脾气虚弱食后困顿:多因饮食失调,脾胃虚弱.运化无力,食后纳谷不消,脾阳受困,清阳不升,神气不爽。故食后困顿,兼见脾虚气怯而致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症。
(2)痰湿困脾食后困顿:多因久处湿地,或感受湿邪,侵犯脾土,或痰湿素盛,湿邪困于中焦,脾阳为痰湿困扰不能升清气以养神,痰饮湿浊蒙蔽,故食后困顿难支,且兼见肢体困重,脘痞胸闷,苔腻,脉濡等症。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中脘 | 54 | 50 | 单穴 |
足三里 | 48 | 4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2天 | 脾俞 | 54 | 50 | 双穴 |
丰隆 | 48 | 30 | 双穴 | |
三阴交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3天 | 肾俞 | 54 | 60 | 双穴 |
关元 | 54 | 60 | 单穴 | |
太溪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4天 | 风池 | 52 | 30 | 双穴 |
百会 | 52 | 30 | 单穴 | |
内关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艾灸体会】
本症患者生活要规律,不要熬夜;要多参加体育活动,每天,使自己的心身得到兴奋;保持积极乐观的入生态度,并且有生活的目标,多参加聚会,和朋友聊天等,注愈饮食的合理搭配,少食辛辣,油腻食品,多食豆类,蔬菜水果等;本症病位在脾,致病之因不外脾虚与湿困。脾虚者,属正气不足,治应补益;湿困者,乃湿浊为患,治当利湿通阳。
主穴;百会、脾俞.
配穴:脾虚气弱加足三里;痰湿困脾加三阴交、丰隆.
操作:百会穴向后斜刺0.3~0.5寸1;脾俞向脊柱方向斜刺0.3--0.5寸;足三里采用提插捻转补法;三阴交、丰隆采用泻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
方义:百会为督脉穴,为诸阳之会;可升清阳,以醒神;脾俞健脾和胃;脾虚气弱加足三里健脾益气;痰湿困脾加三阴交、丰隆健脾、燥湿、化痰.
【古代对症治疗文献】
(1)《脾胃论>:若饮食不节,损其胃气,不能克化,散于肝,归于心,溢于肺,食人则昏冒欲睡.
(2)《诸病源候论>谷劳候:脾胃虚弱;不能传消谷食,使府藏气痞塞,其状令人食已则卧,支体烦重而嗜睚是也.
脾气虚与痰湿中阻食后困顿:皆因脾病而起,脾气虚食后困顿因饮食失调,脾胃虚弱,运化无力,食后谷气不消,脾阳益困,清阳不升,神气不爽,故困顿欲睡,兼见脾虚气怯而致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症。<诸病源候论.谷劳候>谓:“脾胃虚弱,不能传消谷食,使府藏气痞塞,其状令人食已则卧,支体烦重而嗜眠是也。”治宜健脾益气消食,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
香砂六君子汤
木香2克(后下)砂仁2.5克人参3克(焗服)白术6克茯苓6克炙甘草3克陈皮2.5克半夏3克生姜3片红枣2枚
(柯琴方,录自((古今名医方论》卷1)人参一钱(3g)白
术二钱(6g)茯苓二钱(6g)甘草七分(2g)陈皮八分(2.5g)半夏一钱(3g)砂仁八分(2。5g)木香七分(2g)上加生姜二钱(6g),水煎服。功用:益气化痰,行气温中。主治:脾胃气虚,湿阻气滞证。呕吐痞闷,不思饮食,脘腹胀痛,消瘦倦怠,或气虚肿
痰湿中阻食后困顿多因久处湿地,或暑月湿邪弥漫,侵犯脾土;或痰湿素盛,湿邪困于中焦,脾阳为痰湿困扰不能升清气以养神,痰饮湿浊蒙蔽,故食后困顿难支,且兼见肢体困重,脘痞口粘,苔腻,脉濡等症,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方选不换金正气散加砂仁、草蔻。不换金正气散(不换金散)
藿香10克,厚朴10克,苍术10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甘草10克
1.若兼有头痛者,加川芎、白芷,祛风止痛;
⒉.冷泻不止者,加木香、诃子、肉豆蔻以暖脾温中,涩肠止泻;
3.腹痛甚者,加干姜、官桂,温中散寒止痛;
4.呕逆,加丁香、砂仁,温胃散寒,降逆止呕。(《易简方》)
[异名]正气清肌饮、藿香安胃散(《内经拾遗方论》卷3)、真方不换金正气散(《普济方》卷147)、藿香正气散(《症因脉治》卷4)。
[组成]藿香厚朴苍术陈皮半夏甘草各等分
[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12g),水一盏,加生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滓热服。[功用]燥湿化浊,和胃止呕。
[主治]湿浊内停,兼有表寒证。呕吐腹胀,恶寒发热,或霍乱吐泻,或不伏水土,舌苔白腻等。
牛奶
味甘、性平,归肺、胃经。作用:补肺胃,生津液,润大肠。宜于阴虚胃痛,津亏便秘近代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病、习惯性便秘。腹泻、脾虚证、湿证者忌食。
大枣
味甘,性温平。有益气养血,补脾健胃,生津止渴,强神壮力之功。适用于脾胃虚弱,纳食不香,大便稀糖,气血不足,贫血缺血,面黄肌瘦,睡眠不安者。小儿不宜生食,熟食每次不宜过多,食入过多则助湿生热,胃胀中满,损坏牙齿。
白扁豆
性平,昧甘,能补脾胃虚弱“本草纲目”中说:“白扁豆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止泄泻,暖脾胃。本草求真还解释道:“扁豆如何补脾盖脾喜甘,扁豆得味之甘,故能于脾而有益也?”。
牛肚
性平,昧甘,也能补虚养脾胃。历代医家多有论说。“日用本草”就有“牛肚和中,益脾胃”的记载。“本草蒙”亦称牛肚“健脾胃”,本草纲目“还说它能”补中益气,养脾胃。“羊肚也有与牛肚同等的功用,脾虚者食之亦宜”。
菠菜
味甘性凉,能润燥养肝,益肠胃,通便秘。《食疗本草》:利五脏,通肠胃,解酒毒。"菠菜可促进胃和胰腺分泌,增食欲,助消化﹔丰富的纤维素还能帮助肠道蠕动,有利排便。不过,菠菜草酸含量高,妨碍钙质吸收,应避免与豆腐、紫菜等高钙食物同吃,或在烹煮前轻余,除去草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