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胀

所属科室:胸腹症状
所属部位:腹部

更新时间 : 2/4/2021 11:23:57 AM

【鼓胀概述】
鼓胀,又称单腹胀大,是指腹部肿大,而躯体四肢却消瘦的病症。本症多因洒食不节,情志内伤,血吸虫感染以及其他疾病转化而成。其病机涉及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形成气滞、血淤、水停腹中。《素问•腹中论》称为“鼓胀”。《灵枢•水胀篇》称“肤胀”,《诸病源候论》称“水蛊”。《直指方》又有“谷胀”、“水胀”、“气胀”、“血胀”之分。 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肝硬化腹水、结核性腹膜炎、腹腔内肿瘤等疾病。

【症状】

(1)湿热蕴结:腹部胀大且满,腹皮紧张拒按,肌肤灼热,心烦口苦,口臭,大便干,小便黄,舌苔黄腻或灰腻,舌质红,脉弦数。
(2)气滞湿阻:腹胀如鼓,皮色苍黄,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胀甚,嗳气不舒,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沉弦或弦缓。
(3)气滞血瘀:腹大坚满,腹壁青筋暴露,面部或胸背颈项部可见红斑,面色青紫,胁肋刺痛,形体赢瘦,口渴欲饮,唇舌红黯不鲜或紫,脉弦细或弦涩。
(4)脾肾阳虚:腹部胀大,入暮尤甚,按之不坚,兼有面色晦滞,畏寒肢冷,或下肢浮肿,身倦神疲,尿少便溏,舌质淡胖,苔薄白滑,脉沉细无力。
(5)肝肾阴虚:腹部胀大,甚则青筋暴露,形体消瘦,兼见面色萎黄,或面黑唇紫,口干心烦,手足心热,尿少短黄,大便干,舌质红绛少津无苔,脉弦细数。

【病因分析与鉴别】

(1)湿热蕴结鼓胀与气滞湿阻鼓胀:两者皆为实证,其共同的病理为肝脾失调,气机不畅,水湿停留,邪壅中焦,但前者为湿热互结,易耗气伤阴,故必兼见烦热,口苦口臭,小便黄,舌苔黄腻或灰腻,舌质红,脉弦数等,严重时邪从火化,火扰营血,迫血妄行,可见吐、衄、便血之症,后者为湿阻气分,以湿为主,湿邪重浊黏滞,故必兼见纳呆,食后胀甚,舌苔白腻,脉弦缓等症。
(2)气滞血瘀鼓胀:为本虚标实的虚实夹杂之证。其症由于肝郁气滞日久,气滞则血瘀,表现为胁肋刺痛,舌紫脉涩等症。
(3)脾肾阳虚鼓胀与肝肾阴虚鼓胀:两者皆为虚证。前者多起于脾阳不运,水湿不化,继而累及肾脏。故临床必兼见畏寒肢冷,神倦体怠,尿少便溏,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无力等症。后者多因于病久不愈,肝肾阴液不足,则阴虚火旺,故必兼见口燥,心烦,或鼻衄,齿衄,便血,舌红绛少津,脉弦细而数等症。
鼓胀一症,缘由气滞、血瘀、水停所造成,先由肝气不畅,继则脾失健运,水湿内聚,加之气滞血瘀,以致愈胀愈甚。病情一般都由实渐虚,或虚实夹杂。治疗原则,实者重在祛邪,兼顾扶正;虚者重在扶正,于扶正之中寓祛邪之品。然初起不可攻伐太过,欲速则不达,反致危殆;后期亦不可辛燥温补太甚,否则愈增其胀。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中脘5450单穴
足三里484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2天不容5440双穴
下脘5450单穴
神阙5460单穴
第3天期门5240双穴
太冲483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4天章门5240双穴
气海5460单穴
神阙5460单穴
第5天肝俞5440双穴
巨阙545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6天乳根5230双穴
天枢5450双穴
神阙5460单穴
第7天膈俞5450双穴
上脘5450单穴
神阙5460单穴


【案例】

乔绵昌艾灸治疗气臌20例
在一般治疗:保肝利尿纠正低蛋白等;西药用莫沙比利、消胀片、金双歧、乳果糖等;中药用柴胡疏肝散、五皮饮等基础上,同时隔姜艾灸中脘,点足三里、三阴交、水分等。治疗1个疗程后,6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有效率为80%。

【艾灸体会】

艾灸治疗本症有一定疗效,在改善症状、增强体质、减少反复发作等方面有较好的疗效;本症患者必须注意精神和生活上的调摄,适宜低盐饮食;安心静养,解除顾虚;注意保嗳,防止正虚邪袭,疾病传变。

治腹坚如鼓。小腹肿鸣。胃虚胀不嗜食。绕脐痛冲不息(资生经)。穴水分治腹虚胀如鼓。穴公孙神阙治鼓胀并水肿。穴中封。灸二百壮。

治腹中雷鸣。腹胀如鼓。四肢肿五种水病。穴复溜治身黄羸瘦。四肢怠惰。腹胀如鼓。两胁积气如卵石。穴章门治鼓胀。穴中封四满治腹鼓胀。腹中气大满。穴太白公孙治水胀。小腹皮敦敦然。穴阴交石门治鼓胀肠鸣。穴水分


【气滞湿阻】

证候腹胀按之不坚,胁下痞胀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作胀,暖气不适,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弦。

证候分析肝郁气滞,脾失健运,湿阻中焦,浊气充塞,故腹胀如鼓,按之不坚,叩之如鼓;肝失条达,络气痹阻,故胁下胀满疼痛;气滞中满,故食少而胀,暖气不适}气壅湿阻,水道不利,故小便短少;脉弦,苔白腻,为肝郁湿阻之象。‘

治法疏肝理气,除湿散满。

方药运用

【偏气滞证】

常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用柴胡6克,醋陈皮6克,川芎4.5克,白芍4.5克,枳壳4.5克(麸炒),炙甘草1.5克,醋香附4.5克(或用北柴胡6克、枳壳5克、制香附5克、大腹皮5克、厚朴5克、郁金6克、川芎5克、车前子6克、生白术6克、赤芍药6克)

1.若胁肋疼痛较甚者,酌加当归、郁金、乌药等以增强行气活血之力

2.;若肝郁化火,口渴舌药,脉象弦数者,酌加山栀子、黄芩、川悚子等以清肝泻火。

鼓胀加减:

1.腹胀甚者圆梦得、槟榔以破气行滞。

2.泛吐清水者,加半夏、干姜以和胃降逆。

3.苔腻微黄、口干而苦、脉弦数,气郁化热者,如丹皮、栀子。

4.头晕、失眠、舌质红、脉弦细数,气郁化热伤阴,加延胡索、藉术、丹参。

5.精神困倦、大便溏、苔白腻、舌淡胖,脉缓,寒湿偏重者,加干姜、砂仁以增强温阳化湿

加减:

1.胁下痛甚者,加川楠子、姜黄;

2.腹胀明显者,加炒莱蒗子,甚可予沉香粉0.6~1.0g吞服;

3.气虚乏力者,可加太子参,减大腹皮、枳壳用量;

4.食少纳呆者,可加生山楂、砂仁、藿香、佩兰;

5.暖气胸闷者,加旋覆花、代赭石;口干口苦头晕者,可加龙胆草、黄芩、栀子;6.大便不畅者,加槟榔、大黄;

7.小便不利者,加泽泻、茯苓皮、冬瓜皮等。

【偏湿阻】

用胃苓汤加减:

猪苓2.3克,泽泻3.8克,白术2.3克,桂枝1.5克,茯苓2.3克,苍术(沽浸)3克,姜厚朴1.5克,陈皮1.5克,炙甘草1.5克,生姜6克(包),红枣3枚(包)

鼓胀加减:

1.腹胀甚者圆梦得、槟榔以破气行滞。

2.泛吐清水者,加半夏、干姜以和胃降逆。

3.苔腻微黄、口干而苦、脉弦数,气郁化热者,如丹皮、栀子。

4.头晕、失眠、舌质红、脉弦细数,气郁化热伤阴,加延胡索、描术、丹参。

5.精神困倦、大便溏、苔白腻、舌淡胖,脉缓,寒湿偏重者,加千姜、砂仁以增强温阳化湿之力。

【气滞湿阻并重证】

柴胡疏肝散与胃苓汤合用:

猪苓2.3克,泽泻3.8克,白术2.3克,桂枝1.5克,茯苓2.3克,苍术(泪浸)3克,姜厚朴1.5克,生姜6克(包),红枣3枚(包),柴胡2克,醋陈皮2克,川芎1.5克,白芍1.5克,枳壳1.5克(麸炒),炙甘草1.5克,香附1.5克

鼓胀加减:

1.腹胀甚者圆梦得、槟榔以破气行滞。

2.泛吐清水者,加半夏、干姜以和胃降逆。

3.苔腻微黄、口干而苦、脉弦数,气郁化热者,如丹皮、栀子。

4.头晕、失眠、舌质红、脉弦细数,气郁化热伤阴,加延胡索、藕术、丹参。

5.精神困倦、大便溏、苔白腻、舌淡胖,脉缓,寒湿偏重者,加干姜、砂仁以增强温阳化湿之力。

【寒湿困脾】

证候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院腹痞胀,得热稍舒,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小便少,大便溏,舌苔白腻,脉缓。

证候分析脾阳不振,寒湿停聚,水蓄不行,故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寒水相搏,中阳不运,故院腹痞胀,得热稍舒;脾为湿困,阳气失于舒展,故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寒湿困脾,脾阳不振,伤及肾阳,水湿不化,故小便短少,大便溏;苔白腻、脉缓是脾虚湿盛之候。

治法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实脾饮加减。药用姜厚朴3克,白术3克,木瓜3克,槟榔3克,木香3克,草果仁3克,大腹子3克,炮附子3克,白茯苓3克,干姜3克,炙甘草1.5克

1.若兼有气短乏力,怠惰,懒言者,加黄芪、党参等以补气;

⒉.尿少肿盛者,加泽泻、猪苓以加强小便之功;

3.院腹胀甚,加陈皮、砂仁。

4.若小便中蛋白呈阳性,去甘草,加用鹿蹄草和芡实;

5.心悸怔忡者,加重附子的用量,并加生龙骨、磁石;

6.肝区胀痛,可加用青皮、三棱、载术;

7.大便溏泻者,应将大腹子改用大腹皮;

8.大便秘结者,可加牵牛子以通利二便。

鼓胀加减:

1.水湿过重,可加桂枝、猪苓、泽泻以助膀胱之气化而利小便。

2.便漕者,去厚朴、槟榔加炒薏苡仁、炒扁豆等健脾利湿之品。

3.气虚息短可加黄芪、党参以补肺脾之气了。

4.胁腹痛胀,可加郁金、青皮、砂仁等以理气宽胸。

加减:

1.气虚息短者,加党参、黄芪;

2.阳虚湿盛者,加肉桂、苍术、茯苓;

3.胁腹胀痛者,加郁金、青皮、砂仁。

【湿热蕴结】

证候腹大坚满,院腹撑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或有面目皮肤发黄,舌边尖红,苔黄腻,脉象弦数。

证候分析湿热互结,水浊停聚,故腹大坚满,院腹绷急;湿热迫胆气上逆,故烦热口苦;湿热内结阳明或阻于肠胃,则大便秘结或溏垢;湿热下注,气化不利,故小便短赤涩;湿热壅滞,熏蒸肝胆,胆液外溢于皮肤,故面目皮肤发黄;舌边尖红,苔黄腻,脉弦数,乃湿热壅盛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方药运用

(1)清热利湿宜用常用方中满分消丸加减。药用白术3克,人参3克,炙甘草3克,猪苓3克,姜黄3克,白茯苓6克,干姜6克,砂仁6克,泽泻9克,橘皮9克,炒知母12克,炒黄芩36克,炒黄连15克,半夏15克,枳实15克,厚朴30克,茵陈蒿40克(包),栀子14克,大黄6克

1.若脾胃湿热,熏蒸肝胆,而见面目皮肤发黄者,去人参、生姜,加茵陈、栀子、大黄以清利湿热。

⒉.若湿热下注,小便赤涩不利者,加滑石、篇蓄、瞿麦以利尿通窍。

3.若热壅气滞水阻而血瘀,症见腹大皮苍,络脉暴露,舌紫脉涩者,加三棱、藉术、丹参、牛膝、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

加减:

1.热毒炽盛,黄疸鲜明者,去人参、干姜等热药以防助火,加龙胆草,半边莲之类;

⒉.腹胀甚、大便秘,可加商陆,

3.小便赤涩不利者,加陈葫芦、马鞭草、或吞蟋粉、蝼蛙粉、沉香粉,

4.热迫血溢,吐血、便血者,去苍术、蔻仁、川朴、加水牛角,生地、丹皮、生地榆等,或配服犀角地黄汤,

5.烦躁失眠,狂叫不安,逐渐转入昏迷者,为热入心包,可配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以清热凉营开窍,

6.静卧嗜睡,语无伦次,转入昏迷者,可配服苏合香丸以芳香温开透窍。

【肝脾血瘀】

证候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腹刺痛,面色黯黑,面颈胸臂有血痣呈丝纹状,手掌赤痕,唇色紫褐,口渴不欲饮,大便色黑,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或脉虚大无力。

证候分析瘀血阻于肝脾脉络,隧道不通,以致水气内聚,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腹攻痛;瘀热互结脉络,故面颈胸臂等处出现血痣,手掌赤痕;水浊聚而不行,津不上承,故1:3渴不欲饮;大便色黑,为络伤血溢之象;面色黯黑,舌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象细涩,为血瘀之征,失血时可见脉虚大无力,甚则微细欲绝。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方药运用

(1)常用方调营饮加减。药用当归、丹参、穿山甲、王不留行、生大黄、拿劳子、茯苓、槟榔、通草、延胡索

加减;

1.大便色黑,可加参三七、侧柏叶等化瘀止血。

2.水胀满过甚,脉弦数有力,体质尚好,可任攻逐者,可暂用舟车丸、十枣汤以攻逐水气,水气减乃治其瘀,但须时刻注意脾胃之气,不可攻伐太过。攻后虽有瘀实之证,宜缓缓消之,或攻补兼施,不能强求速效。

3.瘀结明显,加山甲、地鳖虫、水蛭、有出血倾向者,此类破瘀药宜慎用。4.胸胁痞胀,舌苔浊腻,瘀痰互结者,加郁金、白芥子、法半夏以化瘀祛痰。5.症积明显时,加服鳖甲煎丸。

加减:

1.胁下有癜块者,加生牡蛎、地鳖虫、鳖甲;

2.胁肋痛剧者,加炙乳香、炙没药;

3.兼有胀气者,加厚朴、大腹皮;

4.瘀热互结者,可加丹皮、栀子、连翘、白茅根;

5.鼻帜、齿帐者,选加白茅根、仙鹤草、羊蹄根、蒲黄、三七、茜草根;6.黑疽者,加茵陈、海金砂。

【肝肾阴虚】

证候腹大如瓮,胀满甚剧,常见青筋暴露,面色薰黑,唇紫,口燥,心烦不寐,牙宣出血,时有鼻超,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脉弦细数。

证候分析多由上述证候发展而来。水湿停聚中焦,血瘀不行,故腹部胀大,甚则青筋显露,面色冀黑;阴血耗伤,不能荣养肌肤故形体消瘦;心烦、失眠、政血均为阴虚内热,热伤阳络之象;阴虚津液无以上承,故口燥;舌红绛少津,脉弦细数,为肝肾阴血亏损之象。

治法瞭滋养肝肾,凉血化瘀利水。

方药运用

(1)常用方猪苓汤合膈下逐瘀汤加减。药用生地黄9克、阿胶9克(包)、赤芍药9克、丹皮9克、红花9克、桃仁9克、猪苓9克、茯苓9克、泽泻9克、滑石9克

加减:

1.咽干、鼻燥有热者,加南沙参、百合、白茅根;

2.内热口干,舌绛少津者,加玄参、石斛、麦门冬;

3.腹胀重者,加大腹皮、莱藤子;

4.鼻帜齿蚓者,加茜草、鲜茅根、水牛角;

5.有潮热,烦躁不寐者,加银柴胡、地骨皮、炒栀子、夜交藤;

6.如阴虚阳浮,症见耳鸣,面赤颧红者,加龟甲、鳖甲、牡蛎;

7.若吐血,下血,血脱气微,汗出肢厥,脉微欲绝者,急用独参汤以益气固脱;

8.纳呆腹胀,大便溏,舌质红,脾胃伤者,宜用山药、扁豆、白术、白节、谷芽、炙甘草,或佐用乌梅、木瓜之酸收敛阴。

1、消胀健胃粥,取砂仁一钱、陈皮二钱、枳壳二钱、佛手二钱。以上四种中药水煎取汁,并过滤药渣,再加入白米二、三两和适量的水,熬煮成粥,一天内分二到三次服完。

2、消胀饮料,取乾燥橘子皮切丝二钱、玫瑰花—钱,加热开水充泡,当饮料喝,有消除胀气的功效。

3、砂仁卿鱼汤:砂仁3克,卿鱼l尾,葱、姜、精盐适量。将鱼去鳞,鳃、内脏,洗净;将砂仁洗净,嵌入鱼腹中;鱼置于锅中,加水适量。武火烧开后用文火炖至鱼熟,加调料焖数分钟即可。食肉饮汤。行气利水,健脾燥湿,适用于由脾胃虚弱引起的食少腹胀,泄泻腹痛等症。

4、参芪鸽肉汤:党参20克,黄芪20克,山药10克,净白鸽1只,精盐、调料适量。将鸽肉切块,放砂锅中,加党参、黄芪、山药、盐、调料和适量水,文炖煮50分钟,闷熟后饮汤食肉。隔日1次,连用10天。益气健脾,补中和胃。适宜于脾胃气虚所至纳食不振,食后腹胀等症。

5、夏朴蜜汁:半夏6克,厚朴6克,蜂蜜适量。将半夏、厚朴煎取药汁,然后加入蜂蜜和开水服用。1日服1次。适用于烦躁不安、肮愎胀满等症。

出现腹胀,讲究饮食也很关键。那么,提醒患者要注意最适合腹胀吃的食物,避免不适宜食物的乱服。